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高級中學

南漳高級中學

南漳縣高級中學是在2006年6月經襄樊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該校由原城關中學和紅旗學校整合而成。學校地處城區,占地45畝。 現有學生1318人,在崗職工總數140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02人,研究生學歷4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及學科帶頭人32人。學校教學設備齊全,管理機制完善,學科教師配套。

基本信息

辦學特色

近年來,南漳縣高級中學以“創和諧優質校園,辦人民滿意教育”為辦學宗旨,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立校,突出發展,質量強校”的辦學理念,高考上線人數年年翻番,多次獲得縣委、縣政府授予的“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師德先進單位”等多種榮譽稱號。

南漳縣高級中學一直堅持人性化管理,將“為學生終生髮展奠基”為辦學的最高目標,力爭在3――5年內使學生達到3000人,在教育質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成為市級品牌高中。

校名演變

南漳高級中學創建於一九一七年,自一九七四年改名為“南漳縣城關鎮中學”,至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一直歸城關鎮人民政府管轄。二〇〇五年元月正式劃歸縣人民政府直接管轄,成為縣直學校。學校校長楊國清擬將校名改為“南漳縣實驗高中”,報請縣人民政府、縣教育局批准,由於種種原因,未得到襄樊市教育局批覆,二〇〇六年將校名改為“南漳縣高級中學”,經縣人民政府、縣教育局批准,報市教育局批准備案,同年六月,正式改名為“南漳縣高級中學”。

校徽校訓

校徽一直沿用一九八一年制定的校徽,後來未加更換。

校訓,是一九八五年經校委會集體研討擬定後,經當時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校訓為“勤奮、嚴謹、團結、求實”,沿用至今。

學校建設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變化,校址雖然沒有遷移,但是校容校貌、校園面積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九八三年時,學校除了一幢教學樓、其它都是平房。其中有的是解放初期拆“文廟”修建的,有的是“文廟”的老房屋,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老建築,零零散散,陰暗潮濕,破亂不堪,學校沒有一塊200M2以上的場地。學校有一簡易大門,設在學校東面,是從一個不足三米寬的庵家巷進出。

一九八四年,政府撥款,學校拆除靠教學樓西端的幾幢民房,為教師建了一幢單元樓,四層、二十四套,大小不等,最大面積57平米,最小面積37平米,一九八五年竣工。學校按工齡、學歷、家庭、人口等打分,分給部分教師,在第一個教師節前,全部搬入新居。一九八五年春學校通過協商將現大門南側的兩戶居民移走,一戶移至學校現大門對面,當時是縣政府房屋,學校先借後賣,與這戶居民交換,一戶是將學校東端三間老廚房修整後,隔成一個小院,面積大於戶主原地基,與之對換。接著就修建學校大門,將原東頭老大門堵住,建成一年簡易廁所,修建單元樓前花欄,澆築單元樓門前一條水泥路,架設校內電線。同年五月為了解決部分教師的住房問題,學校自籌資金(學校拿一點,向部分未住到單元樓的教師借一點,向其他單位要一點)動工修建校東端假單元樓,共三層、15套,另外三單間,總面積為690M2,。一九八六年春,部分教師搬進假單元樓,同年六月,學校拆除現籃球場中間的兩幢平房,(中間一幢原是教室,學生搬進教學樓後,改造成教師住房)。接著修建第一塊籃球場和校園南側,教委背後一幢九間平房,東頭三間做廚房,其它為辦公室。總面積268M2。一九八七年春,學校與學校大門南側的中心街協商,拆除其一九九六漲水浸泡倒塌的一個小禮堂,學校出資建一幢四層、八間樓房,八七年底竣工,總面積940M2,一樓西側三間給中心街作為辦公用,中間三間做生物實驗室,東頭一間學校作辦公室,第二間樓梯,二、三、四層,學校作理化實驗室、會議室、圖書室,校長辦公室、教導處、工會辦公室、財會室等之用。這幢樓房建成,是王榮校長聯繫縣化肥廠、縣水泥廠、縣造紙廠、長坪機械廠、電力局、物資局、磚瓦廠等出資、出物共修建的,建成後,樓房西頭牆上刻有一功德牌。一九八八年,學校將舊廁所改建成沖水式廁所,修建教學樓大門兩側的報刊專欄,建學校大門兩側門面民房。同年秋為單元樓接陽台,改造校園東頭假單元改造,在原假單元樓前接出4M一間房屋,以解決下午迎西曬的問題。一九八九年十月修建第二塊籃球場。

從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九年的五年里,學校基礎建設發展變化最大,一年一個樣,使原來零亂不堪的校園變成了一個井井有條、比較規範化的校園。大大地改善了辦學環境,改善了教師們住宿條件,教師們都安居樂業、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們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

從一九九〇年到一九九七年,學校再沒有搞過大型建設。學校工作重點轉為抓教學質量的提高,一九九七年中心街從實驗樓一樓轉走,學校支付其5萬元,從此學校結束與中心街的房產關係。一九九七年縣教育局嫌自己地盤過小,沒有地方發展,想重新征地轉出去,但是那時中央有檔案規定,除學校外,其他任何單位不得新徵用耕地建房。教育局與學校協商,以學校名義為其征10畝地,學校出資60餘萬元徵得10畝土地,並圍好院牆,另外再給40萬,縣教育局將其老地盤及建築給城關中學。一九九八年八月縣教育局正式搬走,城關中學正式接管教育局原有地盤及建築,總面積為 M2。一九九九年暑假,學校拿出3.2萬元對學校單元樓、新買教育局單元樓兩棟樓頂進行了維修。到2003年縣工行將其緊鄰我校的澡堂、廚房,總面積為260M2,以5萬元賣與學校,這樣學校總面積就由原來的11396M2,增加到11656M2。為了建設整潔校園,2004年暑假學校又拿出30餘萬元,將單元樓前的花欄、假單元樓前的綠化帶拆除,把單元前鋪了3米的寬彩磚、學校所有土場地全面進行硬化處理,從此,學校告別了雨天兩腳泥、晴天滿天灰,衛生難打掃的局面。同時,在原廁所基礎上修建第二層廁所。第一層為女廁所,第二層為男廁所,使學生用而的總蹲位達到64個上,解決了學生數量增加帶來的學生入廁困難。

二〇〇六年,我校與城關鎮紅旗學校合併,成立“南漳縣高級中學”。原紅旗學校更名為“南漳縣高級中學紅旗校區”,紅旗校區總面積為28480M2,有二棟教學樓,三棟宿舍樓,有食堂等,總建築面積10748.85M2。

教學設施

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教學手段在不斷更新。學校為了適應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學校拿出大量的資金,在教學設施建設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使學校的教學設施得到不斷更新。

一九八四年,學校拿出2萬元購置了一大批體育器材,包括:籃球、攀登架、高、低槓、雙槓、鞦韆架、排球、足球、籃球等。一九八三年、八四年、八五年三年學校投入5萬餘元,購置1萬5千餘冊圖書,辦起了圖書室、閱覽室,對全校師生開放借閱。

一九九五年學校投入1.5萬元,為每位英語教師購置了一台錄音機,用於英語教學。以後每五年更換一次。一九九六年學校為十六個教學班添置16台套投影儀,由各班自己管理,教師使用。班級畢業、放長假交學校,下學年再領取使用。一九九八年學校投入25萬元,購置了40台套電腦及相關配套設備,建起了微機室。學校從此開設了電腦課。二〇〇二年學校投資10餘萬元,建起一個多媒體教室,更新了教學手段。

二〇〇二年學校出資三萬元購買了複印機和一體機,教師們從此告別了手推式的油印歷史,大大減輕了教師制卷的勞動強度。二〇〇二年至二〇〇三年,黨校投入6萬多元資金,將學校原來的水泥黑板,全部更換成磁性鈣塑黑板。二〇〇三年為每個教室、辦公室安裝上電扇(每教室四台,辦公室二台)。二〇〇四年學校投資6萬餘元,購置兩副籃球架及一批其它體育器材。

隨著辦學規模逐步擴大,學生課桌凳也由一九八四年的1200套,採取逐年分批更換,逐年添置,達到現在的2500餘套。教師辦公桌凳,也由一九八四年的50套,逐年增置,達到現在的180餘套。理、化、生三個實驗室各種設備、器具配套齊全。學校床鋪由一九九六年的五十個木製床位,增加到現在的1600個床位,而且全部更換成鐵制。

發展

我校現已發展為普通高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學校為了適應社會,服務於社會,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從辦學理念、辦學規模上,高中、國中各有側重。從一九八三年至二〇〇一年,我校是以辦國中為主,每年按要求完成了縣教育局下達的招生指標,保證了轄區片內的學生的入學率達到98%以上,鞏固率達到97%,畢業率達到96%,在過去全縣二十一個鄉鎮、二十四所中學綜合評比中,一直名列前五名,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物理等學科,一直名列全縣前茅。由於才學質量的日益提高,,一九九六年秋國中258人,四個才學班,一九九九年畢業時,有36名學生考取重點高中,重點中學的向東流經名列全縣前茅,秋季招生時由於外鄉鎮學生的大量擁入,使當年招生數到536人,七個才學班,使國中發展達到了頂峰。從二〇〇一年秋,學校開始轉軌,大力發展高中辦學。高中招生從二〇〇一年秋招生160餘人的三個班,發展到二〇〇六年招新生680餘人的九個班。升學率也由二〇〇一年的7人,發展二〇〇六年的192人。繼尤武軍、王萬勇、車俊志、王艷等一批學生先後考取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家重點院校後,2005年高考,理科考生謝立軍以568分的優異成績被華中師範大學錄取,共有5名文科考生進入全縣前30名;2006年高考孫丹同學以582分的高分位居全縣文科第5名。學校由一九九九年前的十六個教學班發展到現在的三十四個教學班。學生數由一九九九年前的1200人發展到現在的2300人。高考上線人數由二〇〇〇年的5人,上升到二〇〇六年的192人。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政府辦學劃片錄取計畫招生,一九九九年前轄區片內的國中生生源充足,每年必須保證片內小學生畢業生全部入學,每年只能招收轄區內的國中畢業生。二是一九九八年前國中畢業了,除高中招生外,中等專業學校也招錄,且包分配,有很大一部分品學兼優的學生為了早點就業,選擇上中專。三是大學沒有擴大招生計畫時期,考上大學的人數有限,很多家長想,讀高中不一定考上大學,國中畢業後,不如讀中專早點就業。四是當時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三個孩子以上,家庭經濟條件都很差,學生家長為了讓更小一點的孩子讀上書,不得不讓大一點的孩子,國中畢業後就找事做,以減輕家庭負擔。後來這種情況逐步發生了改變。一是因這計畫生育政策,城市絕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源逐年減少,還是一味辦國中,勢必出現與兄弟學校爭生源的問題。二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城鄉居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而且大學逐年擴大招生人數。絕大多數學生家長不再滿足於讀完國中了事,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後考大學。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這一新的需求,學校搶抓機遇,果斷決策,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一舉動既是為社會培養了更多高一層人材,也是造福桑梓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