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膠團

反膠團是兩性表面活性劑在非極性有機溶劑中親水性基團自發的向內聚集而成,內含微小水滴的空間尺度僅為納米級的集合型膠體,是一種自我組織和排列而成的,並具有熱力學穩定的有序構造。

定義介紹

反膠團(reverse micelles): 表面活性劑,在有機溶劑中所會形成親水基(頭)朝內,疏水基團(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核心的聚集體。

微水相或“水池”(water pool):反膠束內溶解的水。

催化的因素

表面活性劑

常用的形成反膠團的表面活性劑有:二(2-乙基已基)丁二酸磺酸鈉(AOT)、吐溫(Tween)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山梨糖醇酯類(Span)、各種聚氧乙烯類表面活性劑、烷基三甲基鹵化銨和磷脂類等。

不同類型的表面活性劑對酶活性的影響有很大的差異。

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結構對反膠團也有影響。隨著表面活性劑鏈長度的增加,其內部作用強度和界面密度降低,導致膠團的交換速度和滲透速率降低。通常滲透能提高液滴內部的作用及物質交換速度。

由於表面活性劑合成費用高,因此研究開發廉價、高效、無毒的生物表面活性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pH

酶活性受溶液pH的影響。在蛋白質的萃取中,以AOT體系為例,若水相的pH值<蛋白質的等電點(pI),蛋白質由於靜電引力進入反膠團而萃取;當pH> pI時,由於靜電斥力溶入反膠團的蛋白質脫出。在膠團的微環境中,pH作用機理目前尚不清楚。但膠團的形成受緩衝液的pH的影響已得到公認。Petersen S.B.等人的研究表明,忽略pH的測量,酶的離子基團受微環境的影響,其電離狀態對底物的內部作用及產物抑制有重要影響。

助表面活性劑

助表面活性劑能提高生物催化反應的活性和穩定性。助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結構能增大或減小微乳液的液滴尺寸。以醇作助表面活性劑,研究水和蛋白質的釋放情況,結果表明:加入助表面活性劑,微膠囊化的蛋白質從W/O微乳液中釋放,且釋放速率隨醇鏈長度增加而提高,同時在加入丁醇後,水亦從中排出。但是,增加或減少助表面活性劑的長度,其影響並不直接。通過實驗分析POE在AOT體系和C12H5體系中的影響:在AOT中,POE的優先位點在分界面處可能導致液滴的內交聯而形成聚集體,電導測定證明了這一點。通過研究雙鏈和單鍊表面活性劑對微乳液的影響,證實了醇對液滴大小的影響嚴格上應該是依賴表面活性劑和醇鏈的長度。

雖然助表面活性劑能增進有機相的溶解能力,拓寬萃取濃度範圍,但卻使相圖變得複雜,增加了反萃的困難。

溶劑體系的影響

溶劑的性質,尤其是極性,對反膠團的形成和大小都有影響,常用的溶劑有:烷烴類(正己烷、環己烷、正辛烷、異辛烷、正十二烷等)、四氯化碳、氯仿等等。有時也用添加助溶劑,如醇類(正丁醇等)來調節溶劑體系的極性,改變反膠團的大小,增加蛋白質的溶解度。

溫度的影響

溫度對反膠團的生物催化反應的影響同對其他溶液一樣。當溫度升高到一定時,反應活性達到最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