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總面積(其中:田1995畝,地330畝),0.69畝,主要種植苗木、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965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46畝,其中養殖面積33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4624畝。
基礎設施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28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70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200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753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4萬元,占總收入的4.70%;畜牧業收入349萬元,占總收入的5.8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490頭,肉牛13頭,肉羊12頭);漁業收入87萬元,占總收入的1.25%;林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0.17%;第二、三產業收入6672萬元,占總收入的88.50%;工資性收入65萬元,占總收入的1.08%。農民人均純收入3574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00人(占勞動力的34.54%),在省內務工788人,到省外務工1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省內。2009年種植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5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70%。該村正在發展蔬菜,花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產業。擁有企業3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 2個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35戶,共有鄉村人口3616人,其中男性 1800人,女性1816人。其中,農業人口3584人,勞動力237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600人, 其他民族16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251人,占人口總數的62.8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57人,參合率90.88%,享受低保8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7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9 戶,占農戶總數的1.84 %。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園占地面積6155平方米,其中:校舍建築面積1766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在校學生285人,距離滇源鎮中學6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53人,其中,小學生285人,中學生168人。
全村建有文化園地2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4個,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訂農業承包契約77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22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613.52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59萬元,有固定資產53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6.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賬務、黨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員活動室1個,黨支部4個,共有黨員146人,其中男黨員112人、女黨員34人。該村黨支部 被評為鎮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龍潭營、南營、馬腳、後所4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215人。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該村已投入資金204萬元,實施街道硬化、環境潔化、居民美化、村莊綠化等一系列工程。其中道路硬化已投資168萬元,綠化美化7萬元,文化活動室、禮堂修繕23萬元,文化園地6萬元,文化場所正在建設中。
發展重點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由於受水源區保護政策的影響,該村委會發展起來的種植業,養殖業及旅遊、餐飲業基本破產停業,使集體經濟和農村經濟陷入困境。
2、由於村委會學生多,建蓋教師宿舍已欠賬10萬元,教師宿舍還不能滿足住宿需要。
(二)發展思想及發展重點
.根據水源區的保護政策,現以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為主,以綠化苗木為主,發展綠化苗木產業,做好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工作,來推動該村委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