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或稱為:非工業化、逆工業化
成因
在工業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受去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去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已開發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已開發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開發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
特點
去工業化有兩個主要特點:其一,製造業發展停滯,美國工業生產值與其增長幅度在過去十幾年迅速下滑;其二,製造業大規模裁員,就業從第二產業轉向服務行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在十年間從15%下降到了10%以下。
教訓
歐債危機長期化
張其佐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歐債危機正從外圍向核心國家蔓延,金融風險從主權國家向商業銀行蔓延,歐元區經濟已從低速增長行至衰退邊緣並可能向再次衰退蔓延。
張其佐認為,導致歐債危機長期化的根源在於高福利體制、財政不統一等歐元區體制的系統性因素風險。必須解決好削減高福利,發行統一歐元債券,建立統一財政聯盟,實現經濟結構平衡,建立統一的主權聯盟國家等系統風險,否則歐債危機將會持續發酵趨於長期化。
中國要防止“去工業化”
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張其佐認為,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時期。在加快城鎮化的同時,要吸取歐美金融危機的教訓,防止“去工業化”或“實業空心化”。
“西方國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了以工業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這是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張其佐說,美歐等國長期重消費輕生產,“去工業化”現象比較嚴重,製造業嚴重萎縮,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
張其佐認為,根據經濟周期發展的必然規律,隨著危機倒閉機制,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即將來臨。中國還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應深思歐美教訓,加快轉型升級,擺脫傳統工業化、傳統重化工業和傳統製造業發展模式的問題,走出一條以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工業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