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概述
南郭子綦出自《莊子.齊物論》 其為楚人,住城郭南端,因以為名。舊說其人為楚莊王司馬,疑為莊子寓托的高士,非歷史人物。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 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 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 無作,作則萬竅怒囗(左“口”右“號”)。而獨不聞之囗囗(“戮 去“戈”音liu4)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 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囗(左“訁 ”右“高”音xiao4)者、叱者、吸者、叫者、囗(左“訁”右 “豪”音hao2)者、囗(上“宀”下“夭”音yao1)者,咬 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 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 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翻譯文章
〖南郭子綦論“天籟”〗
楚國有一個名叫南郭子綦的人,據說也是德行高潔的抱道之士。有一天,南郭子綦在家無事,靠著一隻案幾靜坐,他意守丹田,仰天呼吸,一會兒就掃除了各種雜念,凝神人靜,漸漸地物我皆忘,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境地。南郭子綦獨自氣功靜坐,撇下了他弟子顏成子游垂著手在一旁低首立。一個時辰過去了,弟子見先生仍然像呆木頭似地一動不動,眼睛雖然睜著,但直瞪瞪的連瞳子都不轉一下,看來他的靈魂早已出竅,大抵已在天國的瓊樓玉宇中遊玩,徒留一具皮囊在塵世——究竟是天熱中暑呢,還是年老中風?總之,光景有點異樣,很是怕人,為了保險起見,顏成子游把頭湊了上去,放高聲音說:“先生、先生,您今天怎么了?是不舒服了嗎?您怎么坐了一大陣子沒個動靜,難道坐起來就應該外表看上去像一段枯木頭,而內心就該不起波瀾像一攤死灰嗎?以前我弟子也見過人家的靜坐,可從來沒見過像您先生這樣直逼逼一坐下去就紋絲不動的樣子的。”
聽完此話,南郭子綦先轉了轉眼珠,隨後雙手舉起伸了個懶腰,像一個泥菩薩突然顯靈一般從高度忘我中醒了過來。南郭子綦笑笑說:“好啊,你小子問得好啊!靜坐我練多年,但今天也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功到渠成,丹田下的一股真氣沸騰熾熱,循環流動,疏通百脈,如同醍醐灌頂、春意融融,使老夫在身心飄逸之中渾渾然忘掉世態人情,而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了。
“這類境界非修煉多年不易達到,常人旁觀豈能理解。你小子說我靜坐的模樣與眾不同,故驚奇得叫喊起來,這也難怪,正像你只聽過人籟而未聽過地籟,或者是只聽過地籟而沒聽過天籟。” 剛才是先生枯坐,弟子呆立,顏成子游無聊得要命,正想聽點新鮮事解解悶,聞此言,他趕緊接上去問:
“先生,那么什麼叫天籟地籟人籟呢?小子閒著想長點見識,先生您就給我說說吧!”南郭子綦的靜坐既然已給弟子中途攪亂,一時再也靜不下來,故清了清嗓子,乾脆說了起來:
“人活在世上,不呼吸不成,那么大自然也一樣。大自然一呼一吸,就是我們通常稱作的‘風’。這風,要么不刮,一刮就不得了,一刮就使大自然的千萬種洞洞窟窿發出聲來,難道你沒聽過大風呼嘯怒號的聲音嗎?
“那深幽幽的山谷,就像個大洞洞;那千年老樹,有百圍之大,樹幹上坑坑窪窪的洞洞,有的像大鼻子,有的像歪嘴巴,有的像尖耳朵,有的像大樑上的方子孔,有的像杯圈,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坑。大風一吹,從這些洞洞窟窿中所發出的聲音,形形色色、奇奇怪怪,激烈如海水澎湃,尖利如箭頭呼嘯,有的像斥人的罵聲,有的像急促的呼吸聲,有的像呼救的嘶喊聲,有的像嚎啕的哭聲,有的像哈哈的笑聲;有的呢,幽幽深深,如峽谷里的怪聲,有的呢,哀哀切切,似哭喪婦的哽咽聲,總之,一竅一響,萬竅呼應,小風則小奏,大風則大奏,此起彼應,煞是好聽,如同王宮裡的樂隊在打嘀嘀打嘀嘀地齊鳴齊奏。甚至大風過後,你仔細諦聽,山林草木仍在搖搖擺擺地發出悉悉簌簌的聲音呢。”顏成子游當下恍然大悟,搶著說:“小子現在是明白了。所謂‘地籟’,就是大自然的洞洞窟窿、坑坑窪窪、木竅土洞所發出的聲音;而‘人籟’呢,您不說我也知道,就是人用竹笛竹管所吹出的聲音。請問先生,那么‘天籟’究竟是什麼呢?”
南郭子綦哈哈大笑,解釋說:
“天籟?你還不知道?這樣看來,你有三分小聰明,卻有七分大糊塗啊!要知道,人籟、地籟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天生的狀態。天籟難道是獨立的嗎?天籟其實就是人籟、地籟的統稱罷了。是誰使自然界的各種洞洞竅竅發出聲音呢?難道洞洞竅竅自己會發出聲音嗎?還不是天地之際的‘風’嗎?這難道還不就是‘天籟’嗎?哈哈,你是聰明一時糊塗一陣啊!”
《高士詠·南郭子綦》
吳筠
子綦方隱几,
冥寂久灰心。
悟來應顏游,
清義杳何深。
含響盡天籟,
有言同鷇音。
是非不足辯,
安用勞神襟。
吳筠
吳筠,字貞節,華州華陰人。少通經,善屬文。舉進士不第,去入嵩山為道士。明皇聞其名,遣使征至,待詔翰林。天寶中,堅求還山。尋入會稽,隱剡中。大曆中年卒,弟子私謚為宗玄先生。集十卷,今編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