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印奇果簡介
印奇果(SachaInchi)(plukenetiavolubilis),別名印加果、南美油藤、南美星藤。大戟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原生長在海拔80至1700米南美洲安第斯山
脈熱帶雨林,在南美洲印加地區當地土著人已有上千年的食用歷史。印奇果種子的含油率為45%至56%,其油脂主要由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含量明顯高於其它所有的油料作物;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ω系列脂肪酸為主,ω-3、6、9三種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2%以上,其中ω-3含量高達48%至54%。
從種子中榨取的植物油不含任何毒素和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可用於食品、保健、化妝品等方面,對調整血脂、預防心血管病、保養肌膚具有顯著作用,被譽為“森林深海魚油”。在2004、2006和2010年巴黎世界食用油博覽會上,印奇果油獲得了金質獎章。自2002年開始,原產地秘魯廣泛推廣了印奇果的種植和研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6年,印奇果引種成功,現西雙版納印奇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在景洪市有大量栽培。
二、印奇果生物學特性
印奇果是莖攀援狀多年生木質藤本,總狀花序腋生或與葉對生,印奇果雌雄同株,雄花小,白色,聚生於花序基部;在花序基部側面生有單個雌花。蒴果成熟時是
茶褐色,通常具有4~7裂片,1個裂片包裹1粒種子。種子育苗1個月齡小苗,在定植後的6~7個月即開始開花結實,四季均開花結果,產量較高。第1年可以獲得700~2000kg/hm2的產量,盛產年份可達10年以上。印奇果當年種植,當年可掛果,2~3年即進入盛產期;原產地秘魯畝產種子最高可達250公斤以上。印奇果生長迅速,屬於強需光性植物,其葉片最大淨光合速率極高(>20mol/(m2•s)),與熱帶先鋒樹種相近,印奇果植物表面受到光線照射越多,越有利於花芽萌發開花和結果,嫩枝、花以及果實的數量也越多。光照強度低時,植株需要較長的時間完成生長周期;當光線特別陰暗的時候,花的數量會大大減少,產量也會隨之急劇降低。
印奇果種子的主要成分是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質,以及生物鹼、皂甙和香豆素等次生代謝物。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開始對印奇果種子中的化學組成及其生理功效進行研究,印奇果種子含油量為30%~60%,主要由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含量可達90%以上,明顯高於其他油料作物。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ω系列脂肪酸為主,要高於大豆、花生、油菜及亞麻等傳統油料作物。其中,亞麻酸(ω—3)含量45.2%~52.51%,要遠遠高於大豆油和花生油中亞麻酸的含量。亞麻酸具有酯化膽固醇、增加血管彈性、疏導清理心臟血管、調節血細胞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人體免疫力、消除亞健康等一系列生理功能,尤其對預防肥胖、心血管疾病及脂肪肝等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因此,印奇果油可以補充人體因長期食用大豆油、花生油導致的亞麻酸攝入不足,適合日常膳食需要。與傳統植物油(大豆油等)相比,印奇果油顯著降低大鼠血漿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比例,增加肝臟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和比例。食用印奇果油也能夠顯著降低成年人餐後的甘油三酯,對預防心血管等疾病有顯著作用。對人體血清的抗氧化活性和尿中8-羥基-2'-脫氧鳥苷(8-OHdG)含量的評價研究表明,印奇果油具有優異的抗氧化活性和抗DNA損傷的作用。
三、印奇果脂質活性成分和種子蛋白質的研究
1.脂質活性成分的研究
印奇果油中含有甾醇、多酚和生育酚等多種脂質活性成分,這些化學成分能增加油脂的穩定性和生物活性。多數油脂中甾醇含量為1~5g/kg,印奇果油中的甾醇含量也在此範圍內,為2.47g/kg,其甾醇中含有膽固醇(0.3%)、菜油甾醇(7.1%)、菜油甾烷醇(0.2%)、豆甾醇(27.9%)、β-谷甾醇(56.5%)和5-燕麥甾醇(5.3%)等13種甾體類化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為β-谷甾醇和豆甾醇油脂中的植物甾醇是天然的降膽固醇活性成分。甾類化合物不僅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還具有抗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炎等多種生物活性。印奇果種子中生育酚(維生素E)總含量為59.57mg/100g,要高於大豆(18.9mg/100g)。印奇果油中生育酚總含量可高達2000~3000mg/kg,要明顯高於菜籽油(687mg/kg)大豆油(54.1~237.8mg/kg)和葵花籽油(671mg/kg)等植物油與菜籽油和大豆油相似,印奇果油中的生育酚以γ-和β-生育酚為主。印奇果油的氧化穩定性要優於同樣富含亞麻酸的亞麻籽油和魚油,正是歸結於其含有較為豐富且抗氧化活性很強的化合物(如甾醇類物質、多酚類化合物和生育酚)。2.不飽和脂肪酸的作用
印奇果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以上,是世界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植物,其中ω-3、6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為1:0.75,最接近人體的吸收比例,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美國FDA確定的ω-3不飽和脂肪酸的13種保健功能(1)降血脂和降血壓(GuardAgainstHypertension)(2)增強自身免疫(ImmuneSystem)(3)預防糖尿病(DeterringDiabetes);(4)防治癌症(CancerPrevention);(5)減肥(WeightManagement);(6)防腦中風和心肌梗塞(DefendHeadstrokeandHeartattack)(7)清理血中有害物質和防治心臟病(CombatCholesterolandHeartDisease);(8)緩減更年期綜合症(ReducesSymptomsofMenopause);(9)提神健腦,增強注意力和記憶力(MemoryMood,Attention);(10)輔助治療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11)輔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Assistandtreattherheumatoidarthritis);(12)用於皮膚癬或濕疹(forSkintineaandeczema);(13)預防與治療便秘、腹瀉和胃腸綜合症(ConstipationDiarrheaandIBS)
3.種子中的蛋白質研究
印奇果種子富含蛋白質(26%~33%),粗纖維含量約為12.1%,種子蛋白質含量僅次於大豆,種子壓榨後的餅粕可做高蛋白食品。種子中的蛋白質由18種胺基酸組成,其中包含了8~9種必需胺基酸,且各種胺基酸含量比例都比較合適。其中,必需胺基酸含量達到10.6%,總胺基酸含量達32.56%,而必需胺基酸的含量與總胺基酸含量比達到32.6%,僅次於大豆。其中精氨酸含量最為豐富,高達2.66%左右;其次是亮氨酸、甘氨酸、纈氨酸和脯氨酸,均大於1.3%。其中纈氨酸含量高於大豆蛋白、非必需胺基酸中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達4%左右,與FAO/WHO的能量及蛋白質需要的參考模式相比,印奇果蛋白中的限制性胺基酸為賴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其他的則均高於參考模式,其中最容易缺乏的賴氨酸含量為4.95%,遠遠高於亞麻籽蛋白。從印奇果種子中提取並純化出一種新型水溶性蛋白,其色氨酸含量非常高(44mg/g),但苯丙氨酸含量低(9mg/g),同時水溶性也很好,這種水溶性蛋白占餅質量的25%,占種子中蛋白質質量的31%,因此被稱為SachaInchi蛋白或IPA蛋白。該蛋白由2種糖基化多肽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約為32800Da和34800Da。糖的含量約4.8%,基礎蛋白質的pI值(等電點)為9.4,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為目前首個含有所有人體必需胺基酸的植物蛋白,將套用於功能食品和膳食補充劑領域。
四、印奇果的種植
印奇果育苗技術
(1)苗圃地的選擇與規劃
A苗圃用地的選擇原則:儘量選擇地勢平坦、地塊較規律、土壤適宜、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作苗圃。“就近種植、就近育苗、就近取土”
B坡度:一般1°—3°為宜多雨地區3°—5°(方便排水)粘土重的土壤坡度可適當大些,沙性土壤坡度宜小,以便排水。
C水源、水質、水位
D土壤:苗木適宜生長於具有一定肥力的砂質土壤或輕黏質土壤上。
(2)沙床的建立
(3)種子繁殖
A種子的選擇:選擇健康無病蟲害母樹為採種樹;選擇成熟、飽滿、千粒重大的種子;
B種子的調製處理:脫粒→淨種→種子乾燥→種粒分級→貯藏
C印奇果的催芽:首先,播種前將分選儲藏好的種子照曬1天,將種子在冷水浸泡,充分吸水後,種仁飽滿的種子沉入水中,除去水面漂浮的空殼瘦癟種子,然後將種子置於40~50℃的溫水中浸泡自然冷卻至24小時,撈出後涼乾後待播。
然後將消毒好的沙床表面輕輕壓平,然後將種子均勻的撒鋪在上面,在種子上面蓋上一層沙,厚度2~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1000~1500克。
D沙床的管理:在種子催芽過程中,遇到溫度較低時,設定暖棚。方法是用竹片做成弓型,兩頭插入畦邊,搭成拱型,棚頂高100~150厘米,在拱架上面蓋上農膜,可提高棚內溫度,有利於種子萌發。拱棚兩端的農膜需要保持活動狀態,在棚內溫度過高時打開兩端農膜,使之通風透氣,調節棚內溫度。
E裝袋移苗:
營養土應具備的條件:保水性、通氣性好;重量輕、便於搬動、不易散坨;多次澆灌不結硬塊和板結;無病蟲害、無雜草種子,不帶病菌。
營養袋規格為13厘米×17厘米的有底打孔農膜袋(也可使用規格為13厘米×12厘米、底部有透水孔無毒塑膠營養杯),裝袋時營養土應低於袋口1厘米左右,便於澆水。
種子萌發後子葉基本展開時移栽煉苗,一般從種子催芽到移栽煉苗需要15~25天。移苗前一天應適當澆潮基質。移栽時,藉助小竹片等器具從沙床中起苗,並注意避免損傷根系,較長的根可用鋒利的剪刀適當剪除,然後在營養袋內的營養土中垂直鑽一個孔,把幼苗移入孔內,再將竹片插入營養土向苗木根部周圍擠壓,使根與營養土充分接觸。移苗時間最好安排在陰天或上午日出前和下午日落後進行。
F苗圃地管理
幼苗移栽後應立即澆水,並用60%~80%的遮陽網遮蔭,保持土壤潮濕即可。
根據苗木的生長狀況,用稀薄人糞尿或氮、磷、鉀複合追肥,也可使用葉面營養液等作根外追肥。注意觀察病蟲害,尤其是立枯病、猝倒病。
從移栽煉苗到苗木出圃需要25~40天,當苗木生長達到20厘米時,可解除遮陽網。解網後10~15天,根系已經完全長成,即可出圃進行大田定植。
(4)扦插繁殖
A枝條選擇及插穗處理
a時間:3~6月份
b枝條的選擇:生長健壯、充分木質化、無病蟲害的一年生印奇果枝條。15~25厘米的插穗,上端切平,下端基部切成斜面,切口表面要求光滑,不起毛。
將處理好的插穗按株距4~6厘米,行距10~15厘米,深度4~6厘米傾斜插入事先準備好的沙床。扦插後立即澆透水,,之後需保持沙床濕潤,澆水次數依具體天氣而定。
印奇果大田種植技術
A種植地選擇a海拔:種植地塊應選在海拔1200米以下,坡度不宜大於15度,全年無霜凍,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b坡向:應選擇光照充足、無風或風小陽坡地塊;
c土壤:應選擇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通透性好的壤土;
d印奇果為淺根系植物,忌澇怕旱,種植地最好選擇在具備水源、澆灌溉條件和排水措施良好的地方。
B種植地規劃:生產用地和輔助用地
印奇果大田生產用地包括:種植區、曬場、倉庫及脫粒區。
印奇果輔助用地包括:道路系統、排灌系統、管理用房等。
C開墾定植
a整地
印奇果整地的內容:雜草的清理、土地平整、挖穴、回穴、台面的修理、排灌系統處理。
b定植:定製時間視條件而定
為保證苗木定植的成活率,苗木定植應選擇在陽光較弱、溫度較低的早上或下午,定植後,立即澆定根水。
c定植後管理與補苗
定植後,按常規管理,適時澆水、除草,並及時檢查,對死亡、有病蟲害的植株進行補苗,保證苗木生長勻稱、一致。
D牽引搭架
印奇果為藤本植物,需要對其進行搭架,牽引枝條。由於印奇果盛產期較長,一般為2~10年,一般選用水泥樁、鐵絲等長效搭架材料。水泥磚規格為長2—2.5米,橫切面:12厘米×12厘米,頂端露出部分鋼筋,以便固定橫樑;架樁時先挖40~50厘米的栽樁洞,每間隔6~7米立樁(具體可依地形、坡向而定),立樁要求充分固定,垂直於水平面;水泥樁固定後,在水泥裝上固定橫樑,橫樑與水泥樁成“T”型,橫樑以角鋼最佳,長60~80厘米;用2根鐵絲(一般為10號)分別從台面底端地里牽出(用木樁或鐵樁固定在地里),經每個水泥裝的橫樑(固定在橫樑兩端),牽引到台面的另一端,固定即可,則搭架完成。也可不用橫樑,在樁頂部和距頂部60厘米處拉2根鐵線。搭架可在幼苗種植前後完成。
為了節省開支,架材也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利用竹材、經久耐用不易腐爛的木材經處理後進行搭架。
待印奇果幼苗長至30厘米以上時,用細竹竿、木棍或細尼龍繩將其牽引到棚架上。細竹竿、木棍起支撐作用,長度以牽引到棚架為宜,粗度能承受起幼苗重量即可。
E大田的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的內容:田間除草、澆水、鬆土、施肥、病蟲害防治。
F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就是通過對樹木枝、芽、葉以至莖桿的保留、疏剪和短截,調節樹體內部養分和水分的供輸,打破樹體各部分的平衡,控制或促進其生理活動的變化,從而建立新的平衡,並使樹體外觀向人們所要求的方向發展。
方法:抹芽、摘心、短截、疏枝、拉枝、刻傷。
剪除的枝條:結果枝、病蟲枝、徒長枝、下垂枝、重疊枝、枯枝、弱枝、損傷枝。
具體操作:整形修剪是全年進行的工作。
a50cm一下的側枝全部抹去,以上留3-5枝攀援。
b人工引藤蔓上架,注意疏密關係。
c及時梳理徒長枝、重疊枝、弱枝、人行道。通風透光、均勻分布。
d采果後重修剪
G果實採收及處理
印奇果當年種植,當年掛果,果實從掛果至成熟約3~4個月,當果皮由綠色轉為黑褐色時表明果實已經成熟,成熟的果實即可採收。由於果實陸續成熟,應分批採收,採收應選擇晴朗天氣,採收後立即晾曬,避免成堆發燒,影響油質。果實在陽光下暴曬,部分果殼出現裂開狀態,可用木棍在果實上擠壓、滾動,促使果殼與種子分離。然後將分離的種子集中晾曬1~2天,裝倉入庫。倉庫應乾燥、通風。
產業化生產的果實幹燥,應選擇配套機械設備進行脫殼和種子的分選,這樣才能降低脫殼成本。
五、國內種植情況
目前,由西雙版納印奇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在西雙版納普文地區大量種植。
六、開發套用
目前,國內由雲南林投旗下西雙版納印奇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合作開發印奇果資源,致力於為國人提供綠色、安全、高效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產品有印奇果食用油、膠囊、精油、香皂、休閒食品、蛋白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