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沙蜥

南疆沙蜥

南疆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forsythii)為鬣蜥科沙蜥屬的爬行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等地,常生活於荒漠、乾旱的沙漠或戈壁灘邊緣地區以及有時在鹽鹼地或種植棉花、玉米的小塊耕地近畔,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400至3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圖)南疆沙蜥南疆沙蜥

中文學名:南疆沙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鬣蜥科

中文屬名:沙蜥屬

拉丁文名:Phrynocephalus forsythii

英文名:Forsyth's toad-headed agam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Anderson,1872

生物習性

南疆沙蜥身體背面有4-5對對稱排列的黑色斑點,卵胎生。南疆少蜥常在戈壁荒漠邊緣的低矮灌叢下活動,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是新疆特有種。

生態分布

南疆沙蜥主要分布於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周緣,向東可達哈密地區,垂直分布可達海拔3000米以上。

食物

南疆沙蜥南疆沙蜥

南疆沙蜥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南疆沙蜥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南疆沙蜥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運動

南疆沙蜥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Cnemidophorus屬時速達24公里(15哩)。有幾科南疆沙蜥身體延長,四肢縮短,乃至無肢體。壁虎、鬣蜥屬(Uta)及Acanthodactylus屬的趾上多緣飾以增加其表面積並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膚構成的蹼分為內外兩組,在後肢外側3趾、內側2趾各成一組,前肢反之,適於抓握樹枝。某些地棲鬣蜥及agamids能以兩條後肢奔跑,奔跑時尾伸向後上方以保持平衡。飛蜥(飛蜥屬)體側有皮膜,可滑翔。南疆沙蜥雄體具成對的交接器官──半陰莖。王蜥能跑過短距離的水面。

習性

南疆沙蜥南疆沙蜥

南疆沙蜥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南疆沙蜥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南疆沙蜥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南疆沙蜥亦有影響。大部分南疆沙蜥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南疆沙蜥(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

南疆沙蜥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南疆沙蜥不能發聲)。南疆沙蜥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南疆沙蜥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南疆沙蜥得以逃脫。許多南疆沙蜥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南疆沙蜥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南疆沙蜥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保護措施

南疆沙蜥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