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這時她發現涼台的台階上躺著一個人,瓦蓮京娜驚叫了一聲,看見是一個乾巴巴的老頭,他姓葉列麥耶夫。老人一邊幫忙,一邊同瓦蓮京娜聊起來,他是到這來找一位朋友的。當飯館服務員都來上班時,區衛生科的會計麥切特金一邊在這吃早飯,一邊說一些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怪話,他責怪葉列麥耶夫老人不該在公共場所睡覺,又向瓦蓮京挪打招呼說她給人的印象良好,瓦蓮京娜只是謙虛的笑了笑,麥切特金的話使飯館熱鬧起來了。
這時,葉列麥耶夫要找的朋友傑爾加切夫也來了,他將近五十歲,左手拿著一個木工用的工具箱。老朋友相見分外高興,葉列麥耶夫向他講述自己來這裡的目的,原來,老人從深山老林來,他孤苦伶仃,始終是一個人過日子。他曾為地質隊做了四十年的嚮導,九年前退休,不知道辦手續,因而一直沒有領到養老金。後來女兒外出無訊息,自己的胳膊又犯病,情況不好,想申請養老金。可是,當權的“只認紙,不認人”。而地質隊員已各奔東西,所以他想請傑爾加切夫幫忙找找人。人們勸他多跑幾趟,求求情,也許執委會會給他出點主意。
上面閣樓的門打開了,出來一個人,他叫沙曼諾夫,是個三十二歲的瘦高男子。沙曼諾夫是城裡一個青年審判員,一年前,某個人物的少爺開車軋了人,這個案子交給他去辦理,誰也沒料到沙曼諾夫竟想把少爺關到牢里去。由於他主持正義,這個案子就不讓他辦了,審判延期。他想堅持真理支撐住,人們卻說他是發瘋。於是,他便作罷,離開家,離開原來的地方,跑到了丘里姆斯克小鎮上。他想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解脫。沙曼諾夫小心翼翼地從閣樓上下來,這時下面傳來藥劑員卡士金娜的聲音,問他為什麼像個賊一樣溜下來。沙曼諾夫是怕人知道他與卡士金挪的曖昧關係,而實際上他沿著這條梯子都快走三個月了。卡士金娜就住在閣樓上。沙曼諾夫經常出入飯館,和卡士金挪一起在飯館用餐。他們談笑著,怕人看見但也不躲閃,瓦蓮京娜看見他們臉色都變了,動作也變得緊張,不自然。實際上,長期的觀察,使瓦蓮京娜對沙曼諾夫產生了愛慕之情。但她知道他與卡士金娜的關係,所以一直把這種愛埋在心底。
瓦蓮京娜收拾沙曼諾夫和卡士金娜用過的桌子時,帕士卡來了,他是霍羅希赫的兒子和傑爾加切夫的養子,帕士卡二十四歲,長期在外打工,有時回來休假。他粗暴、放蕩,他看中了瓦蓮京挪,約她出去玩,瓦蓮京娜拒絕了他,這正好被沙曼諾夫碰見,沙曼諾夫要帕士卡對姑娘客氣點。
有一天早上沙曼諾夫問瓦蓮京娜為什麼要修理柵欄,她說:“除了您以外,別人都問過我了。我還以為您明白呢!”她說修理柵欄是為了使它完好無損。她要修到人們學會沿人行道走為止,而“您總是沿人行道走的”。瓦蓮京娜說完把頭低下去,臉也紅了。沙曼諾夫早就沒有看到有人臉紅了,於是他談起從前他有一個戀人,瓦蓮京娜就像她。沙曼諾夫覺得像瓦蓮京娜這樣的姑娘是不會愛上他了。意外的是瓦蓮京娜卻脫口而出:“不對。”沙曼諾夫意想不到瓦蓮京娜會說出這樣的話。她的突然出現,對他來說就像“烏雲中射出一線光芒”。他感謝命運,想從此拋棄一切偏見,開始新的生活,從此時做起,開始奮鬥。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卡士金娜不要再來打擾他。
這天,沙曼諾夫與帕士卡相遇,他們都覺得瓦蓮京娜應該屬於自己,兩人唇槍舌劍地爭執起來,帕士卡憤怒之中開槍,差點把對方打死。沙曼諾夫寫了一張便條,托葉列麥耶夫轉交瓦蓮京娜本人,讓她晚上十點鐘等他。不料老人被卡士金娜花言巧語所騙,把條子交給卡士金娜轉交,而她卻把便條扣下了。
第二幕的情節發生在當日的黃昏。霍羅希赫勸說瓦蓮京娜遠走高飛,不要為得不到的愛情傷心。但瓦蓮京娜很堅決地說這是她自己的事,任何人也禁止不住她。麥切特金是一個小官吏,已到中年,一天他來到卡士金娜的屋裡,想向她求婚,而卡士金娜卻趁機慫恿他向瓦蓮京娜求婚,麥切特金覺得自己沒希望,卡士金娜就勸他與瓦蓮京娜的父親談談。瓦蓮京娜的父親同意了這門親事,他覺得麥切特金有一定身價,較可靠,最主要的是瓦蓮京娜的兩個姐姐都遠走高飛,但生活不幸福。他想留下小女兒在家鄉。他對女兒說,只要他活著,瓦蓮京娜的家就在這裡。痛苦之餘,瓦蓮京娜和帕士卡跳舞去了,因為她沒有看到沙曼諾夫的便條。
就在這天晚上,帕士卡占有了瓦蓮京挪。麥切特金也打扮了一番來等瓦蓮京娜的到來,但也沒有等到,當瓦蓮京娜與沙曼諾夫再次相見時,她才知道了便條的事,她雙手捂臉,號陶大哭。帕士卡得意地對沙曼諾夫說他遲到了。正在他們相爭的時候,瓦蓮京娜的父親趕來,他問瓦蓮京娜夜裡和誰在一起,沙曼諾夫和帕士卡爭著承認和自己在一起,但瓦蓮京娜卻說她和麥切特金在一起。
第二天早晨,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一陣後,沙曼諾夫給民警局打電話說他即將重返法庭。老人葉列麥耶夫沒有弄到養老金的證明,準備回去。靜場中,人們都看著瓦蓮京娜,她嚴肅而平靜地走上涼台,突然停下來,不慌不忙地走向花園,去修理便門,加固木板,像往常一樣。葉列麥耶夫老人也在幫她。帕士卡帶著行李離開。
作品賞析
《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是萬比洛夫生前最後一個完整的作品,發表於1972年,被看作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蘇聯戲劇創作的珍品。萬比洛夫的創作大都是同喜劇連在一起的,戲劇中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命運、歸宿。表面上,這部戲劇並沒有什麼驚人之外,但是觀眾一旦進入劇情,深刻體會到劇本的構思,則可以看到這個劇本是個傑作。萬比洛夫從三件小事淡淡寫來,三條平行線索貫穿戲劇始終、戲劇的場景是通過偶然性展示必然性。人物寫的都是普通、平凡的人,萬比洛夫對周圍社會觀察得仔細,然後做一番冷靜的思考。
在《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中作者塑造了沙曼諾夫的形象。他原是個英姿勃勃、壯志凌雲的青年審判員,因為堅持要依法懲辦一位要人的兒子,結果被剝奪了審判權,他的精神支柱崩潰了,對一切都非常淡漠,雖然只有三十二歲,但卻有一顆老年人的心,他只想著退休。萬比洛夫指出造成這種人物性格的原因在於社會的弊端。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再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也會受到挫折,從此一蹶不振。萬比洛夫十分強調社會環境對青年人的影響,他提出每個人應對社會盡職盡責,但社會也應該對個人負責。當物質文明提高的時候,精神文明的提高尤為重要,因而萬比洛夫的戲劇圍繞著社會道德問題積極進行探索。他把社會中不利於青年健康成長的因素儘量地揭露出來,目的是號召人們起來與之鬥爭並消滅之。沙曼諾夫沒有被困難徹底壓倒,理智、正義的火種仍然埋藏在他的心底,終於在瓦蓮京娜的感召下迸發出來。他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這個世界,就像醉後醒來一樣,一切都回到了他的身邊,黃昏、大街、森林、一切美好的東西。他不再遊戲人生,他感到自己有責任站出來面對現實,不畏強暴,重新走上法庭。
他與瓦蓮京娜的愛情雖然沒有得到實現,但雙方的感情卻具有了高尚的社會道德意義,他們的思想與心靈永遠是相通的。作者對生活的態度主要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從啟幕到落幕,瓦蓮京娜一直都在修理便門,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行動體現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倍加愛護,同時瓦蓮京娜不斷修理的動作,意味著她對理想的堅定信念,她修理花園是為了使它完好無損,也意味著她修補道德的柵欄,到它完好為止。是維護還是破壞這柵欄的完好,成了作家衡量劇中人道德面貌的標準。瓦蓮京娜是作者塑造的最完美的形象。從作品的字裡行間,作者透露出她最終還是留在了村里,選擇了麥切特金。她是善良的,她深深地愛慕沙曼諾夫,但卻不願以自己受辱之身接受他的愛。所以她不能和沙曼諾夫一同離去,但無論她最終嫁給了誰,她的善良、信念是永恆不變的。她執著地追求完美的道德風尚、對未來抱著必勝的信心,她熱愛生活,有著自己的愛與恨。
萬比洛夫愛祖國、愛人民,對人民的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和關注,因此他的作品與普通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客觀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黑暗勢力。葉列麥耶夫老人雖然沒有領到養老金,但他性格堅強、自尊自愛。老人飽嘗了世間的酸甜苦辣,但還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大自然中去,作者對他投以尊敬的目光。萬比洛夫的戲劇時間都很短,但反映的內容卻很豐富,他善於利用人物的對話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造成內在的戲劇衝突。萬比洛夫的藝術手法樸實無華、含蓄深沉,細節的描寫突出人物的個性,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種散文化的心理劇是契訶夫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瓦連京諾維奇·萬比洛夫(1937—1972),前蘇聯劇作家,出生於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的庫杜里克村。父母都是鄉村教師。父親是市里亞特人。他的家境和低微的社會地位,從小就培養了他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感情,使他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比較清醒,比較富於正義感。1955年,萬比洛夫在伊爾庫茨克大學文史系學習的時候,就開始了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直到去世前,他一直在伊爾庫茨克地方擔任記者、編輯,主要精力用來從事戲劇創作,廣泛而真實地反映他周圍的生活。萬比洛夫的一生是極富戲劇性的,他在1972年泛舟貝加爾湖時落水身亡,匆匆走完了35年短短的生命歷程。但是,他的劇作在他死後所引起的轟動卻足以使人們驚奇、疑惑,所以前蘇聯文壇素有“萬比洛夫之謎”的說法。他短暫的一生寫了5部多幕劇、3部獨幕劇、2部戲劇小品。主要作品有:幽默短篇集《湊合》(1961),劇作《窗子朝田野的房子》(1964)、《六月的離別》(1966)、《長子》(1968)、《打野鴨》(1970)、《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鐘》(1970)、《密特朗巴什事件》(1971)、《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1972)以及遊記《庫杜里克漫遊記》(1968年作,於1979年出版)。1975年,他出生的小鎮庫仕里克建立了萬比洛夫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