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澳漁民舞草龍習俗是南澳漁民過年中最為熱鬧的一種民俗活動.這項活動在清朝時已經很盛行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意義
南澳“舞草龍”是南澳漁民在長期海上生活、習作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舞草龍拜祭為載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對研究南澳漁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舞草龍”是深圳漁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體現了漁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還是南澳漁民凝聚民心、對外交流和民俗傳承的重要舞台,所以它還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特色
其最大特色是當天上山割草,當天扎龍、當天舞龍、當天化龍,所有程式都是在一天之內全部完成的,這是區別於任何一個地方舞龍的頗具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舞草龍”又稱“舞火龍”,是南澳漁民極具特色的風俗。舞草龍主要分為“扎龍”、“舞龍”和“送龍”三個部分。方法
草龍是用山上劍草綑紮而成。年初二上午把劍草和淨草割回來曬乾,下午用繩子把草紮成每節約1米長的龍身,並用帶有叉的木棍牢牢撐住龍身。整條草龍由龍頭、龍珠、龍身和龍尾所組成。晚上,把紮好的草龍搬到天后廟門前小廣場上,開始舞龍。舞龍者按步行進,龍珠動,龍頭跟著動。舞龍頭擎向右,龍尾就擺向左,火龍逶迤曲折地前進。火龍所到之處,家家點燃紅燭,奉上生果、水酒,燃放爆竹和紙寶。此時,整個漁村一片歡騰,一派節日喜慶景象。
最後,舞草龍隊伍來到海邊,舉行“化龍”儀式。先舉龍向西北方拜三拜,然後把龍頭放上,龍尾放下堆在一起。接著燒紙寶蠟燭及龍衣,最後點燃草龍,並燃放爆竹。全村男女老少都來送龍,圍觀民眾站在海提上,一時間,鞭炮、鑼鼓齊鳴,火光沖天,場景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