古代所謂風險投資其實只是後人的一種歸納總結,跟現在的風險投資相去十萬八千里。但是我轉載了四個例子,目的在於以史為鑑。古代的這類風險投資其實基本都是一種歷史偶然,但是回頭來看,確實具備了大部分風險投資成功的要素,值得玩味。
最為悲情的“風投”案例——荊軻刺秦王
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燕太子丹準備找最厲害的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來保燕。荊軻本衛國人,一個流浪漢,但燕太子傾其心力和他結交,投入了大量的“風投資本”。《史記》載,燕太子丹“豫求天下之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 …… 以試人 …… 人無不立死者。”據古小說《燕丹子》記載,太子投荊軻所好,奉金錠讓荊軻投龜,殺掉千里馬獻上馬肝,斷美人手,“盛以玉盤奉之。”燕丹子不惜血本,盡其所欲。
燕丹子還讓荊軻帶著秦王仇人樊於期的人頭,以獻燕督亢之地圖的理由去出使秦國。
但荊軻在秦宮殿上卻三擊不中,反被秦王拔劍殺死。秦王一怒而伐燕,燕太子丹及燕國因搞恐怖活動而遭到徹底的剿殺。
燕太子的“風投項目”以失敗而告終,其最大的敗因是對項目和項目實施人的選擇不當。以恐怖活動來挽救國家的命運本就是個錯誤的策略,而荊軻的能力也值得懷疑。《史記》記載:蓋聶有次向荊軻論劍,結果荊軻只是“怒而目之”,後駕車而逃。荊軻有次與魯句踐“爭道”,也是被“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荊軻的臨場表現也證明了燕太子選人的失敗:在刺秦王時欺身已驚動秦王,接近目標而不能繼續;秦王逃脫又不能追及;投擲匕首卻丟不準兵器。
不過這恰是歷史之幸:假令太子丹的目的得逞,戰國的混亂局面還可能延續若干年,中國的封建制度、文字、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可能延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