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東陽與吏民別詩

《去東陽與吏民別詩》此詩是南朝沈約的詩。該詩是作者從東陽太守職去官,赴衛地時辭別東陽的官吏和百姓時所作,抒寫自己了對東陽吏民依依不捨的深厚感情。

作品原文

去東陽 與吏民別詩

微薄 叨 今幸,忝荷非昔期 。

唐風 豈異世,欽明重在茲 。

飾驂去關輔,分竹入河淇。

下車如昨日,曳組忽彌朞 。

霜載凋 秋草,風三動春旗。

無以 招臥轍 ,寧望 後相思。

原文注釋

①東陽:古縣名、今安徽天長縣一帶。

②微薄:我,謙稱詞。

③叨:tāo,承受。對受人恩惠及禮物表示感謝的謙詞,等於說有辱。

④忝荷非昔期:是我以前沒有料到的。忝荷,謙詞。忝,音tiǎn。

⑤唐風:唐堯的遺風。唐堯,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號為陶唐氏。史稱為唐堯。在位百年,有德政。《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等“五帝”之一。

⑥欽明重在茲:“欽明文思”之風在此重合於堯。堯以“欽明文思”四德安其民,親睦九族,更以“禪讓”美德名揚天下。《中論·智行》:“《書》美唐堯,‘欽’‘明’為先。”《論衡·須頌》引《書》:“欽明文思。”《堯典》云:“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孔安國曰:“勛,功也。欽,敬也。言堯放上世之功化,而欽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當字也。”《舜典》:“若稽古帝舜曰,重華葉於帝。”孔安國曰:“華謂文德,言其文德光華,重合於堯,俱聖明也。”在茲,在此。茲,zī。

⑦飾驂去關輔,分竹入河淇:離開東陽,進入衛地。飾,整理。驂,cān,古駕車一車三馬或四馬,驂指兩邊的馬。去,離開。關輔,護衛都城的要塞之地。河淇,黃河與淇河一帶。古淇河是黃河支流,此主要指淇河衛地。

⑧曳組忽彌朞:不知不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曳組,拖著腳跟走路。曳,ye,拖,牽引。組,具有文采的寬絲帶,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綬。彌朞,滿期。朞,jī,同期。彌,滿。

⑨凋:草木衰落。

⑩無以:沒有什麼辦法。

⑪臥轍:指眾多的來道別挽留的百姓。《舊五代史》載:“魯奇,性忠義,尤通吏道,撫民有術。及移鎮許田,孟州之民,萬眾遮道,斷登臥轍,五日不發。父老詣闕請留,明宗令中使諭之,方得離州。”史稱“臥轍風”者,是說百姓擁戴挽留地方官吏,這是對施仁政,撫民有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吏的極高評價和讚揚。

⑫寧望:只盼。

創作背景

此詩是沈約從東陽太守職去官,赴衛地時辭別東陽的官吏和百姓時所作。所寫離別之情景生動感人。

作品鑑賞

作者讚揚東陽社會風氣之好,有唐堯的遺風,抒寫自己對東陽吏民依依不捨的深厚感情,十分真摯。也不乏於心無愧之欣慰。

作者簡介

沈約(公元441—513年),南朝文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自幼家境貧寒,學習刻苦、博覽廣泛,識見卓群。歷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諡號“隱”。他與謝朓等人開創了“永明體”。著有《宋書》、《四聲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