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廣東精神
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大會報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時期廣東精神,即“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據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發放的《關於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有關名詞術語的說明》介紹,經過面向社會廣泛徵集及討論研究,新時期廣東精神被概括為“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厚於德”側重於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廣東精神的來源和基礎;“誠於信”側重於對以誠信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市場經濟倫理的融合和堅守,是廣東精神的時代要求;“敏於行”側重於對敏行、敢為、實幹的當代廣東鮮明特色精神的彰顯,是廣東精神不斷發展並永葆生機的內在動力。
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建設幸福廣東,必須突出文化引領。要以建設文化強省為目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積極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充分保障和滿足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揚嶺南優秀文化傳統,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民眾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宣傳和實踐“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的新時期廣東精神。
厚於德
“厚於德”,即具有像大地一樣寬厚的美德,容載萬物,仁愛奉獻。“厚於德”既是中華民族美德的一種概括,也代表了廣東人的道德情懷和價值追求。一是體現了源遠流長的嶺南歷史文化傳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二是體現了廣東人的現代道德情懷,展現了廣東人尚德、樂善、好施的精神品格。三是體現了廣東未來的價值追求,有利於推動全體社會成員樹立做人德為上、做事德為先的道德理念,使廣東人既富於物、又厚於德。
誠於信
“誠於信”就是要嚴格地遵守待人處事的信譽和信用,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到真誠、有信、無欺,它是為人處世之根本、企業生存之基礎、社會和諧之基石。“誠於信”植根於廣東人悠久的商業文化傳統,展現出廣東人“誠待四方、信義天下”的精神風範和講誠信、守規則、善合作的精神特質。“誠於信”也成就了廣東改革開放的輝煌,正是“誠於信”的文化精神,使得廣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能夠吸引、匯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資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廣東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必須進一步弘揚誠信精神,深入開展“三打兩建”活動,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營造重信譽、守信用、講信義的良好社會環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敏於行
“敏於行”即要注重實幹,敏動善行。“敏於行”是廣東引以自豪的地域精神特質,主要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敢為人先,勇於探索,先行先試。二是善於把握髮展先機,把先進的思想及時轉化落實到行動上,注重實幹、敏於行動、務實不張揚。三是善於應變、靈活變通。每當面臨重大的歷史轉折,廣東人總能及時把握和順應時代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創新,解決發展難題。
出自
厚於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誠於信,出自《逸周書》:"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
敏於行,出自《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學界和民眾的討論
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看來,這個新時代的廣東精神特別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並賦予了它新的時代特色。“廣東是中國市場經濟程度最高的省份也是改革開放最早的地方,但是市場經濟壯大以後所面臨許多問題,廣東也首先經歷。市場經濟不能只見經濟,只見物質不見人,現在社會的很多問題如醫患關係、小悅悅事件等都與誠信喪失、道德下降有很大的關係。在這個背景下,‘厚德誠信敏行’這樣美好的社會道德顯得格外重要。”
廣東精神為何不提“包容”?“厚於德”有更深文化內涵。
許多外地人的心目中,開放包容是廣東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之前徵集新時期廣東精神表述語時,“包容”一詞的呼聲也頗為高漲,然而,“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中卻不見有關包容的詞語,這是否是一種“遺珠之憾”?對於這個問題,田豐認為,“厚於德”這個詞比包容有著更深的文化內涵,也更能體現出廣東的歷史文化。“厚德載物,厚德一詞已經涵括了包容的意思,然而,它的文化含量卻不止於此。應該說,這個詞體現了近代以來廣東的優秀傳統和愛國情懷,如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就是一種‘厚於德’的體現。”
與這種傳統文化的基因相對的,田豐認為,“誠於信”一詞體現出了處在市場經濟前沿的廣東人的時代特色。“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一個沒有誠信作為紐帶的社會必然會導致潰敗,廣東人在誠信方面是可以視作典範的。”至於“敏於行”,田豐認為,這是廣東人的性格特徵,少說多做,不善空談,“廣東人重實力、重實幹,不作秀也不忽悠,這都是‘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意義所在。”
廣東精神怎樣推動幸福?塑“我為人人”幸福文化。
在黨代會報告中,新時代廣東精神的表述被納入“幸福廣東”的章節中,“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的廣東精神究竟在建設“幸福廣東”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李宗桂認為,這是兩個相互促進的概念:“廣東精神的提出能夠更好地凝聚共識、整合價值、形成新的精神力量,推動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從這個意義上講,為幸福廣東建設提供了精神力量、提供了價值的支撐,它當然是一致的。而反過來幸福廣東的建設,它不能離開文化的建設,文化的追求。沒有文化的追求沒有精神支撐的生活,那是空虛的生活。”
田豐說,精神層面的充實是幸福廣東的一個重要標誌,它的踐行能塑造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一種幸福文化。“我認為幸福是有高度的。高度在哪裡?我覺得就是為人類謀福祉,為全人類的利益奮鬥,這種幸福是最高的。”
廣東精神如何避免空談?需內化成廣東人價值支撐。
誠然,文化建設的核心應當是價值觀的建設,然而價值觀卻看不見摸不著。新時期廣東精神如今已經提出,如何避免對“廣東精神”的空談,將其與廣東的實際情況結合,變成廣東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李宗桂認為,要落實“廣東精神”,需要群體性的載體。“我認為知識分子和公務員群體,還有白領階層,這些群體是我們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標桿,他們能引導社會風尚,把‘廣東精神’變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同時,也要發動廣大的工人農民,包括廣東幾千萬的外來工,讓他們認可‘廣東精神’。只要在廣東這塊土地上工作、生活的人,都是‘廣東精神’的創造者、享受者、推動者、實踐者。
廣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田豐看來,除了通過解讀的形式讓老百姓知曉“廣東精神”外,還要將“廣東精神”的建設與各行各業的社會公德、企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結合起來,使“廣東精神”內化成每個廣東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