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
1862年,法國化學家尚古多創建了《螺鏇圖》。
1863年,英國化學家歐德林發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共列出49個元素,並留有9個空位。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把已發現的63種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成一長列,他發現在某種元素之後,每隔幾種元素便有一種元素的性質與這種元素相似,如其中鋰與鈉的性質相似,都是+1價金屬元素;鈹與鎂的性質相似,都是+2價金屬元素……。進而總結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隨著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變化。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律,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元素周期表。當時的周期表對尚未發現的元素留有空位,以後經過許多科學家的補充、修改,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元素周期表。
排列
元素周期表從左到右是按元素的核電荷數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排列的順序叫做原子序數。元素周期表形式很多,有直角形、三角形、圓周形、螺鏇形、平面型、立體型等。常見的是平面型的長式周期表(長表)和短式周期表(短表),又以長表用的最多最廣泛。長表將元素橫的分七個周期,每個周期(第一周期除外)從鹼金屬元素開始到稀有氣體結束。表中每一縱行為一族(或類)共16個族,還有兩個橫列為鑭系和錒系。一般來講,同周期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序數遞增而遞變,同族元素則具有相似性。
元素周期表是表現元素周期律的元素分類表。元素周期律指的是元素的性質隨著元素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把已知的110種元素中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按著核電荷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成橫行,再把不同橫行中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由上到下排成縱行。所排成的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7個橫行,即七個周期,分別包括有2,8,8,18,18,32,24等種元素(其中核電荷數93~110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元素周期表有18個縱行。除第7、8、9三個縱行為一個族外,其餘15個縱行,每個縱行為一個族,共16個族。元素周期表除最右側的縱行是化學性質非常不活潑的稀有氣體外,最左側的縱行是金屬性最活潑的元素,緊臨稀有氣體的縱行是非金屬性最活潑的元素。
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在仔細研究大量資料和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並根據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編製成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由水、火、土、氣組成,稱為"四元素說",火元素、氣元素兩種輕元素會向上飄,土元素、水元素兩種重元素會向下沉,四種元素按一定的比例組成各種物體.在古中國,也有相似的觀點,我們的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由木、火、土、金、水組成,稱為"五行說".擁有“五行說”的同時,中國同樣擁有“地水火風”的觀點,兩者並行不悖。
元素
元素(element)又稱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幾種有共同特點的原子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質子數來決定元素是由種類。
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變得更為簡單,並且單獨地或組合地構成一切物質。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到2007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是存在於地球上。擁有原子序數大於82(即鉍Bi及之後的元素)都是不穩定,並會進行放射衰變。 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鎝Tc和鉕Pm)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高達94,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樣能在自然中找到,這就是鈾和釷的自然衰變。[1]
所有化學物質都包含元素,即任何物質都包含元素,隨著人工的核反應,更多的新元素將會被發現出來。
中文命名
元素以部首來表示常溫(298K)時之物態: “釒”為金屬。例:銅、銠、鐵 (汞是非“釒”字旁的金屬)
其他為非金屬。
“石”為非金屬固體。例:矽、碳“氣”為非金屬氣體。例:氧、氟
“氵”為非金屬液體。例:溴、
除了從古代中國就發現而且常用的元素(金、銀、銅、鐵、鉑、錫、硫、碳、硼、汞、鉛),元素的名稱是十九、二十世紀創造的,組成由個部首和表示讀音的部分。讀音部分幾乎全部是大約根據歐洲和北美洲現代或中古化學家或地方的名稱
特性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個特性: 1.元素的確定性;
2.元素的互異性;
3.元素的無序性
說明:
(1)對於一個給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確定的,任何一個對象或者是或者不是這個給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個給定的集合中,任何兩個元素都是不同的對象,相同的對象歸入一個集合時,僅算一個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沒有先後順序,因此判定兩個集合是否一樣,僅需比較它們的元素是否一樣,不需考查排列順序是否一樣。
(4)集合元素的三個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確定性和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