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古代行政區名(今山東省聊城市)]

博州[古代行政區名(今山東省聊城市)]
博州[古代行政區名(今山東省聊城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博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名。《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為齊西境聊攝地。戰國時,為魏、齊、趙三國之境。秦屬東郡。漢因之。魏、晉屬平原國。後魏為平原郡治魏收《志》:平原郡,治聊城。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罷。隋置博州。大業初,州廢,改屬武陽郡。唐復為博州。天寶初,曰博平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博州亦為博平郡。金為博州,屬大名府路。元改東昌路。明、清為東昌府。 今為聊城市。 博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置,至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廢止,存在時間650餘年(期間短暫廢止)。隋、唐時期博州治所在今山聊城東北;宋、金移治,州縣同治聊城,在今山東省聊城老城區。博州轄境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轄區一帶。

歷史沿革

隋開皇十六年(596)設定。治王城(山東聊城故城)。大業二年(606)廢。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治所仍在王城。隸屬河北道。轄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縣。

天寶元年(742)改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復改博州,期間,郡、州治所和隸屬、轄縣均未變。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因河決城圮,州治南遷巢陵(聊城故城)。

北宋河北東路博州轄境圖 北宋河北東路博州轄境圖

宋代,博州改隸河北東路,治所仍為巢陵。時轄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縣。

宋淳化三年(992),黃河決口,巢陵城毀,州治遂遷孝武渡西(今聊城舊城)。

金代,博州改屬山東西路,州轄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縣。

元代,博州改為東昌路總管府。

史書記載

博州,博平。上。開元戶三萬七千四百七十。鄉七十四。元和戶二千四百三十。鄉一十五。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地也。戰國時為齊地。秦兼天下,今州即秦東郡地也。在漢為東郡聊城縣之地。後魏明元帝於此置平原鎮,孝文帝罷鎮置平原郡。葛榮之據冀州也,又於今理置冀州,尋廢。孝武帝復置平原郡。

隋開皇三年置郡,十六年於今理置博州,大業三年省。隋亂,宇文化及弒逆,自江都舉兵至此。竇建德攻陷其城,復自據。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重置博州。

州境:東南一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貝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東渡河至鄆州一百八十里。東渡河至齊州二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平糹由十匹。賦:綿,絹。

管縣六:聊城,武水,堂邑,清平,博平,高唐。

聊城縣,緊。三。郭下。本春秋時聊攝地,晏子對景公曰:“聊攝以東,其為人多矣。”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郡。高齊改屬濟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冀州,十六年置博州,縣屬焉。

黃河,南去縣四十三里。

茌平故城,在縣東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石勒之賤也,賣在茌平人師歡家為奴。

四口故關,在縣東南八十里。隋置。

武水縣,上。八。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陽平縣地,屬東郡。隋開皇八年,改陽平為清邑縣,十六年分清邑置武水縣,屬莘州,即今博州武水縣理是也。在武水溝之南,因名之。大業三年廢莘州,改屬魏州。貞觀元年,改屬博州。

黃河,南去縣二十二里。

堂邑縣,上。二。東至州六十里。本漢清縣、發乾二縣之地,屬東郡。隋開皇六年,於此置堂邑縣,屬屯州,因縣西堂邑故城為名。大業二年,改屬魏州。

武德四年又屬屯州,貞觀元年廢屯州,改屬博州。

樂平故城,本漢清縣,在縣東三十里。《後趙錄》曰:“東海王使征東將軍苟?擊汲桑、石勒,勒與?相持戰於平原、陽平?,為?所敗,勒奔樂平。”

堂邑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陳嬰為堂邑侯,嬰孫午繼封,尚館陶公主。

清平縣,上。二。東南至州八十里。本漢清陽縣地,屬清河郡。隋開皇六年自今貝州清河縣界移貝丘縣於今理,屬貝州。十六年,改貝丘為清平縣,屬博州。

大業二年省博州,改屬貝州。隋亂廢,武德四年重置,屬博州。

博平縣,上。二。西南至州七十里。本齊之博陵邑也,《史記》曰“齊威王伐晉,至博陵”,是也。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國。隋開皇三年改屬屯州,十六年改屬博州。

故攝城,在縣西南二十里。晏子曰“聊攝以東,其為人多矣”,即此城也。

金代山東西路博州轄境圖 金代山東西路博州轄境圖

高唐縣,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齊邑,《春秋》夙沙衛奔高唐以叛。《史記》齊威王曰:“君臣有?分子者,使守高唐,趙人不敢東漁於河。”

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後魏屬濟州,高齊改屬平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博州。

皇朝因之。長壽二年改為崇武縣,神龍二年復舊名。

黃河,在縣東四十五里。

華歆墓,在縣東二十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