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五十年代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曾經為志願軍提供過一批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對於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願軍可謂雪中送炭。雖然並沒有太多使用反坦克手榴彈對付敵方坦克裝甲車輛的戰例,但志願軍戰士卻用這種武器去對付敵人的工事、坑道甚至有生力量,其巨大的威力頗受指戰員歡迎。於是,仿製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的構想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定型後的國產RPG-43被稱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作為反坦克火箭筒和無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補充。
設計缺陷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的缺點在於:其一、體積和重量過大,對投擲距離有很大的影響,通常不會超過20米,如此近的距離容易被手榴彈爆炸後的衝擊波和破片殺傷。其二、藥型罩設計不甚合理,導致其穿透力不足,只能依靠大裝藥量來保證其穿透威力。其三、碰炸引信設計有缺陷,如果不能保證手榴彈頭部以一定的角度撞擊目標時,會出現不發火的故障。
由於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存在的種種缺點,在二戰結束後,蘇聯人很快用更為先進的RKG-3式反坦克手榴彈將其取代,而中國也在60年代引進這種手榴彈的生產技術進行仿製並命名為“反-3式反坦克手榴彈”。
性能參數
性能:穿甲厚度為75mm,對碳鋼可穿透100mm,對人員殺傷半徑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