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12輯)

內容介紹

去年的陽明精舍會講、少兒讀經之爭、甲申文化宣言和《原道》創刊十周年紀念,是文化保守主義在公共論域頗受關注的標誌性事件。今年國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再次使文化保守主義成為公共視線的焦點。其實國學院主要還只是一個研究教育機構,並不帶有更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色彩和意義。但在保守主義漸成氣候的社會氛圍里,它被賦予了極強的象徵性,不同的聲音在不同層面隨之展開。鄭家棟事件,之所以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話題,真正的原因也同樣在此。《原道》本輯分別設專題對國學院和鄭家棟事件展開討論,就是要反映所謂的文化保守主義在學術上和現實中究竟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如果它真要如其主張者所宣稱的那樣在當代社會中發揮意義承擔功能,它又應該如何積極主動地做出自我調整?
儒學毫無疑問是所謂文化保守主義的主要內涵。但是,《原道》一貫認為儒學的生命力就在與其對現實生活、現實問題的開放性。我們有必要吸取古老的智慧:山是不會走向默罕穆德的,默罕穆德應該走向山。本輯“《原道》與大陸新儒學的建構”一文,就是這一思路的表述嘗試。它的完善尚有待諸多深入細緻的具體研究,而來自馬克思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內部不同見解的批評討論,則是這一思路走向成熟所不可或缺的。事實上,方克立先生致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的信,就已經為這種批評討論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在現代性延伸全球化拓展的“後意識形態時代”,文化乃是一種“軟實力”,這已越來越成為國人的共識。關注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知識分子對於文化戰略問題,更是念茲在茲的千千心結。這一輯中,蔣慶的文章直面中國文化的危機,提出關於解決方案的一家之言;盧國龍對宗教領域的文化安全問題作了深入分析;雷思溫反思二十年人文社科領域的努力和成績,提出要在深入了解中西源流的基礎上以中國文明為本樹立學術自主性。“《原道》與大陸新儒學的建構”的立論基礎也是如此:儒學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能不能為中國人的生命意志和利益需求提供思想文化資源和支援,能不能使中國人的生命得到最大可能的舒展。
甘陽清華演講中提出的新三統說,不僅要懸置新舊傳統之間的糾纏,以務實精神清掃思想界的奧吉亞斯牛圈,更提出要重新認識中國與西方,以使中國自身的真問題得以敞開。林國榮對這篇演講的評論,既有正面的宣贊,也有側面的提醒——面對中國問題,單刀直入抓住根本當然是重要的,但現實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有賴於我們更為細心地把握。南水與少翁、海裔等網友在朝聖山之思上的對話,以儒之本、儒之言與儒之興為主題,觸及到思與行、造勢與沉潛之間的張力,對於關心興儒之策的人們,會提供有益的參考。而李澤厚先生對“原道”及當今學術界諸多活躍人物的評點,不僅一如既往地秉承其固有立場和思想,而且一如既往地體現著獨有的修辭風格,深刻、生動、十分有趣。
一百多年來,為著中華的文明復興與再造,無數先人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他們的悲情應該理解,他們的努力值得尊敬。錢穆先生無疑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今年適逢先生冥誕一百一十周年,《原道》刊出先生最後定論的《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一文,以示緬懷和紀念。范仄對先生《晚學盲言》的評論,將此著跟先生八十一年為著中國文化之自我確證、自我挺立的艱辛努力聯繫起來,值得向讀者推薦。在艱難時勢中堅守中國文化者,代不乏人。眾多先輩默默無聞,以畢生的風骨成為中華精神的活見證。本輯也刊發了熊十力先生的弟子曹慕樊先生論學札記及鄧小軍相關回憶,向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無數守靈人致以真誠的敬意。
文化生命需要託命人,也需要開創者。在這大開大闔的時代局勢中,《原道》願與有志於此的朋友們一起,慎思、明辨、博學、審問,篤行……
共同事業,共同努力。歡迎商討,歡迎投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