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簡介
東與南德壩村為界,南與芒海村、團山村相連,西與富東鄉接壤,北與瀾滄江為界,與景谷縣半坡鄉隔江相望,海拔在800米至2200米之間。全村土地面積1909公頃。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 轄6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轄區內居住著漢族、拉祜族、佤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等7個民族,以漢族居多。全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農業為主。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783畝(其中:田1190畝,地2593畝),人均耕地0.91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橡膠等作物;擁有林地3337.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6畝,主要種植茶葉花椒。橡膠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810.5畝,其他面積21774.6畝。
人口衛生
其中農業人口1200人,勞動力813人。該村以漢族、拉祜族為主,其中拉祜族340人,漢族633人,其他民族205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1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0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大山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大山鄉衛生院31.5公里。該村建有公共廁所1個,無人蓄混居的農戶。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水。全村有302戶通自來水,有2戶飲用井水;該村已通電5個自然寨,共224戶;擁有電視機農戶49戶,占農戶總數的16.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8戶,占總數的61.4%和35.88%。
該村到大山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2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3.5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4輛,機車6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90畝,有效灌溉率為31.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1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2畝。
到2008年底,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擁有教師4人,在校學生56人,距離鄉中學31.5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6人。其中小學生56人,中學生30人,入學率分別為98%和96.4%。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5人,少數民族黨員17人,其中男黨員30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支書1人、主任1人、副主任1人等組成。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6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榜方式公開。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88.9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57畝,一事一議籌資2.7萬元,一事一議籌勞2675個(勞均2675個),集體總收入5.1萬元,有固定資產23.6萬元。
農村經濟
2008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3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8.8萬元,占總收入的73.7%;畜牧業收入15.3萬元,占總收入的11.4%(其中出欄肉豬573頭,肉牛111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47萬元,占總收入的1.96%;工資性收入5.1萬元,占總收入的3.8%。農民人均純收入60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7人(占勞動力的4.55%),在省內務工29人,到省外務工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