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腰界革命根據地

地理區位

南腰界位於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部(東經108°38′,北緯28°24′),距縣城105公里,東接貴州松桃縣,東北面與秀山接壤,西與貴州沿河縣毗鄰,為渝黔邊區一省一市五縣結合部。這裡山清水秀,民族文化底蘊厚重,民俗獨特,是重慶市唯一建立省級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根據地。景區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賀龍同志創建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據地,曾播撒過中國革命火熱的種子,留下過紅軍生活和戰鬥的足跡,浸透過先烈們流下的熱血,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歷史沿革

南腰界
南腰界鄉清代屬感坪里轄,民國初期為南界、南龍兩鄉境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合併為南龍聯保辦事處,民國三十一年(1941年)改為南龍鄉,1953年析為南界、龍溪、大壩3鄉,1980年改為南腰界公社,1982年析為南腰界公社和南龍公社,1984年改稱南腰界鄉和南龍鄉,2001年合併為南腰界鄉。

相關文化

革命歷史

南腰界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為了反壓迫,求生存,曾多次揭竿而起,反對官紳兵匪的鬥爭從未停止過,南腰界人民迫切要求革命,要求解放。
1933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在湖北鹹豐召開著名的大村會議,作出了開創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決定。隨後,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率領中國共農紅軍第三軍攻黔江、襲彭水,克沿河。
1934年6月10日,賀龍就把紅三軍司令部設立在南腰場上的余家桶子大院裡,並迅速在南腰界建立了四個鄉蘇維埃政權,組建四個游擊大隊和19個游擊分隊,於8月1日成立南腰界區蘇維埃政權。隨後開闢了以南腰界為中心,縱橫200多公里,輻射沿河、德江、松桃、和酉陽、秀山等6個縣部分地區的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
1934年10月27日,任弼時、肖克、王震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轉戰到達川黔邊區,與紅三軍共8000餘人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二、六軍團以此為根據地,在任弼時、賀龍、蕭克、關向應、王震等指揮下,兩軍緊密團結,並肩戰鬥,轉戰川黔邊區,使國民黨如夢方醒,為之震驚,不得不抽調重兵圍賭川黔邊區。因而減輕了中央紅軍遭敵重兵圍追賭截的壓力,有力地策應和支援了紅軍的戰略和長征。紅二、六軍團由此走上勝利發展的新階段,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在此期間,南腰界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並選送了自己的優秀兒女參加了紅軍,為了革命事業,壯烈犧牲了51人。
南腰界革命根據地至今仍完好保存有數五十處紅軍戰鬥遺址遺蹟,其中紅三軍司令部舊址(余家桶子)先後被四川省、重慶市命名為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大壩祠堂戰鬥遺址於2009年被命名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二六軍團會師大會會址、中國共產黨十大綱領遺址、南腰界區蘇維埃成立大會會址、紅軍烈士墓、紅三軍政治部、紅軍大學、紅軍寨、紅軍街等革命遺址和文物景點比比皆是。
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有很多感人的紅軍故事,飽含著老區人民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與追求、對革命勝利的理想和信念。

紅色文化

南腰界是重慶市唯一的老革命根據地,境內仍完好保存有數十處紅軍戰鬥遺蹟、紅軍烈士墓。有紅二、六軍團會師大會會址、八一軍民會址、大壩場祠堂紅軍政治部舊址。有紅軍大學、紅軍醫院、十大政綱等五十六處文物景點。每逢清明、渝黔邊區的鄉親和青少年學生都會自發地到司令部舊址憑弔紀念紅軍親人,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默默地記讀那至今筆跡清晰、蒼勁有力的紅軍標語——活捉冉瑞庭,替為革命而犧牲的工農民眾復仇!
1986年,為紀念南腰界革命聖地,緬懷革命先烈,酉陽縣人政府撥款修復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遺址和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亭。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曾跟隨賀老總一起創建南腰界革命根據地的廖漢生將軍為南腰界紀念館題詞寫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的館名,肖克將軍也為會師紀念亭題了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