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氏

原氏一族
一、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伯爵),史稱原伯貫,受封於原國(古稱軹邑,今為河南濟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先是卿大夫。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原為氏。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註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蹟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史傳夏帝寧都於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於前635年圍攻原國。原國人跟愚公一樣堅韌不屈,說:“晉(山西)人想霸占我們,咱不乾”。 晉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約定三天為期。過了三天還沒打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退。軍官們請求等一下,說:“原國就要投降了”。晉文公說:“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得到原國失掉珍寶,我不這樣做”。終於離開了。沒走多遠,原國人聽到訊息,文公守信,主動撤軍,哪兒找這么好的守信用的國君啊。原人感動得趕緊下城,把晉文公接進城裡。 原國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後裔主要居住於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裡,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鬥不息。河南省濟源市,在溫縣西北60公里處,有原社、原莊等遺址村名。據《濟源志》雲,為春秋是原國所在地。《溫縣誌》雲,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晉文公率師勤王,夏四月在溫敗太叔帶,襄王將溫、州、原、向等四邑賜給晉國,說明此時原國被晉文公所滅。“溫”邑即今溫縣西部、孟州市東部,“州”即今溫縣的趙堡鎮、武德鎮、武陟縣的西陶鎮、大虹橋鄉,“原”即濟源市北部,“向”即濟源市南部。據《濟源志》載,西周武王封弟原叔為原國,為蘇忿生蘇國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為樊侯即樊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聖作都於向為向國。這說明今河南濟源市,周初武王時此地封弟原叔稱原國,宣王時賜此地給仲山甫為樊國,幽王時又把此地給皇父孔聖為向國。所以,濟源周時有原、樊、向之稱。春秋時晉文公滅原邑時,在王屋山封門口(古稱軹關),晉軍與原軍打了幾天幾夜,後圍邑城原國降晉。此時,原國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溫地的邢丘處(今北平皋村),他們不忘祖先和國家以原為氏,落戶於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漢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國人雖以國(邑)為氏,但卻是在溫地開始姓原的。溫縣邢丘(今北平皋)可為原氏祖地,今住著原氏族人數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內外原氏多來此尋根(余略)。原姓望居濟源懸(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濟源縣)。
原氏歷史人物
原憲 (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仲村鎮南屯人 。原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 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 孔子死後,原憲隱居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一 次,子貢高車駟馬,拜訪原憲。原憲衣著破爛,出來迎接。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可見生活極其清苦。
子貢問: “夫子豈病乎?”原憲回答說:“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聽後非常羞愧地走了。原憲乃徐步曳杖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
唐朝人吳筠有《詠原憲子》詩:“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 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原憲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從祀孔子於曲阜孔廟大成殿前之東廡內。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陽城,南武陽城亦名原憲城。城北武山擂鼓台,傳為原憲墓。
《論語》有《憲問》一篇,有人認為是他的手筆。
原軫(前680~627),又名先軫,生於今翼城縣南唐鄉原村,是晉文公重耳的五賢士之一,晉國傑出的軍事家和軍事指揮家。他的兵學理論著作《孫軫》比孫武的《孫子兵法》早100餘年。
文公即位後,原軫及時提出了“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治國謀略,並大受重用,被越四級提拔為中軍帥。晉文公勤王,晉楚城濮之戰,秦晉崤之戰,都在原軫策劃和指揮下取得了巨大勝利。特別是在城濮之戰中,原軫作為中軍主帥,率軍迎戰,大破楚軍,以少勝多,原軫居功至多。在秦晉崤之戰中,晉軍獲俘秦軍三帥(孟明、西乞、白乙),晉襄公聽從其母文嬴(文公夫人)的主張,予以釋放,原軫不顧而唾。後狄伐晉,晉敗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原軫免胄提刀,腳踏車沖入狄陣奮戰殉國,身死而屍不僵仆,怒目揚領,首而如生。後兩國交屍,狄割原軫頭顱還晉。
原 復唐代人,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原素欣(1900-1979),水利專家。奉天(今遼寧)寬甸人。1929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後入康奈爾大學和威斯星大學學習,並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教授、土木系主任,甘肅鴛鴦池水庫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南京市工務局局長。建國後,歷任河南省治淮總指揮部工程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局副局長、水利電力部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對土壩建築有較深的研究。四十年代負責修建了我國第一座碾壓土壩-鴛鴦池水庫。曾主持設計。修建了白沙、薄山、南灣等水庫及老王坡、吳宋湖的窪地蓄洪工程。參與審查了大夥房、密雲、黃壁莊等水庫的土壩設計。
四、郡望堂號 濟源縣:周朝原地、軹地,漢於此置軹、波、沁水三縣,均屬河內郡。軹在今濟源治所甫,波在軹東,沁水在波北,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後三縣先後廢,隋開皇間析軹縣置濟源縣,屬懷州。而軹縣亦省人河內縣,唐初復置軹縣,鏇省入濟源,昔三縣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統。後濟源之隸屬關係多有變動,於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尋復稱濟源,至今不變。
============================================================
【原姓宗祠通用對聯】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冀州賢吏;
泗水聖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貧困而潔身自好。戴帽子時帶子斷了,穿上衣時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時腳後跟出來了。子貢見了問他:“你病了嗎?”他答道:“無財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實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貧,而不是病。”子貢大為慚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泗水聖徒,雖貧非病;
冀州賢吏,有政皆興。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孔子弟子,為魯國泗水人。下聯典指唐代人原復,為冀州刺史,政興令舉,境內肅然。
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漢族、壯族有此姓。原姓來源有二:
一、《鄭通志?氏族略》云:“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於河內,今澤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莊公,世為周卿士,谷以邑為氏。往往其族散在他國而以本國為氏者。”《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云:“此以邑(國)為氏,系出姬姓。”山東省汶上縣《姬氏志》介紹:“原姓,源於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子,封於原,為原伯,後世以其官名為氏。”《元和姓纂?二十二元》記載:“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在河內,子孫氏焉。”《姓氏急就篇》記載,文王第十六子在周武王姬發時受封於原邑(今河南原陽縣),為伯爵,世稱原伯。後來晉國滅原,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其後世子孫遂形成原姓。《姓氏急就篇?注》稱:“周文王子封於原,為原伯。晉滅之封先軫,號原軫,其後並姓‘原’。”顯然是黃帝後裔。
二、出自外族改姓。後唐明宗時,有蕃人錫里扎拉,賜姓原,名知感,其後代稱原姓。
原姓郡望:東平郡(今山東東平一帶)。
原姓適用楹聯:泗水聖徒雖貧非病(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孔子弟子,出身貧困而潔身自好。穿衣服胳膊肘露在外邊,穿鞋時腳後跟也露出來了,子貢見他便問:“你病了嗎?”他答道:“無財叫做貧,學到而不實行的叫病,像我,只是貧,而不是病。”子貢大為慚愧);冀州賢吏有政皆興(唐朝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春秋魯有原元、原壤、原憲,孔子弟子;陳有原仲;漢朝有原涉;唐朝有原復;明朝有原傑,登封人,正統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巡撫山東、江西,多有政績,卒謚襄敏。明朝又有原性,德安府同知。清朝有原濟、原良。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原姓後裔分布於豫、魯等地。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爵)。史稱原伯貫,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原國朝代】夏代--商朝--西周--東周--春秋。 山西長治有一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縣誌》稱:原國故址在今沁水縣西北里許。原國初始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古稱軹邑)。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註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蹟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史傳夏帝寧都於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重耳於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圍攻原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之寶,百姓靠它來保護。如果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用什麼來保護百姓?這樣做是因小而失大。”於是,退兵三十里,原國人聽到晉文公的話,於是就投降了。因為講誠信,不戰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國,這本已是一件值得驚詫的事情。然而,重耳講誠信的收穫,並不止於此次戰役。隨著他誠信美名的傳播,國內百姓信服,諸侯紛紛依附,晉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原國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時,原國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溫縣的邢丘處(今北平皋村),落戶於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漢初改名平皋)。
原氏後裔主要居住於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裡,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鬥不息。原字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寫法。在英語國家,原字可能被寫成YUAN。不管寫法如何,一筆寫不出兩個原字,都是原。周有原莊公,以邑為氏。春秋時,陳有原仲,晉有原軫,魯有孔子弟子原憲。唐有原復。原莊公,世為王室卿大夫。原仲,"公羊傳"說,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原仲者何?陳大夫也。前680年沒。原軫,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軫。實際姓先。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春秋時代五霸之一。原軫為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晉文公的得力幹將。原國擇晉以後,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國。生年不詳,卒於晉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經注》中說“遼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遼縣即今山西省左權縣。可見當時的黃崖山是先軫的出生地。原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對聯寫到:泗水聖徒,雖貧非病冀州賢吏,有政皆興上聯說原憲生活貧困而潔身自好。戴帽子時帶子斷了,穿上衣時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時腳後跟出來了。子貢見了問他:"你病了嗎?"他答道:"無財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實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貧,而不是病。"子貢大為慚愧。原憲是孔子學生中,所謂“七十二賢”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過總務方面的事情,用現代觀念隨便來比,可能在孔子當司寇的時候,他擔任過總務長一類的職務,孔子死了以後,他退隱於山澤布衣之間,走半隱俠的路線,等於在過去的社會中,領袖清流。所以司馬遷著《史記》,在《遊俠列傳》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聯說唐代人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周朝原氏】原莊公---原伯貫---原襄公---?---原伯絞
【宗法制度】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天子的其他眾子或者封為諸侯或者封為卿大夫。諸侯君位也由嫡長繼承,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是國內同宗貴族的大族長,又是本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封國的權力。諸侯的其他眾子分封為卿大夫,也由嫡長子繼承,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世襲官職,並掌有統治封邑的權力。卿大夫也還有分出「側室」或「貳宗」。在各級貴族中,這些世襲的嫡長子,稱為「宗子」或「宗主」,以貴族族長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權,成為各級政權的首長。西周封建諸侯,爵位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的封地和軍力。天子的直轄地區叫做王畿,封地比諸侯們大得多,軍隊也比諸侯多得多,又擁有高級官吏的任命權,所以可以監視諸侯。以軍力來說,天子有六軍,公和侯各有三軍,伯有二軍,子和男各有一軍。以土地來說,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