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專兼顧

博專兼顧,本篇出自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七二 勉學篇上、求學之道博專兼顧。就是學習要把博覽和專精結合到一起,意在強調,學不可以不博,學不可以不精。學習貴在領會精要,棄其本而取其末,終無長進。本文論點突出、論據充分,說服力強。採取古今對譯的方式,幫助讀者加深理解和學習。


七二、求學之道博專兼顧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未俗已來不復爾①,空守章句②,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貢,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之年③,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④,便從文吏,略無卒業者。冠冕⑤為此者,則有何庇、劉..、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間人,音辭鄙陋,鳳操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同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⑥。郵下諺雲;“博士買驢⑦,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⑧,燕寢講堂⑨,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⑩。
【譯文】
學習風氣的興盛或衰敗,隨社會風氣變化而變化。漢朝的賢士俊才們,都靠精通一部經書來弘揚聖人之道,上知曉天命,下貫通人事,他們中憑著這個特長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漢末風氣改變以後就不復如此,讀書人都空守章句之學,只知背誦老師講過的話,如果靠這些東西來處理實際事務,大概不會有任何用處。因此,後來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廣泛涉獵為貴,不肯專攻一經。梁朝從皇孫以下,在兒童時就一定先讓他們入學讀書,觀察他們的志向,到步入仕途的年齡後,就去參預文官的事務,沒有一個是把學業堅待到底的。即當官又能堅持學業的,則有何胤、劉..、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等人,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陽城,我聽兌有崔浩、張偉、劉芳三人的大名,鄴下還有位邢子才:這四位學者,雖然都喜好經木,但也以才識廣博而聞名。以上的諸賢士,原本就是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這些人語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間固執己見,什麼事也幹不了,你問他一句話,他就會答出幾百句,若要問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麼,他大概說不到點上。鄴下有諺語:“博士去買驢,契約寫了三大張,不見寫出個驢字。”如果讓你以這種人為師,豈不令人喪氣。孔子說,“俸祿就在學習之中。”而今這些人卻在那些毫無益處的事情上下功夫,這恐怕不是正道吧。聖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讀經文,粗通注文之義,使之對自己的言行經常有所幫助,也就足以在世上為人了;何必對“仲尼居”三個字就要寫兩張紙的疏文來解釋呢,你說“居”指閒居之處,他說“屠”指講習之所,現在又有誰能看得見?在這種問題上,爭個你輸我贏,難道會有什麼好處嗎?光陰可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們應當廣泛閱讀書中那些精要之處,以求對自己的事業有所助益。如果你們能把博覽與專精結合起來,那我就十分滿意,再無話可說了。
【注釋】
①未俗:未世的風俗。
②章句:指古書的間節句讀。
③(guàn):兒童的發展向上分開的樣子。總之年:指童年時代。
④出身:指出仕。
⑤冠冕:此處為仕宦的代稱。
⑥要會:要旨的意思。
⑦博士:國子學中主講《經》的人,此泛指執教的人。
⑧疏義:系對經注而言,注是註解經文,疏是演釋注文。
⑨燕寢:閒居之處。講堂:講習之所。
⑩間,嫌隙,此處指點批評。
【評語】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學不可以不博;人生有涯,時光易逝,學不可以不精。學習貴在領會精要,而忌死摳章句。棄其本而取其末,終無長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