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形拳
本為距今兩百多年前,清朝中葉的福建少林寺內的拳種之一,亦同時是後十形拳,即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的前身,在少林寺的始創教授武藝期間,只有五形拳,而無十形拳,所謂五形,僅為龍、蛇、虎、豹、鶴,後人參考前五形,再加以深思熟慮,才有後十形之創,但論正宗,當以五形拳為一脈相傳,自不待言矣。
五形拳是少林俗家弟子苗顯及五枚大師所創之,兩位少林高手,自想像中或目睹靈禽的飛騰變化,進攻退守,一盤一踞,一跳一撲,或啄或爪,或拳或腳,經無數次的反覆印證,乃創出此無上之拳套,但始創人屬五枚及苗顯,可視之為五形拳之祖。
苗顯後來下山,娶妻生女,其女,即為一代俠女苗翠花,而苗下嫁商人方德,產子方世玉,方是少林寺及晚清時期的一代奇俠,後來方世玉傳至「毒腳蟾蜍」李鐵,再由李鐵傳至楊術夫先生,而楊為阮奕溪師傅之舅父,阮最後亦傳授給現今柿山結義堂國術獅藝總監孔憲輝。
怎樣練習五形拳?
未學五形,先要由十字拳入手,籍此培養筋骨及拳勁掌力,腰力橋手,非如此經過十字拳的基礎訓練,是絕無法盡得五形拳的真要之處,而十字拳,全部六十八招,分練拳、爪、指、掌、馬、腰、橋、眼神、腿力,總凡五形拳所需的法度形態,要先在十字拳內有一個胚型,學五形拳者,經過苦練十字拳之後,假以若干時,日心領而後神會,替日後學習五形拳打下堅強的筋骨拳力,靈活的腰馬,矯健的撲擊。
然而再從五形拳之單支(即龍形拳、蛇形拳、虎形拳、豹形拳、鶴形拳)入手,後至小五形,然後大五形,如是反覆練習,半套無非是招式和動作,最重要的是學者在苦練之時,加以想像及靈機的變化,於是達到無拳即有拳,無拳勝有拳的境界,那時候,練龍形即練者為龍,練虎形即練者為虎,練鶴形即練者若鳴於九天之鶴,練蛇形,即練者若盤鏇之草澤之中,昂首吐舌,靜觀出擊之道,練豹形,即練者作勢踞而四顧,合爪潛力。
是以五拳的每一代祖師傳至門人時,皆殷殷地囑咐後人練習五形拳時,切不可斤斤拘泥於五形拳的固定招式,可變則變,蓋拳招本無法度,法度也者,人自為之,本來所定下的五形招式,亦不過是祖師尋出半理法路,後學者當可盡力發揚而光大之,務使五形拳有形態之妙,且變化萬千之像,則五形拳的大邊盡在於此矣
龍
龍是中國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其地位可能更高於人類。故此古代的統治者自稱為「龍」的化身,就是以此作為有別於其他人等的身份劃分。
龍據說為水、陸、空三棲動物。如未能翻騰於空中,浮沉於雲層之上的祇屬於「蛟」,與龍的地占相差甚遠。龍有兩角四腿身長如蟒,而且還可能極之龐大。當翻騰天上,在雲中若隱若現,或浮或沉之際,其勢矯捷靈。而龍又能呼風喚雨,甚至翻江倒海,是故中國人想像中的「龍」實在是一種理想的權勢及力量的象徵。
《龍形拳》便是根據想像中有關龍的形態衍演而成。《龍形拳》的馬步浮中帶實,每當一動一靜,就有如龍在雲中浮沉之浮則轉動輕盈,沉則穩如山嶽。龍身長如蟒,故能左顧右盼,首尾兼顧,此即所以在《龍形拳》中有甚多「側肩龍」之類的左右鏇轉動作。
龍有雙角。在《龍形拳》中亦有「老龍脫角」之招式,是招連消帶打動作。在此招式中,張開而處在頭上的五指便代表之「老龍」的角,在危急之際,不惜脫角以求解脫困境,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險中求勝」妙著。
「龍爪」手大概是《龍形拳》的特式。尤其是兩爪合抱之勢,在五形拳中堪為威武壯麗的名招之一。如「烏龍吐珠」、「毒龍搶珠」等,便是以兩爪合抱之勢。其他如「金龍爪騰」、「騰龍戲珠」等亦是以「龍爪」手作為動作主體。
「龍尾」亦在《龍形拳》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側肩龍」或「回龍擺尾」等招式就是以「龍尾」由敵人身側之虛位乘劫溜入。
龍有四腳故在《龍形拳》中又有「蟠龍腿」法。這招腿法獨特而陰險,既非直撐亦橫擺,而是以腿由一方沿一弧反勾向另一方,故打盡時反而全腿屈曲有如蟠龍之勢,即該招腿法的名稱來由。
蛇
蛇身長而無腿,故除擅於噬咬敵人之外更擅於以身體綁緊對方而使其窒死。此外,中國人更傳說蛇能以蛇尾插向人的脥部或某此特別軟弱的氣門因使人斃命的,當然這祇屬於以訛傳訛而已。
五形拳中的《蛇形拳》卻正是依據上述傳說而出概念。《蛇形拳》尚柔,故與《龍形拳》的柔中帶剛略有分別蛇的動作靈活而詭秘,且能在一縮一伸之間敗敵人於數尺之內,故《蛇形拳》有快速翻身及將上身突然由原地伸出往前攻敵之招數。蛇無腳而有尾,故《蛇形拳》中祇有一式腳法,卻是假想蛇尾由下方然伸出的偷襲動作,此是有名的「靈蛇出洞」招數。
在《蛇形拳》中,「蛇頭」是以食、中兩指屈曲作為毒蛇的牙齒。因此,「蛇頭」不但能用以「噬咬」(擒拿)敵人的手腕或手臂的關節等,更能用以扣對方的雙晴及下顎之用,故可稱為 「毒招」之一。
「蛇身」部份就是前臂。這一部份往往可用以纏繞對方,或者藉纏繞的動作以解脫對方的擒拿手法。這在「毒蛇纏藤」一招中便可盡見其用處。
「蛇舌」是以食指伸直及將其餘四指屈曲而成。在實際情形來說蛇的舌頭祇是一種感覺器官,蛇不時將舌頭吐出的動作是用以試探周圍的環境而已。但在《蛇形拳》中「蛇舌」卻是用作插擊敵人之用。在「白蛇吐信」及「懶蛇伸腰」中,「蛇舌」用攻擊敵人的眼睛;在「靈蛇出洞」中,「蛇舌」用作插向敵人的小腹的氣門;但在「毒蛇昂首」中,「蛇舌」卻用作插傷敵人下顎的咽喉位了。總之,「蛇舌」所插的通常是人體脆弱的部位卻是無可置疑的。
虎
虎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萬獸之王」。據說祇要虎嘯一聲,則萬獸臣伏。猛虎穿林而過時,則風雲變,山嶽震動。
當然,上述有關虎的描寫,祇是文人的誇大其辭,是不足為信的。但虎身形巨,氣大雄渾,一起一撲,能於尋丈之外獵取其目標之物。尤其一雙虎爪更具驚人力量。是以《虎形拳》講究剛烈威猛,馬步沉實。跟《龍形拳》及《蛇形拳》之柔中異其趣。
練《虎形拳》以一雙「虎爪」占最重要地位。「虎爪」是將五指分張,然後各自往掌心勾曲有如爪狀。使用「虎爪」必須氣沉丹田,力貫指尖;不出則已,一出務必制敵傷人,五指抓向對方仿似以鋼釣傷敵。且一旦發力,最好能配合一聲「吼」叫,由丹田突然發於喉部;此為「虎嘯」之聲,但用以配將氣力貫透雙臂,更用以增加威勢,使敵人聞而栗,因此喪失戰意。
在《虎形拳》中有所謂(紅門)及(黑門)之戰術原則。(紅門)是光明正大由敵人正面攻入;故出則必定剛猛,是以氣勢淩壓敵人的強攻戰術。動作多以「白虎」或「猛虎」稱之,如「白虎出洞」、「白虎獻爪」、「猛虎回頭」、「怒虎穿林」等。(黑門)則以偷襲或巧打為主,通常多由敵人橋底溜入,又或者乘對方手臂被制之際沿其手橋之上溜下等法。此等動作多以「黑虎」為名,如「黑虎偷心」便是。
「虎尾腳」為《虎形拳》中的名招。由於使用者在使出此腿法時有如一隻伸出一條尾巴的老虎之狀故名,此腿法屬陰險的招式,如使用者在危險關頭突然使出這一招數的話,往往有反販為勝的特殊效果。
豹
豹的身形比虎小,氣力不及虎之;但豹的兇猛以及動作之靈活,卻是獅虎所不及。在野外,獅、虎、豹均屬猛獸中的巨獸,而且也同屬於貓科,但祇有豹能上樹,故縱跳翻騰,以豹為冠。
《豹形拳》不若《虎形拳》之剛猛威武,卻較《虎形拳》更靈活陰險。在《豹形拳》中,絕大動作均以半蹲半跪的「矮腳豹」形式配合變;這一姿勢較三形更難鍛鍊,故練《豹形拳》之前必須先練好「龍、蛇、虎」三形才成。《豹形拳》採取剛中帶柔的形式,身形步法必須靈活,手法變化迅速敏捷;一起一伏之間,應緩則緩,應快則快,並非一氣以快動作打出。
由於《豹形拳》以「矮腳豹」的姿態出現,故往往乘對方下路空虛之「出奇制勝」。《豹形拳》的招數大部份比前三形更見奇詭,所以有“豹拳克虎拳”之語,乃由於《虎形拳》雖剛猛淩厲,但不及《豹形拳》之陰險毒辣,便是此故。
「豹爪」是《豹形拳》中的特式。與「虎爪」不同之處是「豹爪」更窄小,同置於身體前左右之位置;而「虎爪」則較張開而以掌心與敵人相向。此外,又有“仰虎臥豹”之謂,是指「虎爪」在使用時通常仰起向上,而「豹爪」卻大多時以掌心向下。
「豹拳」亦是《豹形拳》中的另一特。將「豹爪」的五指更形屈曲直玉各自貼在一起而形成一中空的握拳形式,便是「豹拳」。「豹拳」的中指特別突,其他四指亦分別構成菱形的尖銳角度以加強殺傷力量。「沖天豹搥」在《.豹形拳》中特別出名便是此故
鶴
鶴是一種瀟灑而高雅的鳥類。在中國人來說,鷹代表了威武,而鶴卻代表了長壽及脫俗。
鶴有極端高度的警覺性,但並不謬然而動,故《鶴形拳》的宗,亦是“以靜制動”,“以逸待勞”;跟《龍形拳》之多變,《蛇形拳》之靈活、《虎形拳》之主攻、《豹形拳》之刁鑽等均絕不相同。
《鶴形拳》以守待攻,故有“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的口訣。因為,敵人在進攻時,其弱點必顯,故不若讓對方先動,才乘其弱點之際於以攻入,則可一舉而敗敵。且《鶴形拳》之防守架式或是跟敵人正面相對,令敵人感到自己處處被《鶴形拳》的使用者所洞悉先的心理威脅下顯露懼態而消失戰意;於是《鶴形拳》的使用者便可乘虛而襲擊,使對方「未戰先敗」。
《鶴形拳》卻以「高吊提馬」及「獨腳馬」等高樁馬姿態出現。這一形態往往占了居高臨下的優勢;且前腳懸空或祇以腳尖觸地的形式正是以此嚴密保護下盤的辦法,若對方謬然進襲,則祇有傷於此腿之下而已。此外,《豹形拳》能行的理由是在於乘前三形拳術嚴防上中路,故此在搶攻時往往露出了馬步之間的破綻,是以令《豹形拳》有虛可乘以奇招取勝。但《鶴形拳》以逸待勞,以「追形」之戰術處處嚴防方的動態,使對方難以乘虛而入;故《鶴形拳》往往能克制《豹形拳》的道理便在於。
「鶴咀」為《鶴形拳》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在「五形拳」中的「鶴咀」分為兩種形態 -「開口鶴」是以食、中兩指伸直而其餘三指曲而成;通常用以戳向敵人的雙眼,腰肋等部位。「閉口鶴」則以食指伸直而其餘四指屈曲而成;通常用以戳向敵人的咽喉,小腹,或眼睛之類的較弱部位。
「鶴爪」是以食、中兩指配合拇指一起形成如爪狀的形態。「鶴爪」通常用以阻截及抓緊敵人來拳的手腕,偶然也可用作攻擊敵人面部之用。
「鶴翼」是將兩臂儘量向左右兩方展開,雙手成掌狀的形態。這一形態不但可用以保護本身上中路及左右方的龐大範圍,更可構成敵人的威脅,使對方不清楚《鶴形拳》的使用者究竟使用那一邊的手法對付自己。
在馬步方面,《鶴形拳》多採用「高樁馬」,故轉動及起腳均容易,尤其是換步及變動身形更是靈活無比。至於單腿提起之作用,不但可用以隨時踼,更可在某些須要將整個身體前傾的招數中往後伸直以保持身體衡之用,如在「鶴入竹林」中即是。
五形拳拳譜
立正站好立定式 雙手握拳提至胸
雙劍切橋切至中 雙掌一翻抓握拳
雙提日月頂至胸 烏鴉亮翅向旁開
連續向旁運三展 向上拋肘手至腰
向旁標指至沉橋 沉睜對膊指撐天
左掌右拳移至中 烏龍滾珠至腰後
開步鉗羊護丹手 霸王舉鼎向上撐
轉變秦瓊獻鐧手 餓鷹撲食一開步
轉回秦瓊獻鐧手 雙掌向前一攤手
向下抓回龍爪手 此時還是鉗羊馬
關平獻印右左右 下招接著出右手
袖裡藏花推至中 指定中原穿橋手
向上伸縮運三展 提肘左擋回勾手
烏龍戲水穿插掌 右左搖擺纏握拳
龍爪單獻是左手 右手握拳歸至腰
再來就是出左手 袖裡藏花推至中
指定中原穿橋手 向上伸縮運三展
提肘右擋回勾手 烏龍戲水穿插掌
左右搖擺纏握拳 烏龍吐珠兩中拳
風箱拳法向左掛 拳歸腰中鉗羊馬
雙腳畫月四平馬 兩拳相對如日月
烏鴉晾翼向旁開 雙弓插花掌向下
寶鴨穿蓮指定中 向上伸縮運三展
拋肘向上回勾手 十指標出雙龍掌
金橋相定指朝天 左運柔橋向左邊
右運柔橋向右邊 運完柔橋雙虎爪
水底撈月至腹中 霸王舉鼎向上撐
飛鴻斂翼至腰中 雙劍切橋至中門
玩蛇需走V字型 毒蛇尋路左丁步
由右開始尋至左 一尋就是八九下
尋至目標轉右丁 毒蛇覓食向前追
停在右弓蛇抬頭 烏龍擺尾向後包
轉身一跳水浪拋 此時便是左弓步
進步右弓右上防 削竹連枝轉四平
撥草尋蛇歸至腰 浪裏拋毬打下巴
毒蛇尋路右丁步 由左開始尋至右
一尋就是八九下 尋至目標轉左丁
毒蛇覓食向前追 停在左弓蛇抬頭
烏龍擺尾向後包 轉身一跳水浪拋
此時便是右弓步 進步左弓左上防
削竹連枝轉四平 撥草尋蛇歸至腰
浪裏拋毬打下巴 左手握拳歸至腰
右踩麒麟至中門 向右轉身四五度
魁星踢斗麒麟步 向前跳躍四平馬
雙弓抱月成右弓 拍掌至胸變四平
童子拜佛轉右弓 猛虎負偶退二八
虎眼豹槌進右弓 轉向左方豹形手
此時便是左丁步 進步右打右吊丁
豹打連環進右弓 轉身再打車輪扣
連續三次車輪扣 最後一次跳扣打
此時落馬是四平 轉手一頂右弓步
此時出手為右手 轉向後方豹形手
此時便是左丁步 進步右打右吊丁
豹打連環進右弓 轉身再打車輪扣
連續三次車輪扣 最後一次跳扣打
此時落馬是四平 轉手一頂右弓步
此時出手為右手 豹拳千字吊左丁
轉身撇竹千字劈 鐵門閂槌右弓步
蝴蝶分飛退丁步 進馬左弓變蝶掌
虎鶴雙形十四爪 十四虎爪展威猛
餓虎擒羊進弓步 纏繞虎爪走左邊
單虎出洞成丁步 向右纏繞麒麟步
猛虎下山進弓步 纏繞虎爪走左邊
單虎出洞成丁步 又是麒麟繞虎爪
黑虎爪法進弓步 轉身纏繞猛虎爪
虎任豺狼進弓步 向後纏繞麒麟步
單虎出洞丁字馬 向左纏繞麒麟步
虎任豺狼進弓步 左踩右采獻虎爪
餓虎擒羊進弓步 右采左采獻虎爪
虎任豺狼進弓步 雙手握拳歸至腰
跌湯麒麟左右踩 膀手沉腰變弓步
指手問題落腰馬 水浪拋毬左弓馬
退步掛打沖左槌 風箱收回掛左槌
雙手抱拳歸至腰 跌湯麒麟右左踩
膀手沉腰變弓步 指手問題落腰馬
水浪拋毬右弓馬 退步掛打沖右槌
風箱收回掛右槌 鶴嘴沉靜斜吊馬
還魂飽鶴弔右馬 雙手下插麒麟馬
獨腳飛鶴踢右腳 獨腳餓鶴拍右腳
餓鶴尋蝦進右弓 雙手下插麒麟馬
獨腳飛鶴踢左腳 獨腳餓鶴拍左腳
餓鶴尋蝦進左弓 右鶴頂法左弓步
左鶴頂法進右弓 烏龍擺尾退包馬
羅漢曬屍轉弓步 卞莊擒虎退弓步
醉酒八仙需麒麟 羅漢出洞看醉酒
單指引手需退步 引手問路需向前
一星拋槌上左弓 二星拋槌上右弓
連環責獄上左弓 連環扣撞退弓步
夾底箭拳出右拳 勾彈腳法成破排
連環火箭出左拳 鐵掃把腳成破排
猴子偷桃左弓步 黑虎爪法向前弓
金龍獻爪退包馬 十字分金轉身打
金星掛角進右馬 猛虎推山連三掌
日字猛箭出三拳 退步包馬低腰虎
雁落平沙跳跌馬 雙飛蝴蝶打低馬
扭馬沖槌是麒麟 左踩右踩麒麟步
之字蝶掌右弓步 右踩左踩麒麟步
蝶掌連環左弓步 退步右弓鶴展翅
月影手腳成包馬 龍藏虎躍拳腳出
猛虎扒沙進弓馬 猛虎負偶在兩腰
虎豹雙拳進弓馬 穿橋歸洞退四平
單龍出海打弓步 左掌右拳進包馬
虎鶴齊鳴吊丁步 兩手握拳歸於腰
退步走馬至微蹲 兩手掌面向上翻
吸氣慢慢升至胸 此時雙腳成直立
兩手掌面向下翻 呼氣慢慢降至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