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宋代蘇軾組詩作品]

南堂[宋代蘇軾組詩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此組詩圍繞置身於南堂的種種感受而寫,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開來,獨立成篇,但又相互聯接,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畫,表現了清靜而壯美的自然環境,表達了悠閒自得的感情,創造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

作品原文

南堂五首

其一

江上西山半隱堤 ,此邦台館一時西 。

南堂獨有西南向,臥看千帆落淺溪 。

其二

暮年眼力嗟猶在 ,多病顛毛卻未華 。

故作明窗書小字,更開幽室養丹砂 。

其三

他時雨夜困移床 ,坐厭愁聲點客腸 。

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 。

其四

山家為割千房蜜 ,稚子新畦五畝蔬 。

更有南堂堪著客 ,不憂門外故人車。

其五

掃地焚香閉閣眠 ,簟紋如水帳如煙 。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南堂,在臨皋亭,俯臨長江,是作者貶謫黃州後居住的地方。

⑵西山: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昌西,與赤壁隔江相對,上有蘇園,為蘇軾貶居黃州時的讀書處。

⑶此邦:指黃州。台館:樓台館閣。

⑷淺溪:謂淺灘,近岸水淺處。

⑸嗟(jiē):表示讚嘆。

⑹顛(diān)毛:頭頂之發。《國語·齊語》:“管子對曰:‘······班序顛毛,以為民紀統。’”

⑺幽室:昏暗的房間。養丹砂:以爐火煉丹砂。置硃砂於爐中煉製,然後服用,為道家法術。蘇軾《與王定國書雲》:“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許,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教以養之,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

⑻他時:指舊時、昔日。時,一作“年”。雨夜:一作“夜雨”,一作“雨後”。困:指困擾。

⑼坐:介詞,因,由於。

⑽塢(wù):四面高中間低的谷地,此處指塢中池塘。

⑾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詩人自指。房:指蜂房。

⑿畦(qí):原指田畦,田壠,此處用為動詞,指分畦種植。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蘅與芳芷。”五畝蔬:孟郊《立德新居》詩:“獨治五畝蔬。”蘇軾《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詩有云:“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閒,更乞茶子藝。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五畝非實指。

⒀明窗:明亮的窗子。

⒁燒香:一作“焚香”。

⒂簟(diàn):竹蓆。

白話譯文

其一

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樓閣一時間全都朝西,獨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臥看千張風帆在淺灘收起。

其二

我年紀已經老大,且喜眼力實不比以前稍差,雖然時常生病,頭頂的毛髮卻未變花。特地在明亮處開一小窗,細寫小字在這窗下,還又打開一個昏暗的房間,好觀看爐火中如何煉製硃砂。

其三

從前每當夜雨綿綿,我總是煩惱著頻頻移床,因為厭憎添人愁悶的雨聲滴在我滿是客愁的心上。如今一聽雨打南堂新瓦,似乎已聞到東塢一陣陣荷花幽香。

其四

山居的我割取了眾多蜂房的原蜜,幼子新近分畦種植了五畝蔬菜。還有建好的南堂足可以待客,不愁友人的車馬停滿門外。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元豐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時。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到達黃州貶所,先寓居定惠院,後遷居距離大江八十步的臨皋亭(驛)。元豐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臨皋亭的南畔築三間屋,蘇軾名之曰南堂,完成後即景抒懷,作此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開頭二句描繪臨皋亭依傍西山,俯臨長江的地理形勢。接著用特寫鏡頭刻畫南堂窗含大江,極目遠眺的景色:只見江中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煙波渺茫。淡淡幾筆,勾勒出一幅景物寥廓的畫面。

第二首由景及人,寫南堂主人公的形象。前二句描寫詩人雖已年老,卻依舊眼明身健,兩鬢青青,見出他身處逆境卻能泰然自若的開闊胸襟,以及儘管政治上遭罹嚴酷的打擊,精神則不可屈曲的堅毅性格。後二句展現詩人明窗下寫小字,幽室中養丹砂的日常生活場景,由此顯示他寧靜淡遠的心境。蘇軾謫居黃州後,常常“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黃州安國寺記》)。他專心寫小字也好,學道士養丹砂也好,都是為了達到忘世忘物的清虛境界,從而得到心靈的充實和自我愉悅。這境界是詩人從老莊、釋道等思想中悟到、求得的。

第三首承上寫詩人幽居的心境。這首詩環繞著對雨聲引發的不同感受,表現了昔日與現今全然迥別的兩種心境:過去每當夜雨時詩人便頻移床鋪,怕聽點點雨聲滴上愁心。如今,久已安於逆境的詩人,心境已由憤激不平趨於超脫恬靜。尤其是營造了臨江的新堂,給他不幸的貶居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詩中寫出當詩人聽到雨滴南堂新瓦的鏗鏘聲,不由得浮想聯翩,想像東塢的荷花被雨催開,進而想像已經聞到陣陣荷香。詩人把艱危孤寂的貶斥生活也大大地藝術化了,這裡體現了他對人生深深的熱愛,以及隨緣自適的樂觀性情。

第四首抒寫詩人的清貧生活。“山家”二句藝術地概括了詩人墾殖以自給的艱苦情景。“更有”二句則從躬耕自給寫到新葺南堂,透露出困厄的家境稍稍有了點變化。結局化用了陳平的故事,顯示作者由南堂可以待客,不必為故人頻來而擔憂了。

第五首正面寫安閒自得的情趣。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掃地焚香、閉門晝眠的情景。詩中所寫清涼如水的竹蓆和輕柔似煙的紗帳,美麗如夢境,也正是宜於做一場好夢的場所,於是詩人沉入深深的睡鄉。詩人寫出有客到來驚醒他時,他仍速離惝恍,不知身處何所的情狀,十分真切。末句以西窗外碧浪連線遠天、浩渺無邊的清遠壯闊之景作結,襯託了詩人超然塵外的閒靜心境。這種心境,並非源於一般士大夫優遊卒歲的生活,而來自詩人善處逆境的曠達性情。詩中表現的是一種瀟灑清曠的寧靜的美。

名家評價

邢居實:“東坡此詩,嘗題於余扇,山谷初讀以為是劉夢得所作。”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味在酸鹹外。”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諡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七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