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簡稱]

南沙[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簡稱]
南沙[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簡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沙群島(亦稱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 ),古稱萬里石塘、萬里長堤、萬生石塘嶼等,位於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立地暗沙,西到萬安灘,東接海馬灘,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群島,島嶼灘礁最多、散布範圍最廣的一組群島。 南沙群島越南方面稱之為長沙群島(越南語:Quần đảo Trường Sa/群島長沙)。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均沿用斯普拉特利群島這一名稱來稱呼整個島群(馬來語、印尼語:Kepulauan Spratly;他加祿語:Kapuluang Spratly);馬來西亞將占領部分稱為三寶瓏觀察群礁(馬來語:Gugusan Semarang Peninjau),菲律賓將占領部分稱為卡拉延群島(他加祿語:Kapuluan ng Kalayaan)。 南沙群島位於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海域面積為88.6萬平方公里。其西北與越南相對,東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南部水域與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等國沿海相接。 南沙群島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中國海洋漁業最大的熱帶漁場,海域蘊藏著大量的礦藏資源,油氣資源尤為豐富,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南沙群島處於越南金蘭灣和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衝,為東亞通往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必經的國際重要航道,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20世紀70年代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相繼出兵侵占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引發南海爭端。

行政管轄

秦漢時期

秦末全國戰亂,南海郡尉趙佗乘亂兼併3郡建南越(粵)國,海南島與南海諸島歸南越國管轄。

西漢時期,中國人開始在南海航行,並發現一群珊瑚島礁,並設定了珠崖、儋耳二郡 。三國時期,萬震所著的《南洲異物志》和康泰所著的《扶南傳》,有關於南沙群島地貌特徵的記述。東晉法顯留下了關於南洋的旅行記。

唐元時期

唐貞元五年(789年)以來,已把南海諸島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列入中國版圖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一月,元將史弼率海軍兵力總共二萬人,從泉州起錨,發舟千艘,穿過西沙和南沙群島。

明清時期

自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明成祖派三寶太監鄭和以及費信、馬歡、尹慶、王景宏、楊威等官員率船隊,每次統率水手、軍卒均在二萬人以上,分乘寶船五六十艘(尚不計小船)七下西洋,歷經南海諸島。明宣德五年(1430年)編繪的《鄭和航海圖》將西沙、南沙群島標繪在大明版圖內,為萬州的管轄範圍 。

清同治六年(1867年),英國航道測量船萊福曼號串至南沙進行測量,並記載各島“俱有海南漁民之足跡,以捕取海參蚧貝為活,頗多長年留居於此”。光緒九年(1883年),清朝政府抗議德國在南中國海各島嶼,包括西沙、南沙群島,進行非法調查活動。

民國時期

南沙群島詳圖 南沙群島詳圖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法國侵占中國南沙群島的太平、中業等 九個島嶼,中國政府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8月,廣東當局派遣軍艦2艘開赴南沙海區進行調查,爾後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中國政府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具體名稱。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諸島。篡改南沙群島為“新南群島”,在南海諸島開採鳥糞,捕撈水產。

民國三十六年(1946年),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國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麥蘊瑜分別為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專員,前往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島上立主權碑。12月12日,中國海軍“太平”、“中業”兩艦船載百餘人至太平島登入,並在島上設立“南沙群島管理處”。

民國三十七年(1947年),中國內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

民國三十九年(1949年)1月21日,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直屬國民政府行政院,“包括該島西南之諸群島”。

新中國時期

•中國大陸

1959年3月1日,中共西南中沙群島工作委員會、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在海口市海南區黨委第一招待所宣告成立,屬廣東省派出機構,委託海南行政區領導。

1981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相當於縣級),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

1983年4月,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公布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標準地名。

1988年2月,中國政府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7年通過的一項決議的要求,決定在南沙群島永署礁建立海洋觀測站。4月13日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決定成立海南省,並授權海南省管轄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 。3月13日,海軍艦艇奉命在南沙永暑礁、赤瓜礁等島礁進行考察。14日6時25分,越南海軍武裝運輸船和登入艦竄到南沙群島赤瓜礁海區進行挑釁活動,開槍擊傷海軍執行正常巡邏與考察任務的戰士,用火炮、機槍向艦艇和礁上人員射擊。中國人民海軍考察艦被迫進行自衛還擊( 南沙海戰)。

1989年8月2日,中國南沙群島永暑、赤瓜、華陽、南薰、渚碧、東門6礁主權石碑全部落成。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台灣地區

1950年,西沙、南沙群島“管理處”官兵逐步撤退至台灣左營駐防,編制也於1950年6月1日起撤銷。

1956年7月11日, 國民黨海軍上校謝祝年率護衛艦“太康”、“太昭”號及坦克登入艦“中肇”號,組成“威遠支隊”載“南沙守備區”官兵百餘人再次進駐太平島。從7月11日起中國台灣南沙守備部隊駐守太平島至今。

1966年,國民黨台灣當局派出艦艇抵南沙群島的南子礁、北子礁、中業島、南鑰島等重豎主權石碑。

南沙群島美濟礁 南沙群島美濟礁

1990年初,台灣當局決定南沙太平島脫離“國防部”代管,正式劃歸高雄市管轄,並鼓勵“移民守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沙群島位於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為萬安灘,東為海馬灘,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群島,地理坐標為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南沙群島及其所在海域統稱南沙群島海區,簡稱南沙海區,廣義的南沙群島海域面積約82.3萬平方公里,以北緯12°00′00″和中國傳統海疆線為界,南沙海區面積為706800km²。其西北與越南遙遙相對,東北與菲律賓隔海相望,南部水域與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等國沿海相接。

地質構造

南沙群島海區的斷裂構造是燕山期華夏陸緣解體,喜馬拉雅山期擴張陸緣形成的斷裂系,以張性或張剪性斷裂為特徵,屬於東亞型陸緣斷裂體系之南海陸緣地塹系的一部分。它包括:

1、南沙斷塊區:是新生代從南海北部西沙、中沙群島附近的華南陸塊中拉張出來的微陸塊,位於南海陸緣地塹系的東南翼,包括禮樂斷塊盆地、太平斷隆、南華斷塊盆地和尹慶斷隆4個構造單元,周圍被大的斷裂所圍限,構成長軸為北東-南西向展布的水下斷階,斷裂以北東-南西向為主,次為北西-南東向、東-西向和南-北向,由北西-南東向斷裂分割成東西塊體,北東-南西向斷裂造成南北相間一系列雁形排列的弧形斷凹斷凸,構成南沙斷塊具“南、北分帶,東、西分塊”的構造格局,構造運動從中中新世起表現為差異升降和側向拉張;

2、曾母地塹帶:是緊靠加里曼丹島和納土納群島發育的盆地,為晚第三紀走滑拉張而形成,是南沙西南廣闊陸架和少部分陸坡海區的複雜構造帶,包括萬安斷隆、南薇西南斷塹、北康斷隆、南康斷隆、中央斷隆、西南斷塹、土納脊斷隆、東納土納斷塹8個構造單元,四周被斷裂圍限為各個方向構造的匯合地,形成由北東向轉為東-西向再轉為北西-南東向的弧形彎曲地塹帶,構造斷裂多為北西-南東向張剪性正斷層,從陸架向陸坡斷落,有少數逆斷層多在東南出現,岩石圈厚度只有45~50公里,地殼厚度也僅16~21公里。

南沙斷塊區基底與燕山期處於華南陸緣地層的珠江口盆地和北巴拉望等的基底相似,為中生界的沉積岩(如禮樂灘下白堊統下部的集塊岩、礫岩、砂岩,上部夾褐煤層的砂質頁岩、粉砂岩)和變質岩(如片麻岩、石英片岩、雲母片岩、千枚岩等),斷塊盆地中新生界沉積厚度可達6~7公里,以海相砂頁岩和灰岩為主,局部發育有生物礁,表明南沙斷塊區為一橫向破碎的薄殼陸塊;曾母地塹帶的基底不均一,西部為晚白堊世的花崗岩和變質岩,西南至中、北部由老漸新,專家推測為晚白堊統至始新統的拉姜群,新生界沉積厚度最大可達8~9公里,主要為三角洲相和海陸互動相的砂頁岩,以及淺海相的碳酸鹽沉積。

地形地貌

•地貌特徵

南沙群島地形圖 南沙群島地形圖

南沙群島是一海底高原,基部深1800~2000米,具有大陸架、大陸坡和深海盆三大地貌特性,從南至北分為3級階梯地形。

第一級台階為巽他陸架,屬南海南部大陸架,水深150米以淺,面積12.61萬平方公里,分布著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等20多座暗沙(礁、灘)。

第二級台階為南海南部大陸坡,水深1500~2500米,面積54.85萬平方公里,主要地形為海底高原,一般高出深海平原2000~2500米,高原頂面是不連續的南沙台階,自西南巽他陸架外緣向東北延伸至禮樂灘以北,長約1000公里,寬約360公里;台階面崎嶇起伏,隆起部分的地貌特徵是海山、暗礁、暗沙,水面上下的環礁和台礁、出露水面的島嶼和沙洲,構成南沙群島的主體;南沙洲海槽、南華水道海谷、中央水道海谷、華陽海谷等4條縱橫交錯的槽谷將南沙台階切割成碎塊,使南海南部大陸坡呈複式大陸坡。

第三級台階為中央深海盆地,位於南海中部,南沙群島北側,水深4000米,面積3.67萬平方公里。海盆略呈菱形,軸自東北向西南伸展1500公里,最寬處約820公里;東北端以巴士海峽中水深2600米的海檻與菲律賓海盆隔開,西南端大體止於永暑礁西北側;底部是深海平原,水深4000~4500米,散布著10座海山和海嶺,有生物礁生存,沉積層厚度達1000~2000米不等。

•地貌類型

南沙群島屬珊瑚礁地貌,島礁沙灘星羅棋布,散布海域面積88萬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為南海南部的大陸坡和少部分大陸架的隆起台階,海底槽溝縱橫交錯,地貌情況十分複雜。島嶼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貝殼堆積而成,地勢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

南沙群島的珊瑚島礁從地貌學上可劃分為環礁、台礁、塔礁、礁丘、點礁等類型,以環礁類為多,並以大型環礁為主;台礁次之,塔礁及礁丘較少,點礁則是發育於環礁潟湖中的小礁體。據統計,南沙群島共有環礁56座(其中全部在低潮面以下的有7座),台礁36座,陸架礁丘3座,其它類型礁體18座。礁體上部主體靠近海面形成暗礁、暗灘和暗沙,只有少部分出露海面形成明礁,發育成島嶼和沙洲。南沙多數島嶼發育在環礁上,只有南威島、西月島等少數島嶼各自發育在孤立的台礁上。從排列組合上,礁體間距一般有30~50公里,台礁等則孤立存在;形態上為橢圓形或不規則狀;面積上環礁變化大,小的1.5平方公里,大的7000平方公里(禮樂灘大環礁)。

南沙群島的現代沉積屬珊瑚礁和生物碎屑沉積,礁體的向海坡、礁坪、環礁的潟湖坡、潟湖(含湖底及點礁)和口門5個不同地貌單元。

氣候特徵

南沙群島絕大部分處於北緯10°以南,屬赤道季風氣候區,為海洋性熱帶雨林氣候。在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副熱帶高壓、熱帶輻合帶和熱帶氣旋影響下,形成了日照長、輻射強、溫差小,終年高溫高濕,風大霧小,降水豐沛並自北向南遞增,乾濕季明顯等主要氣候特徵。

•日照與輻射

據南沙群島科學考察資料,南沙群島海域春季(4~5月)總輻射平均日總量為1929.5焦/平方厘米,夏季(6~9月)約為1783焦/平方厘米,冬季(12~3月)約為1502.6焦/平方厘米;淨輻射春強冬弱,春季淨輻射日平均總量約為1472焦/平方厘米,夏季約為1289焦/平方厘米,冬季約為824.5焦/平方厘米。

•氣溫

南沙群島年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海溫都>27℃,為南海之冠;太平島年平均氣溫27.5℃,南威島為27.7℃;月平均氣溫不小於26℃的達12個月,最高氣溫28.8℃出現在5月份,極端高溫達35℃;低溫天氣出現在1月份,極端低溫太平島為22.4℃,南威島為21.1℃,平均日、月和年溫度變化以及冬夏半年之間溫度差異都極小,年溫差僅2~3℃,日、夜、晨基本平衡,無四季之分;表層海水溫度也保持全年高溫,最熱月(5月)和最冷月(1月)的月平均溫差也很微小,被稱為“常夏之海”。

•氣壓

南沙群島海面氣壓的季節變化和日變化都比較小,夏季比冬季略低。夏季的7月南沙群島海域處於西南季風控制期內,受赤道高壓的明顯影響,平均氣壓約1007.0~1009.0高度帕斯卡之間;冬季的1月南沙群島海域處在東北季風控制期內,受大陸冷高壓的影響,平均氣壓約1010.0~1012.0高度帕斯卡之間。

•風

南沙群島海域的風場基本與天氣系統相配合,主要的風場特徵是季風,一般從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份為東北季風期,盛行東北風,氣流比較穩定,且持續時間達半年,其中以2月份出現頻率最高占75%,平均風速6米/秒;5~9月為西南季風期,盛行西南風,6~9月份為最盛期,西南風出現頻率約51.4%,風力大,月平均風速為2.4~4.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10米/秒,西南季風盛行期也是多颱風季節,來自西太平洋的颱風經常影響南沙群島北部;而5月和10月則為本海域季風交替時期,盛行風向不明顯,月平均風速在4~4.8米/秒之間。在季風潮和熱帶風暴、熱帶氣旋等天氣系統影響下,南沙群島海域常會出現6級以上大風。

•降水

南沙群島海域的降水主要由熱帶氣旋和西南季風帶來,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2000毫米,自北向南遞增,且降水多集中於6~12月。

•雲霧

南沙群島海域年平均總雲量為6.0,月平均總雲量變化在5.0~7.0之間;由於缺乏適宜海霧形成的海麵條件和適宜風場,因此很少出現霧,能見度比較好,其中能見度>10海里的頻率占70%以上。

島礁分布

南沙群島島礁中的水面環礁的礁體面積有3000平方公里左右,南沙群島常年出露的島、礁、沙洲以及在低潮時出露礁坪或礁石的低潮高地共54個,其中水面環礁44個,水面台礁8個,水面塔礁2個。因水面環礁往往又由多個單獨的礁體構成,因而,南沙群島常年出露和低潮時出露的地理單體共86個,低潮時出露礁坪或礁石的乾出礁52個。

以南沙群島海底高原為基底構造,發育出北群、東北群、中群、南群、西南群等五大群230多座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其中已經中國政府命名的有177座,呈北東-南西向、北西-南東向、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分布格局。南華水道由東經112°35′~116°30′之間橫穿群島,通過北緯10°55′、9°55′及8°40′成為三點連線,把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分開。在已命名的島礁灘沙中,島嶼有太平島、中業島、西月島、南威島、北子島、南子島、鴻庥島、南鑰島、馬歡島、費信島和景宏島等11座,其中最大的島嶼是太平島面積0.432平方公里,最高的是北子島頂部海拔12.5米;沙洲有敦謙沙洲、安波沙洲、雙黃沙洲、染青沙洲、北外沙洲和楊信沙洲等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灘21座。另有4座明礁上有小沙洲,1座明礁上有人工島。

北群島礁分布在南華水道之北側,地理坐標為北緯9°42′~11°31′,東經114°02′~115°02′,是南沙群島5大群中島礁數目最多的一群,共有53座,其中島嶼8座,水下沙洲5座,暗礁33座,暗沙6座,暗灘1座。又可分為以北子島為首的北部島礁、以太平島為首的中部島礁、以景宏島為首的南部島礁3組。

南沙群島的東北群,是以禮樂灘大環礁為主體的一群島礁,分布範圍為北起雄南礁,南至半月礁,東起海馬灘,西止恆礁,地理坐標是北緯8°48′~11°55′,東經115°04′~117°50′;共有發育在禮樂環礁、禮樂灘外圍環礁和費馬環礁礁緣上的島礁47座,其中島2座、暗礁34座、暗沙5座、暗灘6座。

南沙群島的中群島礁位於北緯6°57′~9°40′,東經111°37′~115°55′,空間格局大致呈半環形分布,東西長約260海里,南北寬140多海里。共有島礁沙灘41座,其中島嶼1座、暗礁26座、暗沙12座、暗灘2座。依半環形分布態勢,又可歸類為南華水道、東弧、西弧、中部海槽區4組。

南沙群島的西南群,是南沙向西南散布最遠的一群,包括廣雅灘、人駿灘、李準灘、西衛灘、萬安灘5座,全部是暗灘,分布在北緯7°28′~8°08′,東經109°44′~110°38′的範圍內。受北東-南西向褶皺軸及構造脊控制,這群暗灘也呈東北-西南向相間分布。

類別備註
水面環礁雙子群礁:*北子島、*南子島、*北外沙洲、貢士礁(低潮時部分礁盤乾出)、奈羅礁(部分乾出)、永登暗沙
中業群礁西群:*中業島、鐵線西礁(乾出礁坪)、鐵線中礁(乾出礁坪)
中業群礁東群:梅九礁(低潮出露)、鐵峙礁(低潮時部分乾出)
蒙自礁-長灘
渚碧礁(低潮時可全部乾出)
道明群礁:*南鑰島、*雙黃沙洲(正在成陸的乾出礁)、*楊信沙洲(成陸不久的乾出礁)、庫歸礁
鄭和群礁:*太平島、*鴻庥島、*敦謙沙洲、舶蘭礁(低潮出露)、安達礁(乾出礁)、南薰礁、小南薰礁(低潮出露)
九章群礁:*景宏島、*染青沙洲、#東門礁、安樂礁(乾出礁)、長線礁(有乾出的礁石3塊)、主權礁(乾出礁)、牛軛礁(低潮乾出)、赤瓜礁(乾出礁)、瓊礁(有白色沙丘)、屈原礁(北部和西部有礁石露出水面)、漳溪礁(低潮時有礁石出露)、扁參礁(低潮出露)、龍蝦礁(礁盤上有露出水面的礁石3塊)、染青東礁(低潮出露)
大現礁(低潮出露)
小現礁(低潮時部分乾出)
火艾礁
馬歡島-費信島:*費信島、*馬歡島
五方礁(乾出礁)
#三角礁
祿沙礁(乾出礁)
美濟礁(乾出礁)
#仙娥礁(乾出礁)
*信義礁(沙洲)
#海口礁(乾出環礁)
半月礁(乾出環礁)
艦長礁(乾出環礁)
仁愛礁(乾出礁)
仙賓礁(乾出環礁)
#蓬勃暗沙(含乙辛石)
*司令礁(沙洲)
無乜礁(乾出環礁、有數塊適淹礁石)
南華礁(乾出環礁)
六門礁(乾出環礁)
*畢生礁(沙洲)
榆亞暗沙(乾出環礁):#浪口礁;二角礁;線頭礁
光星礁(乾出環礁)
#簸箕礁(乾出環礁)
*南海礁(沙洲)
#柏礁(乾出環礁,鳥魚錠石、單柱石)
#東礁
*中礁(沙洲)
*西礁(沙洲)
日積礁、#彈丸礁、#皇路礁
南通礁
光星仔礁
永署礁
安塘灘:鞏珍礁、鱟藤礁
水面台礁*西月島礁坪
*南威島礁坪
*安波沙洲礁坪(乾出台礁)
牛車輪礁(乾出台礁)
華陽礁(乾出台礁)
南屏礁(乾出台礁)
小火艾礁(含西南礁體)
半路礁(低潮乾出)
資料來源: 灰沙島23個(標“*”號者),常年出露的礁石11個(標“#”號者)
南沙[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簡稱] 南沙[中國南海南沙群島簡稱]

水文特徵

南沙群島海域水團分為南沙赤道陸架水、混合水和南沙中央水3類。表層海水溫度較高,月平均水溫等於或大於28℃的時間,每年長達7個月,1月份水溫最低為26~26.4℃。因雨量和陸地逕流影響,南沙群島附近海域表層海水鹽度為南海諸島中最低者,約為32.0‰~33.5‰,低於南海東北部,而且年變化不大。

•潮汐

南沙群島海域潮汐約於北緯5°以南屬不規則半日潮,潮差小,一般為0.5~1.5米,雙子群礁小潮潮差0.3~0.6米,大潮潮差1.5米,南威島潮差1.6米。據1989年科學考察,最大可能潮差不超過1米,而實測數據超過2米,平均潮差1.4米。海流受季風影響,呈現季風海流的特徵。南沙群島海域南部陸架海流大體上自西向東;南沙海槽為不同氣旋式環流所控制,海槽兩側流向基本相反;從巴拉巴克海峽流入南沙群島海域的海水,有一支沿加里曼丹北岸參與形成東北向西南的沿岸流。

•海浪

南沙群島海域的波浪受制於季風風場的變化,6~9月為西南季風期,海區盛行西南向波浪。波型多為以風浪為主的混合浪,風浪偏西南向,頻率占40%~50%;涌浪主要為西南向,頻率占30%~40%。夏季海上有效波高一般在3.4米以下,平均波高為1.0~1.9米,波浪平均周期3~7秒;遇大風時有效波高在6米以上,大浪所占頻率為25%~30%。

海浪於10月由海區的東北部向偏西南方向擴展,在11月至翌年3月間,南沙群島海域為東北季風所控制,全海區盛行東北向波浪,頻率40%以上,海上平均波高為1.1~1.6米,波浪平均周期為3~8秒;波高以11月和12月最大,平均為1.8~2.0米;以4月最小,平均為0.7~1.1米;10月至翌年2月,大浪所占頻率達40%~70%。

•透明度

南沙群島海域冬半年(約11月至次年3月)海水透明度較大,許多水下暗礁暗沙都能在船上看清,最適宜潛水捕撈;夏半年(約4~10月)由於越南湄公河和泰國湄南河等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和浮游生物傾注入海,造成海水混濁,透明度較小。具體情況是:1~3月海水透明度為26~30米或更大,西部大於東部;4~6月相反。7~9月為18~24米甚至更小,東北部大於西南部;10~12月為28~30米,分布均勻。中沙群島海區及南海中部海域水色與透明度介於西沙與南沙之間,透明度不但有區域變化,而且有一定季節性。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南沙群島風光 南沙群島風光

南海南部海區浮游植物密集層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層水中 ,計有55屬155種,其主要生態類群也是硅藻、甲藻,其中硅藻42屬111種、7個變種,占浮游植物總數量的99.6%。硅藻類群中又以角剌藻屬和菱形藻屬為優勢屬種。南沙群島海區屬於熱帶生物區系範疇,以硅藻和甲藻為主要生態類群,有褐藻8種、綠藻27種、珊瑚藻12種、紅藻18種,其中硅藻占絕對優勢,在硅藻類群中又以角剌藻屬、菱形藻屬等為優勢屬種。

魚類 魚類

南沙群島海區有魚類558種,隸27目138科。主要種類隸屬於鱸形目、鮋形目、燈籠魚目、魨形目、鰈形目,大部分種類屬印度-西太平洋熱帶魚類區系,已發現經濟魚類約300種,占總種數的一半以上,有大青鯊、灰星鯊、尖犁頭鰩、多齒蛇鯔、點帶石斑魚、短尾大眼鯛等。 在礁前水深80以內有經濟魚類36種,深水海區上層有豐富的大洋性魚類鮪魚、旗魚、劍魚、頭足類、鱉魚、海豚,以及海龜和齒鯨等。

南沙群島的維管束植物共有31科,45屬,48種,其中包括栽培植物20種,植物全為熱帶成分,在野生的27屬植物中,屬於泛熱帶分布的就有22屬,占81.48%,其餘為舊世界分布的屬,泛熱帶分布的種有7種,舊世界熱帶分布9種,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4種,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1種,熱帶亞洲分布3種。

礦產資源

南沙群島磷礦儲量30多萬噸。 南海群島的南部巽他陸架油氣聚集區是南海主要油氣資源區,南沙海區儲油氣盆地總面積約達35萬平方公里,儲藏的石油總潛量為349.7億噸,天然氣總潛量為8萬億立方米。南海南部和西南部中國海疆內的7個沉積盆地中,已發現油田72個,氣田63個,其中4個盆地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約10.06億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2萬億立方米。較大的儲油氣盆地是曾母盆地和禮樂灘盆地。

盆地概況
曾母盆地位於南海南部大陸架,南沙群島曾母暗沙海域。面積183萬公頃。碎屑沉積和碳酸鹽沉積厚度8千多米,平均沉積厚度4.7千米,已發現油田10個,氣田15個,圈閉數148個。1983年1月勘測資料證明是一個大型油氣盆地,油氣資源量估計為120~130億噸。
禮樂灘盆地位於南沙群島禮樂灘及其南部。面積約267萬公頃,最大沉積厚度3千米,平均沉積厚度2.6千米,估計石油儲量為14億噸。
南華礁盆地位於南華礁及其周圍,據1983年7月《南海油氣盆地分布及資源量預測圖》資料,石油儲量為6億噸。
西巴拉望盆地位於巴拉望島西北部。據1983年7月《南海油氣盆地分布及資源量預測圖》資料,石油儲存量為7億噸。
資料來源:

能源資源

南沙群島海域全年日照時數達2304小時,太陽能量大,年總輻射量5734兆焦每平方米,在中國屬輻射量較高的地區。北部全年平均風速7.1米/秒,年有效風速時間6765小時,有效風能3085千瓦時每平方米,有效風能密度456瓦每平方米,有效風能頻率77%,是中國少有的高風能區,且長時間持續穩定。海區年平均波高,風浪1.3米,涌浪1.7米,最大波高,風浪9.8米,涌浪11米,蘊藏巨大的波能。海水溫度垂向分布隨深度增加而變低,常年穩定,表層水溫28~30℃,次表層(75~300米)低至10℃,中層(300~1000米)5.7~4.4℃,深層低於4℃,數百米深處的涼冷水可供溫差發電。

價值

戰略價值

南沙群島區域位於中國的最南部,其南端距地理赤道僅400公里。它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同東南亞各國以海域連線。珠江口一新加坡、新加坡一馬尼拉一關島一檀香山一美洲和雅加達一香港一台灣一韓國一日本一海參崴等國際航線在這裡交織。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部曾公布了對美國全球戰略至關重要的16海上咽喉,其中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等3個就分別位於南沙群島區域的西面、南面和東南面不遠,水道可通。1992年美國《全國地理》雜誌載文談到,南沙群島處於軍事戰略要地,是亞洲東北地區各港口通往南亞國家、大洋洲及歐洲的必經航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曾以此為潛艇基地,向南洋各地發動侵略。可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經濟價值

20世紀60~70年代,台灣漁民除了在本區北部海區延繩釣作業外,還在南沙群島區南部拖網作業,年捕撈量20000~40000噸。據統計,1985~1997年,粵、桂、瓊三省區開赴該區的漁船約2200艘,總產量7.2億元。區內有中越、萬安、曾母、汶萊一沙巴、西北巴拉望、禮樂灘、安渡灘、鄭和等8個新生代沉積盆地,在中國國界內約有260000平方公里,第三系厚度達5~9公里,是南海主要油氣資源區。

主權爭議

綜述

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中國南海周邊國家聲稱南海主權界線 中國南海周邊國家聲稱南海主權界線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占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檔案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在此後的一系列國際會議和國際實踐中,美國一直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以前沒有任何法律檔案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範圍包括南沙群島。美國與西班牙1898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曾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範圍,但並未包括南沙群島 。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而馬來西亞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

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會議的決議也承認南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土 。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菲、馬等國以軍事手段占領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附近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資源開發活動並提出主權要求。對此中國政府一再嚴正聲明,這些行為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是非法的、無效的。

爭議現狀

爭議的核心是南沙島礁領土主權爭議和南海部分海域的劃界爭議。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國家對海洋的權利基於大陸,即海權基於陸權。整個南中國海海域的面積為350萬平方公里,其中南海九條斷續線之內,中國主張擁有主權、管轄權的海域面積為200多萬平方公里。

南海周邊國家侵占南海諸島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南沙群島,對中國南沙群島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主要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其中,越南侵占島嶼和礁石30個;菲律賓侵占6個;馬來西亞侵占3個,巡視監控4個;汶萊占領1個;印度尼西亞雖未占領島礁,但對鄰近海域有主權要求;而中國本身僅實際控制8個(包括台灣駐軍的太平島和中洲礁),巡視監控21個。

南沙島礁現狀
地區備註
中國實際控制9個島礁中國大陸控制永暑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華陽礁、美濟礁等7個島礁,中國台灣控制太平島、中洲礁島礁
越南占29個島嶼和珊瑚礁鴻庥島、南威島、景宏島、南子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畢生礁、柏礁、西礁、無乜礁、日積礁、大現礁、六門礁、東礁、南華礁、舶蘭礁、奈羅礁、鬼喊礁、瓊礁、廣雅灘、蓬勃堡、萬安灘、西衛灘、人駿灘、奧南暗沙、金盾暗沙、李準灘
菲律賓占領8個島嶼馬歡島、南鑰島、中業島、西月島、北子島、費信島、雙黃沙洲、司令礁(沙洲)
馬來西亞占領3個島嶼彈丸礁(燕子島)、興星仔礁、南海礁
汶萊占領1個島嶼南通礁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