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汽配工業出路問題調查報告
如何解決“散亂差”,業內人士認為出路有三條,前兩條難度大,第三條可以嘗試:
“集小成大”,實施重組之路
不僅如此,有的企業重組了,但改制上不去,僵化的機制及落後的管理使重組的效益難以發揮,出現過“l+1<2”甚至等於零的結局。再者,一些好的企業不願重組,進行重組的大多是一些成長性不好、不具互補優勢的企業,結果一些本該死掉的企業收編進了強勢企業,社會的“散亂差”轉變成了企業內部的“散亂差”,對提高優勢企業的競爭力毫無益處。
所以,重組之路對十堰汽配工業散、亂、差、弱而言,是必須的、長期的,但靠行政命令、人為撮合,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在市場因素、企業發展未到位的情況下,執意重組是不可取的。
“以大兼小”,實施兼併之路
“以大兼小”在市場競爭中是一種很正常的優勝劣汰行為。問題是,地方眾多的、弱小的汽配工業現今處於“無人願兼”的地步。原因很簡單,此類企業雖數量眾多,但多以來料加工收取勞務費的形式存在,屬於技術、資金、人才、資源“四缺”企業。對強勢企業來說,兼併“四缺”企業無疑於自惹麻煩。
調查走訪中,“東風”多數零部件企業對此深有同感。他們認為,十堰眾多零部件企業目前尚不具備被兼併的資格,現在拿出部分簡單產品讓其加工,包含有扶貧、關係的成份。再說,地方的機械設備,大多是被“東風”淘汰掉的,若想兼併之,怎么可能再把它買回來呢?所以,從市場競爭、自身發展而言,都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從十堰眾多零部件企業業主的座談中也得到證實。當然,十堰汽配企業改制不徹底,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在談兼併方案時,地方企業經常出現資產不多、附帶的人員包袱多,使優勢企業或外商望而卻步,不敢涉足。的確,兼併尋求的是一種雙贏,一種優勢互補,失去其一,任何一方的“單相思”都將落空。
走集群化之路,在競爭與融入中解決“散亂差”
所謂汽配企業集群是指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眾多關聯企業及相應支撐組織在空間上的大量集聚。在集聚中把產品(甚至是幾分錢的小產品)做精、做細,做出規模。
我市的問題在於:“成群”而不“集聚”,尤其是對某一單一產品的開發、生產、投入的集中度不夠,其後果是遍地開花,常常是一種產品系列,幾家企業同時做,致使技術、資金、人才、資源過於分散,難以形成合力與競爭力,造成“誰也吃不飽,誰也活不好”的局面。
走集群化之路,就十堰來說,產業“核心”有了,“集聚”程度不夠。如何“集聚”,十堰有基礎,但缺乏切實可行的引導。因為地方有200多家汽配企業、幾十億資產為後盾。儘管其中一類優勢企業占比過小,二、三、四類等弱勢企業占比過多,但只要分類引導、措施到位,十堰汽配業通過集群化之路提升競爭力,構建“寶塔式”供貨關係,進而達到規模優勢是可以達到的。分類施策的思路如下:
一、對一類企業重在服務對位、到位。
通達、華陽橡膠、冠達塑膠製品等企業能與“東風”整車配套,且研發、生產能力較強,初具配套“龍頭”的雛形。尤其是通達、華陽年配套份額已穩定在億元以上,具有兼併重組的實力,但基於兼併重組的複雜性、危險性及不確定性,此類企業目前尚無明確意願。作為政府及職能部門應尊重企業的選擇,在服務中促其上檔次,穩固其產品在“東風”的配套份額,著眼於國際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壯大其發展實力。
如何服務?具體而言就是服務到位。調查中,某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目前,企業穩步發展,需要在自己廠區里新建廠房,幾個月下來,資金、原料均已到位,可就是相關的建房手續辦不下來。最讓人頭痛的是,職能部門不說不能辦,就是給你拖著、耗時間。”其他企業也遇到類似困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些企業家們認為,職能部門把你搞活難,但把你搞垮易如反掌。
服務不在口頭上,而在實際行動中的到位上,這樣企業才能壯大。當然,也只有當地方(一類)企業做大了做強了,才能帶動汽車相關擴散產品的配套,為地方弱勢配套企業以此類產品集聚成群,為營造“四大配件加工中心”創造條件,進而在目前4個億的基礎上,實現集群規模份額6至10個億是可以預期的。
二、對二類企業重在“四提升”。
對此類實力較弱的企業,當務之急是通過市場引導(諸如政策、稅收、科技創新基金等),使其有效資源集聚成群,以實現二類企業的“四提升”:
一是產品技術提升,逐步形成系統化、模組化、高附加值的穩定的供貨產品;
二是裝備技術提升,適應“東風”柔性化、多品種、訂單式生產方式;
三是效率、管理的提升,造設一支善於學習的團隊,實現生產高效化、管理信息化、創新自主化;
四是體制機制的提升,通過二次改制,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為將來能與優勢企業兼併重組鋪好路。同時,在提升中要充分考慮配件全球化採購浪潮,鄭重體現“五化”,即資本國際化、行為法律化、運行程式化、資源社會化、分配市場化。
據測算,若50%的二類企業技術、裝備、管理、人力資源等集聚成群進而提升為汽配加工的小巨人,則意味著十堰一類優勢企業的銷售收入將淨增2億。
三、對三類企止重在扶持。
此類企業雖規模弱小、遍布在車城的各個角落,但經營靈活、產權清晰(私營為主),只要扶持得當,引導其以深加工集聚成規模,完全可能成為地方極具潛力的增長點。
在小汽配加工較為集中的張灣、茅箭兩區的座談中,業主們對其生存環境極為擔憂,由於技術、資金、人才缺乏,生產長期處於“小打小鬧”狀態,有時好不容易靠關係或政府出面拿到了訂單(產品),不是自己一時生產不了,就是限於能力根本無法生產,常常為痛失大好商機而扼腕長嘆。為此,超過半數的業主建議:
一是組建市、區、街(鄉鎮)民營企業配件加工協會,在提供產、供、銷信息的基礎上,協調轄區內小加工業的合作與生產能力的最佳化組合;
二是小加工業自願合作或共同生產某一配件產品時,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在稅票、證件、收費、結算等方面提供便利與服務。
據測算,目前我市100多家小加工企業,在將來(發展)集群中為地方配套工業增加2到3億的深加工規模或實行銷售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對四類企業重在“先破後生”。
所謂“先破後生”,就是讓扭虧無望的企業先破產,然後通過優良資產的拍賣,由買主組建新的配件企業。地方原“汽配鑄廠”破產後,有效資產得以重現生機就是此類個案的成功範例。
據測算,現10家資不抵債的企業總資產接近4個億,有效資產約為2個億,如果實施“先破後生”,2個億的拍賣款,既可用於安置相當一批職工,還可由買主組建全新的、無包袱的、有相對競爭力的配件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