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南南馮位於趙縣城南10公里處,為原“馮公堂”村之一。村民淳樸、熱情。
歷史文化
南南馮、中馮和北南馮是趙縣沙河店鎮的三個村子,位於趙縣城南10公里處,這三個村原為一個村子,名叫馮公堂。傳說是漢車騎都尉馮唐的故里,因馮唐而得名。馮唐是漢文帝劉桓時候的一個老年郎官。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之句。
1966年,在馮家墓地出土的一塊墓磚載:“馮戶貴胄、馮公之墓”,年號為“仁壽四年”(公元604年),說明至少在隋代就有此村。據傳,明永樂遷民時分為三個村,中馮位置居中,而得名中馮。南南馮位於南側而得名南南馮。北南馮位於北側得名北南馮。後因洪水從村中穿過,形成一條河,把村子分為兩半,形成兩個村落,南南馮居河之南,故名河南南馮。北南馮居河之北,故名河北南馮。河水乾枯後,簡稱南南馮和北南馮。這是《趙縣地名志》上的記載。
而民間傳說中,關於這三個村子村名的由來似乎更有意思。
相傳,馮公堂原本是個不到十戶人家的小村莊,村裡有個馮員外,上輩有人做過車騎都尉。後來,後輩人不務正業,武藝失傳,家道中落。馮員外吸取先人的教訓,勤奮好學,中了秀才。馮員外有個兒子叫馮彥,長得聰明伶俐。五歲那年死了親娘,馮員外又娶了個老婆,不久,馮員外也死了,剩下馮彥跟後娘過日子。
一天傍晚,馮彥和幾個小夥伴拾柴回來,路上遇見一個騎馬老人,老人躲避馮彥他們時,被樹枝掛了衣服,掉下幾串銅錢和一個賬本。小夥伴們要把錢分掉,馮彥不乾,追上老人把錢物送還。老人撲通一聲給馮彥跪下了:“恩人,你可救了俺全家的命呀!”馮彥慌忙拉起了老人。
打柴的小夥伴把這件事告訴了馮彥的後娘,這下後娘可生氣了:“為了你不挨餓,我日夜給人家紡花。可你倒好,拾到手的錢也不要,滾吧。”馮彥想不到後娘這么愛財,噙著淚花給後娘磕了幾個頭,就頭也不回地走了。後娘見孩子真走了,又後悔了,整天啼哭抹淚。
馮彥離家出走後,給一家飯店當夥計,不給工錢,只管三頓飯。一天,馮彥拉風箱,幫東家炸油條,進來一個姓鄭的財主帶小孩來買油條。那小孩不大工夫就和馮彥玩到一塊兒,當買完油條要走時,小孩非留下和馮彥玩耍,鄭老爺硬拉他,小孩又哭又嚷。沒辦法,鄭老爺就收馮彥到家裡做了書童。
馮彥來到鄭家,整天陪小少爺這根獨苗讀書、玩耍,兩人更親近了。少爺有什麼,也讓馮彥有什麼。轉眼,少爺要成親了,非讓父親給馮彥也娶房媳婦。鄭老爺不答應,少爺就不肯吃飯,躺在炕上裝病,過了一陣子,少爺真的一病不起了。第二天就要娶親了,少爺去不了,這可愁懷了鄭老爺,萬般無奈,只好讓馮彥冒充少爺娶親。
一隊人馬吹吹打打到了女方家。新娘就要上轎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岳父一家見不能走了,就讓姑爺到女兒閨房過夜。洞房之夜,馮彥不敢上床睡覺,只管坐在燈下讀書。新娘起了疑心,就問馮彥原因,馮彥說出了前因後果。新娘哭著告訴了父親,老岳父一聽早火了,逼問馮彥事情的經過,馮彥就把自己的身世說了,說他如何拾到銅錢,如何被後娘趕出家門……老人重新將馮彥打量了一番,慌忙施禮:“哎呀,是恩人到了,失敬失敬。”原來老人正是當年丟錢的人。
當夜,老人做主將女兒許配給馮彥,假戲真唱了。正當老人盤算著怎樣與鄭家退親時,傳來訊息,鄭少爺病死了。馮彥完婚回到鄭家,不由一陣難過,悲從中來。鄭老爺不但沒有怪罪馮彥弄假成真的事情,反要成全他們。因為獨子一死,鄭老爺再也沒心思過日子了,就把家業託付給馮彥,自己出家當了和尚。
後來,馮彥勤耕苦讀,大比之年,高榜得中,坐了大官。幾年後,馮彥想起鄉下的後娘,回家探望,方知後娘已經和一個姓張的一塊兒過日子了。為了報答後娘的養育之恩,他為娘買下方圓十幾里的土地,還免了馮公堂的地稅。姓張的一看有了土地,而且不納稅,就讓親戚朋友都搬到馮公堂來住。附近兩個村為了不納稅也改叫馮公堂。姓張的為了區別開村名,管自己村叫“中馮公堂”,管南邊村子叫“南馮公堂”,管北邊村子叫“北馮公堂”。時間長了,人們嫌村名叫著彆扭,就改成了“中馮”、“南馮”和“北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