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家墩遺址為一台形地,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高8.3米,文化層厚5.1米。墩東有一條已為耕地的大川,長約15公里;墩西為水塘和農田;墩北及東北為耕地;墩南為村莊。墩面自北向南微傾,與地面約成30度的夾角。墩身西北部有90度斷面,可見五至七層木等的文化積壓層。墩表面長滿了多種雜樹和野草。
1985年5月7日,大王鎮文化站第一次普查,嗣後五個月的時間裡,省、地、市三級文化部門三次實地勘查,測量並繪圖,前後採集標本1000餘件。其中較為完整且有文物價值的約30餘件。
(一)石器5件,均為生產和狩獵工具。其中石磷2件,均完整。第一件,總體呈長方形,四面磨光,一端有刃,長10.2厘米,寬3.4厘米,厚2.3厘米;第二件,呈規則梯形,通體磨光,長6.2厘米,上底寬1.9厘米,下底寬2.9厘米,單面刃。砍砸器2件,總體均呈不規則圓形,直徑分別為7.5厘米和5.5厘米,其中一件有棱刃較利。陶紡輪1件,通體圓滑,中有圓孔,輪徑3.3厘米。
(二)骨錐1件。骨錐長10.6厘米,體光滑,一端尖利,為動物角所製成。
(三)獸骨、貝殼等21件。其中有鹿角6件,獸牙4件,獸骨4件,貝殼6件,還有一件輕度鹿角化石。
(四)出土較為完整的陶罐3件。陶罐分別為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黑陶。陶片70餘件,均為殘片。其中有鼎足、鬲足、鬲檔、罐口等,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等。紋印有繩紋、弦文、繩紋加弦紋等。
1985年12月,原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卜家墩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專家對卜家墩古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歷時1個月,揭露探方3個,總面積約100平方米。通過發掘,初步判斷此遺址有六至七土層,內涵有生活面、灰坑和4個墓葬,出土大量陶片。從陶質上看,有夾砂陶、泥質陶;從器形上看,有鼎、鬲、瓮、豆、罐、樽等,並發現有青銅器和部分石器。考古專家根據發掘的實物等推測,此遺址上層為商周時期下層為新石器晚期。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卜家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省、市、區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和在當地人民民眾的精心保護下,卜家墩遺址的原貌保存完好。
相關詞條
-
卜[漢字]
卜字讀音: bǔ、bo(輕聲) 1 bǔ ① 占卜。古代一種用火灼龜甲,觀其裂紋以預測吉凶的行為。 ② 主持占卜的官。 ③ 推測,估計。 ④ 選擇。 ⑤...
漢字釋義 卜法 卜典 枚卜 骨卜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家窯—侯家窯遺址|曲回寺石像冢|方山永固陵|大同九龍壁|荊莊大雲寺...棧道遺址|崔家河墓群|妙道寺雙塔|白台寺|舜帝陵廟|喬溝頭玉皇廟|后稷廟...)太原市晉祠|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竇大夫祠|天龍山石窟|王家峰墓群|狐突廟...
發布批次 部分名單 -
茌平馬家坊遺址
茌平馬家坊遺址位於茌平縣城馬家坊村南500米 處,距縣城南3華里,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茌平馬家坊遺址 龍山文化概述 文化類型 陶器特徵 文化遺址 -
天賜王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驚世記
《天賜王國:三星堆與金沙遺址驚世記(修訂版)》內容簡介:平靜的月亮灣突現玉器坑,燕氏家人深夜挖寶。成都街頭天機泄露,燦爛珍寶在滾滾紅塵中升降沉浮,一扇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後記 序言 -
天神與天地之道
與相關神秘符號的關係,並結合祈卜儀式、顏色等等非直接敘述的形象語言的分析...地區:論證後世祖先牌位的原型最先見於石家河文化;“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中...( )1、舞雩祈雨2、雲的神性3、釋“雲”4、卜雲( )不限於求豐年甘露五...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明長城
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井外圍牆與墩平,外望如一...,以及在開平衛建築的煙墩。 宣宗宣德元年及三年(1426及1428年)修築了...“赤城等堡煙墩二十二”,繼又修建宣府至大同一帶的城堡和建立大同威遠衛...
歷史 修築背景 重建工程 主要範圍 修建目的 -
中國名山大川辭典
格山公格爾和公格爾九別峰莎車縣和田市卡達西爾火山群瑪利克瓦特古城尼雅遺址...湖和托素湖諾木洪文化遺址格爾木市茫崖冷湖大柴旦納赤台泉阿爾金山脈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米蘭古城瓦石峽古城遺址塔里木河“死亡之海”的“綠色走廊’羅布泊...
作品目錄 -
百越[對南方諸族的泛稱]
,其中有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 草鞋山遺址...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奇和洞遺址和縛婁國遺址等文明遺存,不亞於...文明的各大遺址中,百越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難怪考古學家嚴文明說...
歷史淵源 考古研究 越人由來 越地諸部 風俗習慣 -
創四川
1995年以來,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新津寶墩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都江堰芒...的痕跡,寶墩文化的幾處遺址已經出現城牆,為典型的夯土結構,面積最大的是新津寶墩遺址,城牆周長3200米,寬約25米、高5米,面積有60萬平方米...
創四川 創四川簡介 《創四川》的劃分 重塑四川精神 創四川刊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