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卷硐鄉是四川省達州市渠縣轄鄉。清初建場,1950年設卷硐鄉,1958年改卷硐公社,1984年復卷硐鄉。
境內有明代題寫“天柱雄關”石刻.
行政區劃
轄卷硐、梨樹、逢春、船石、向橋、陡梯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經濟
卷硐鄉鄉鎮企業有採礦、建材、汽修、糧油加工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油菜籽。養殖業以生豬、牛、羊、家禽、淡水魚為主。
卷硐鄉按照"工業強鄉、產業富民、創新發展、整體推進"的跨越式發展工作思路的要求,突出發展主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繼續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圍繞縣委"四大目標",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實現了卷硐鄉社會經濟與各項事業和諧發展,基本構建了"平安卷硐"、"小康卷硐"、"和諧卷硐"。
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以礦產業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建立了卷硐工業園,不斷做大做強礦產業、煤炭業;建成了2個大中型PIC養殖場,逐步淘汰本地劣質豬種。以優質柑桔生產基地為重點,進一步改造和開發了"萬畝柑桔生產基地"、千畝紅薯、洋芋生產基地、千頭外貿豬生產基地、千畝茶葉生產基地,構建了區域經濟新格局;以欣園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為依託,擴展土地流轉經營範圍,積極發展了旅遊觀光農業。在種植業結構上,基本形成了經濟作物、果品生產、糧食種植和觀光農業的生產格局。新增農業企業2家。建成了柑桔高接科技示範園800畝,中藥材基地 400餘畝,生態林建設2000畝,農業觀光苑100餘畝,綜合養殖場4個。建立了陡梯村果品協會,走出了"支部+協會"新路子。農村城鎮化率達到10%以上,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300餘人,勞動力就業率達到95%;建設各類沼氣池500座,受益農戶達到1000餘戶;道路硬化建石板路30公里,建衛生井500口,硬化院壩600戶;配合上級完成6個村級衛生站的改造和配套建設任務,新型合作醫療民眾參合率達到90%。
近年來卷硐鄉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實行軟硬環境結合地做好招商環境建設,從優勢型向素質型轉變,為招商引資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大氛圍。招商引資服務體系健全,執行政策規範。堅持親商觀念,向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優質服務;堅持雙贏觀念,倡導"你發財,我發展",堅持誠信觀念,凡向投資商作出的承諾堅決履行,做到誠信招商、待商、留商。截止2006年底共引進各類項目20個,引進組建了大中型碎石場等8個投資超百萬元的工業項目,全鄉共有投資超百萬元工業項目13個,招商引資突破8330萬元。共引進投資超百萬元的房地產、農貿市場開發等項目7個。全鄉固定資產原值達到7579萬元,啟動了碎石場聯營項目,有90多家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為10多家大中型企業投入生產。
08年引進華新水泥廠,華新水泥(渠縣)有限公司是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四川省新建的第一條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是四川省重點項目之一,公司成立於2008年10月17日,註冊資金2億元。公司主要經營水泥、建材製品生產銷售及水泥技術服務。
華新水泥(渠縣)有限公司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卷硐鄉,旁經318國道,占地面積360餘畝,現有員工近300名,總投資7.5億元,年產值近5億元。現擁有一條4000t/d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和9MW純低溫餘熱發電裝置,年水泥生產能力200萬噸。
教育
境內有卷硐中心國小。
交通
318國道過境。
旅遊
卷硐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礦產資源(煤礦、非煤礦山)、森林資源、氣候資源、生態環境尤占優勢。境內開發了生態旅遊業,修建了渠縣雲霧山森林休閒山莊,定位為"生態、綠色食品"旅遊點。雲霧山生態旅遊突出了四個重點區域,即在森林浴休閒區建立了天然氧吧、情人坡、星月坪、伊甸院、相思林、棧道、假山等景點;在茶山漫遊區建立了鬱鬱蔥蔥的茶園;在雲霧山最高處設立了雲霧觀景區,可俯視整個雲霧山休閒山莊;利用古老的梨竹寺遺址設立了梨竹民俗風情區。旅遊區內交通、通訊、供水、供電設施良好,夏季"天然空調"環境保護措施完善,牧草資源和水資源為發展種、養殖業等多種經營生產綠色食品創造了優越條件。
卷硐鄉文物神奇、古雅別致、獨具匠心、歷史悠久。
廟宇以普賢寺、寶藏寺、觀音寺為名,廟宇原貌秀麗壯觀,諸殿井井有條,神像著色精緻,庭、廓、柱、檁、檐、梯、階、欄、碑記石刻工藝非淺,雕畫有素,個個像身穿顏著色,錦繡非常,庭院形式古樸,樓廓四通八達,且有古樹相陪襯,廟內有羅漢松,廟側有茶柏、白果、香樟、桂花、麻柳、松柏等,遍布四周,能尉夏日酷暑,清靜幽閒,景色怡人。每年農曆6月19日"拜香節",渠縣、營山、廣安、南充等地遊客前往雲霧山"朝山拜佛",紛紛屢敬"香火",捐助"恭果",熱鬧非常。
石刻以"楊芳摩岩"列為珍品。清代果勇候楊芳摩岩石刻高234厘米,寬88厘米,上陰刻顏體風骨"高而不危"四個大字,字高0.58米,寬0.49米,體勢遒勁,流暢秀麗,右上首刻"大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左下刻"果勇候楊芳書",石刻旁有"南無阿彌陀佛"6字和"出現神珠"4字。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以"顏應方夫婦墓"和"譚家公墓"遠近聞名。顏應芳夫婦墓位於顏家山山腰,墓向南,土冢呈橢圓形,長4米,寬10米,高3米。冢前的石碑樓作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項三柱二間三樓,兩側有八安儀牆,通寬13米,高5米,厚1米。碑樓上的主樓上龕刻"皇恩浩蕩",下龕刻"光前於後"。碑樓及儀牆共有15幅戲劇故事浮雕。碑記年代為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譚家公墓座落在逢春村北方位2公里一山坡上,石室,土冢為橢圓形,直徑3米,高1.5米,前有墓碑,為三室墓,碑為石質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4柱三開間,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圖案,題記清代乾隆三十八年。
古蹟風景以"船兒石"為神奇。位於卷硐鄉船石村2組後山腰松林中。"石形似舟,左右有石如星狀。相傳益鳥首風,南向忽西移,作飛翔勢,經雷劈而止,今則橫斷山間矣。"船右側有一大圓石,直徑3米高4米,石形似鼓,下端左側有似門形狀隱約可見,有"石船對石鼓,銀子五萬五"之民間迷信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