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誌

1985年全縣有4個鎮、8個鄉,446個村,418819人。 工業總產值15058萬元,比1978年增長3.04倍。 縣內傳統的草編、柳編工藝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編《博興縣誌》始修於1983年,蒐集文字資料2000餘萬字、圖片資料300餘幅,於19 93年正式出版。 本志上限1840年,下限1985年,個別內容適當上溯。全志分4個層次。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共設31卷,依次為: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農業、林業、水利、工業、電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財稅、金融、城鄉建設、經濟管理、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軍事、教育、文化、體育、醫藥衛生、科技、宗教、風俗、方言、人物。卷下設章、節、目。 博興縣位於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總面積897.44平方千米。
博興縣歷史悠久,四千年前已有人煙聚居,為周代東方大國蒲姑國治所所在地。春秋末置博昌邑,戰國置博昌縣, 五代後唐改博昌為博興至今。1985年全縣有4個鎮、8個鄉,446個村,418819人。小清河以北屬黃泛平原,小清河以南屬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形成全境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窪的簸箕狀地形特點。全縣為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植物有糧用、 藥用、菜用、飼料用、觀賞、材用和林果等99科402種,其中白蓮藕、蘆葦、杞柳、 蒲草為四大特產。動物有家畜、家禽、野生、水生等36綱720種,其中鱔魚、毛蟹為兩大特產。 境內地下熱水儲量豐富,地下有3個熱水層尚未開發利用。已查明境內有5處油田,20世紀60年代勝利油田已開始開採。 博興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主產糧棉。1985年,農業總產值16702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32%;糧食總產量177856噸,棉花總產量14376噸。林木年產值384萬元,畜牧業年產值776萬元,漁業年產值148萬元。 工業起步較晚。
1949年只有兩家全民所有制企業,工業總產值3.5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0.046%。1985年,全縣有機械、鞋服、陶瓷、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紡織、印刷、釀造、工藝美術、油棉加工等工業行業。計有全民企業16家,集體企業62家,鄉鎮辦企業37家,村戶辦企業611家。工業總產值15058萬元,比1978年增長3.04倍。縣內傳統的草編、柳編工藝品,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械廠製造的圓盤鋸石機,獲得省新產品發明獎和技術進步三等獎。水泵廠生產的水泵系列產品,獲國家先進圖紙獎。水泥廠研製的道路水泥和抗酸水泥,填補了國內空白。第二油棉廠生產的蓖麻油,深受外商歡迎。工藝美術一廠生產的臘桿家具作為山東工藝品的代表擺進了人民大會堂。 1985年,境內瀝青公路總長度229.76千米,全縣12個鄉鎮全部通車。張東鐵路在境內長49千米, 有5個車站。小清河航運上達濟南濼口,下至羊角溝。有電話交換機24台, 容量1700門,比1954年增長60倍。境內有師範學校1處,普通中學及職業中學28處,國小479處。有衛生醫療機構40個,村村有衛生室和鄉村醫生。 博興古代,武有兵聖孫武,唐末諸葛爽及五代牛存節;文有北魏畫刻、詩文巨匠蔣少游,三國東州大儒孫炎,明代進士宋景雲,均有著述傳世。漢孝子董永是尊老敬賢傳統美德的榜樣。現代醫學家孫鴻泉,現代作家黎汝清,山東呂劇創始人孫中新等也是博興籍。 新編《博興縣誌》的編纂,在突出地方特點方面,不輕易作升格處理,而是放在突出位置以濃墨重彩加以記述,以保持事物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對於無題小序,有的卷、章宜設則設,不宜設的則未設。 為突出博興農業大縣特點,本志將農業卷列為經濟部類之首,設農業生產關係、農作物、農田建設、耕作制度、田間管理、農業機具等節著重記述,揭示博興農業興衰起伏發展軌跡及其規律。由於黃河對博興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重大影響,本志地理環境卷和水利卷都將黃河放到了突出位置加以記述。博興縣的工藝美術業歷史悠久。柳編工藝有800多年的歷史, 產品有筐、籃、簍、簸箕等。草編工藝品在清代即暢銷京城,民國時期遠銷西歐各國,產品有蒲鞋、蒲蓆、蒲扇、蒲墊、玉米皮地毯等。葦編工藝品主要有葦籃、紙簍、洗衣筐、葦箱、端盤、葦簾畫等,享譽國內外。本志工業卷中特設“工藝美術業”一節,對這一傳統行業予以充分記述。博興又是山東呂劇的發源地,素有呂劇之鄉之稱。
新編《博興縣誌》文化卷中特設“呂劇”一節,將其設於“京劇”一節之前,用較大篇幅對呂劇的起源、演變、傳統劇目和在民間的影響進行了突出記述,使志書充分展現出地方特色。
新編《博興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