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西洛鎮南河村位於位於壽陽縣西洛鎮北部,與榆次區交界,是一個行政村,全村由南河村侯家莊、北長嶺、林家坡四個村組成,全村226戶,715人。耕地面積3000畝。人均收入5113元。資源優勢:土地肥沃、種植各種農作物 。南河村距高速公路晉中東出口18公里,距太原飛機場35公里,距榆次區後溝古村旅遊景區僅3·5公里,村中央海拔高度988米,有80戶、280餘人,耕地1336畝,村域面積5040畝,村莊占地面積1800餘畝。
村名來源
據壽陽縣誌記載:“城治(古城)之南的龍門河,俗稱南河,因村居於河之源頭,故取名南河村。
地理位置
壽陽縣西洛鎮南河村位於位於壽陽縣西洛鎮北部,與榆次區交界,是一個行政村,全村由南河村侯家莊、北長嶺、林家坡四個村組成。
古建特點
南河村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文化厚重,老宅相連,碉樓相鄰,古木成蔭,綠樹成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經典,是我們知識體系的根基,是我們精神世界的家園,是我們走向未來的起點。南河村蘊藏著一部悠久的歷史,展現著一道獨特的風景,實為一處亟待開發的勝地。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彌足珍貴。
古碉樓
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這個古村落歷史上修建過諸多碉樓,每座高20多米、建築面積125平方米,老人稱“七星碉樓”,俗稱“悶樓”,是先人的發明創造。碉樓承載了相當悠遠的歷史,歷朝歷代,損毀重建,修復坍塌。直到上世紀的文化革命期間,把僅存完好無缺的兩座碉樓幾乎拆除殆淨,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暇想。
古樹木
村人自古惜樹。這裡現存有數百年至上千年的古樹多達數十棵,至今仍然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頑強地向大自然展示著強勁的生命力。這些古樹中樹齡當數國槐,現存周長近2米以上的6棵古槐、1棵古楸樹,最粗的古槐周長達到6.3米,樹洞中間可以容納5-6個人,它們都在昭示山村悠久的歷史和神奇的魅力。古村落生長著品種繁多的林木。古核桃、紅棗、梨樹等經濟林不計其數數,應有盡有,史上豐年可產水果60餘萬斤。在中蘇友好時期,油梨被國家指定為克里姆林宮特供水果。
古宅院
古村落還保留有明、清甚至更早時期修建的、保留比較完整的十多處有代表性的老宅院,向世人揭示著歷史的滄桑、數百年的輝煌、興盛時期的風采。最壯觀的是“樓院”,文化革命前,門頭上曾掛有“錫山多”、“命德留芬”、“介賓”以及各自堂號等牌匾,一些院子現在還保存“桂蘭”、“崇實”、“光前裕後”匾額。其中一所古老的院落,相傳為宋代盛興的“下處”,是出門人暫時歇息的地方。村內老宅院共65處,傳統宅院52處,占到總數的75.3%。
古堂號
南河村史上名門望族多有堂號,廳堂懸掛自家堂號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在農具、用品上也常常寫有本族堂號為記。當地百姓談論時,總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至今還傳承著21個堂號,其中的天順堂、靜安堂、光裕堂、宏順堂、德厚堂、東侖堂、慶雲堂、永慶堂、祝壽堂、敦厚堂等12個有印模、薄蘿、籮、口袋、斗、叉子、食盒、順馬(古代用於放銀子、乾糧等必需品的口袋,搭在肩上使用)等實物為證。一般的村堂號較多的為5%左右,這個古時約50戶人家的小村,竟然有42%以上冠以“堂號”,世所罕見,目前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地道
有的宅院還構築了古地道,連線村外,遇到兵荒馬亂,來不及從地面逃避時,老百姓還可以秘密通過地道逃往野外大山里。這裡的古地道有兩條,保存較好。
古涵洞
古代為了排洪與開闢建築用地,在山溝里修築了寬約2米、高約2-3米的數百米長的涵洞,一些房屋院落就修築在涵洞上面。千百年來承受了無數次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至今仍完好如初,排洪功能不減當年。
古廟宇
史上,曾建有龍天廟、關帝廟、五道廟、財神廟、水母娘娘廟、菩薩廟等等,現在保存完整的一處菩薩廟為清代建築,使用了北方建築中少見的石柱,雖歷經風雨,但石柱楹聯字跡清晰可見。楹聯曰:“隨處現身芙蓉花面春風暖,泉聲救苦楊柳枝頭甘露香。”體現了古人的文化底蘊,反映了先人歌頌自然、嚮往美好的願景。
民風民俗
南河村的民俗民風
村民崇尚儒家思想,盛行孔孟之道,經久傳承不息。主要體現在道德、禮節、禮儀等方面。
道德。村里人們承接著歷史上的諸多優良傳統,上地勞動不鎖大門,可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村民之間,和睦相處,一家辦事,全村幫忙,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美德。
禮節。村民交往以禮相待,相敬如賓。相互見面,晚輩必須先行向長輩稱呼問候,就是年長的晚輩也須先向年幼的長輩問候;同輩之間年少者必須先向年長者問候,並呼稱謂,表現了禮儀之村的特點。每逢過年,互相走訪,晚輩向長輩致賀行跪拜禮,這種習俗至今仍興盛不衰。禮節禮貌還體現到日常生活的婚喪嫁娶等諸多方面。
禮儀。村里每逢大事,都要向德高望重者徵求意見,紅白事情宴請賓客,也都循規蹈矩。其他大事小情、逢年過節、掃墓祭祖等,都各有一套體現晉商文化的嚴格規矩。
南河村的七星文化
這個村承接著祖先對“北斗七星”的崇拜。人們的生存和北斗七星息息相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村民用來量米的斗和升以及耕地的犁都是按北斗七星的形狀製造的,寓意糧倉繫上天恩賜。祖先按北斗七星文化發明了“秤”,是16兩為1斤,16兩代表16棵星辰,即: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北斗主亡,南斗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的福祿壽。它們在天上看著每個人的一切,就是人們說的:人在做,天在看。如果做買賣的人缺斤少兩,都要受到老天的懲罰。少給1兩,福星就減少這個人的福;少給2兩,祿星就減少這個人的祿;少給3兩,壽星就給這個人減壽。所以人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缺斤少兩的買賣,使人人都有心法的約束、有道德的約束。這也是祖先對七星文化的崇拜、研究、運用與弘揚。
古人還將北斗七星作為認識大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工具,並編制出指導人們生活與生產的農曆,一直傳承至今天,其最大的影響在農業。把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的變化,作為判定四季交替的一種標誌,由此研究出了二十四節氣,千百年來指導農耕生產。這種以北斗指向計時的計算方法精確到數千年無誤差,是人類生產任何計時器都無法比擬的。村民的七星標誌、用品等,不勝枚舉。
因許多事物都與“七”這個數有關聯,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七”的文化,如:“七”這個數與女姓生理髮育周期有關,即女性二七成年、七七更年等。特別是喪事習俗,與“七”緊密相關。
古堂號文化
南河村史上多有名門望族,而這些家族又多有堂號,一般的村堂號僅限商戶或讀書人家,而南河古村80戶人家中,大約有50戶人家都有堂號,這樣的一個小村,竟然有46%以上的家族冠以“堂號”,實不多見。目前,在該村王曉東、常建光二位老幹部主持下,該村“老堂號”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進南河古村,各家廳堂懸掛自家堂號牌匾,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在農具、用品上也常常寫有本族堂號為記。當地百姓談論時,總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至今還傳承著23個堂號,其中的天順堂、靜安堂、光裕堂、宏順堂、德厚堂、東侖堂、慶雲堂、永慶堂、祝壽堂、敦厚堂、通順堂等12個有印模、笸籮、籮、口袋、斗、叉子、食盒、順馬(又叫錢撘子,古代用於放銀子、乾糧等必需品的口袋,搭在肩上使用)等實物為證;另外的11個堂號只有老人的記憶。據說,當年南河的商戶到榆次太原進貨貿易,如果所帶銀兩不足,只要說一聲某某“堂號”的,就可順利賒賬或完成交易。再有,南河某某堂的商貨進城上市,只要標明是某某堂的貨品,自然引得百姓信任,質量價格盡可放心。
還有八音會、秧歌隊、農曆6月28古廟會文化,繼承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精神等,不連篇累牘。南河古村雖然美,並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但使之具有歷史穿透力、影響久遠的,還應該是它所映射的“七星碉樓”文化智慧。
總之,南河的古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不僅承載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和血緣內涵,而且帶有濃厚的家族宗法文化信息,既是對其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當時社會形態的反映,因而同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