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坑村[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下轄村]

梅州市梅縣區南坑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東部。我村轄10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238戶,人口1082人;全村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0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為22℃,年降雨量約為1598毫米,氣候特徵高溫多雨。

梅州市梅縣區南坑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東部。我村轄10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238戶,人口1082人;全村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0畝。我村年平均氣溫為22℃,年降雨量約為1598毫米,氣候特徵高溫多雨。主要經濟作物有毛竹、梅州金柚,村特色經濟收入有毛竹、茶葉,上一年我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為807萬元。

近年來,我村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及成果:一、大力發展竹業,加強管理,收入逐步提高。二、逐步引導農戶種植茶樹,發展種茶業。  

從老家豐順縣龍崗鎮馬圖村經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有條幾十里的山路,這是條潮梅古道。在還沒有通公路的年代,這條路是梅州市區梅城通往豐順豐良、湯坑及潮汕地區的交通要道。

這條路在深山老林中,沿著崇山峻岭蜿蜒爬行。在馬圖村經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南坑村的山路上,有一座大山嶂——北山嶂,北山嶂半腰處有一座山凹叫分水凹,是兩地往來的必經之地,是關山隘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以前,挑擔賣貨的、補鍋修磨的、走親訪友的、進山燒炭的、外出讀書、經商的途經這裡的人絡繹不絕。

在分水凹上有一個茶亭。據上一輩的人講,茶亭以前是官方的驛站,為官差或過往的行人提供食宿、補給、中轉、傳遞信息等工作。後來,茶亭里住著一位老人,大家都叫他水秀伯。水秀伯在解放後不久就開始住在茶亭里,在茶亭里煮水泡茶,為過往的行人歇腳解渴提供方便。

出門在外,經常會與老鄉聊起家鄉的變化,聊起那條長長的山路,聊起那分水凹的茶亭,聊起那分水凹茶亭里的水秀伯。有一天,聽兩個老鄉說起水秀伯的故事。

一位老鄉講道,十多歲時,讀中學要走幾十里的山路走出大山到梅南鎮上的中學去讀書。每到周末回家拿米菜是一件最無奈的事,因為走那條山路確實令人感到害怕,特別是獨自一人行走在深山老林里,所以特別希望在分水凹水秀伯住的茶亭里能遇上幾位同行的路人,好作個伴。有好幾次趕到分水凹的茶亭,水秀伯看著已又累又有點驚怕的他說,喝了熱茶就趕快去趕路吧,前半晌功夫,誰誰誰剛剛走,估計就前面那個山凹。聽了他的一番話,顧不得累和怕,趕快追趕前面的路人。就這樣,不知不覺緊張地趕路,一直走到村口,也沒有趕上前面的路人。但此時,看著炊煙裊裊的村莊感覺回到家了,已無所害怕,更不會去在意前面的路人走到哪裡去了。直到讀書出來工作十多年了,回想起這些事的時候,才明白以前被水秀伯“騙”了,其實,那時前面根本沒有路人,只是水秀伯為了不使他害怕走那山路,才說前面有路人走過,讓他專心追趕路人作伴,忘記害怕。

另一個老鄉則說,有一次在隆冬時節回家,天色晚得早,走到分水凹時,天色就快暗下來了。正因為在分水凹沒遇到同路人感到又驚又怕時,水秀伯則悠悠地對他說,我正要去北洞深坑肚捉“石拐”(石蛙),你等等我,倆人就一同作個伴同行吧。說完,拿出一把曬乾的竹竿準備做火把,挎上一個水壺,一直陪著他走,走到村口,水秀伯就對他說,你獨自回去吧,我入山捉石拐去了。然後點燃火把,往回走了。後來出來工作,經歷過好多事情,突然間回想起這件事,才猛然醒悟,當時被水秀伯“騙”了——隆冬時節,山坑裡哪還有“石拐”捉呢?他分明是找個藉口,陪他走過那段令人害怕的深山旅程,甚至於不想讓人家知道他是在為別人做好事。可惜當時少不更事,只想到他是進山捉“石拐”,陪他走這段路是理所當然,連一句感謝話都沒能向他說過。

今天,回家鄉的路已是平坦堅實的水泥路。那條彎彎長長的石階路,那分水凹的茶亭,也早已淹沒在雜草灌木叢中了。公路的開通,給家鄉帶來很多新鮮的東西,山村裡的家鄉也改變了很多、很多。村里越來越少人知道那條彎彎長長的石階路,越來越少的人記得那分水凹的茶亭,越來越少的人記得那分水凹茶亭里的純樸的水秀伯。

每當想起那往昔要走長長山路才能走出來的山清水秀的家鄉,想起那純樸的水秀伯,心裡就會油然生出一種莫名的惆悵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