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位於南京市浦口區,是在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設立的國家級科工園,是長三角地區的“矽谷”,作為中國僅有的兩個國家級海峽兩岸科工園之一,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是面向台灣企業投資的國家級視窗。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是一個以研發中心和企業總部為主導,具有科技與文化高度融合、人文與自然廣泛共生特質的現代園區。園區設有高新產業、教學科研、保稅倉儲、金融貿易等四個功能區,著重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精細化工等四個高新支柱產業,產業定位是先進制造業、科技研發業、服務業。 截至2010年,園內已有三資企業124家,投資總額8·5億美元,其中台資企業已達40家,投資總額2.8億美元。

設立背景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

1995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在瀋陽、南京建立台灣科技園的批覆(國函[1995]87號),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建立了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啟動區為2.3平方公里。寧台直航後,為了更好地承接寧台之間的交流合作,根據“跨江發展”的戰略部署和打造南京“長江科學城”的總體構想,2008年8月,區委、區政府專題報請市委、市政府,將科工園駐地由南京浦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調整到浦口經濟開發區,力求發揮南京長江隧道的優勢,全面對接南京主城及河西CBD,共同打造南京“跨江新經濟帶”。2009年4月27日,江北新城核心區建設啟動後,根據《關於加快江北新城核心區開發建設的實施意見》,園區規劃調整為“一園兩區”,包括5平方公里的科技區和10平方公里的製造區。

設計理念初步形成。科工園第一輪概念性規劃現已基本確定。在全面分析跨江發展戰略實施後江北經濟發展態勢,並借鑑台灣新竹工業園等先進開發區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南京海峽兩岸科工園的發展定位是:打造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的示範基地,營造適合高新科技企業孵化、產品創新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優質環境,建成最具“生態、宜居、創新、活力”特質的複合型科技產業城區。發展思路是建設“一園兩區”。規劃用地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南京長江隧道以南5平方公里為科技區,橋林新城東部10平方公里為製造區。發展主題是“科技”和“工業”。科技區主題重點做好“創新、生態、高端”的文章,主要發展軟體研發等都市產業、高端商務和高檔地產等配套項目,並利用濱江生態水系等自然景觀資源,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打造富有特色的“研發智慧谷”;製造區主題重點做好“先進、集聚、彈性”的文章,主要將依託科技區產業基地帶動一批台灣、歐美地區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項目進駐發展。

規劃範圍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規劃範圍是西至南京長江三橋連線線,南至浦烏路、寧合高速,東至森林大道、環城西路、團結路,北至沿山大道。總面積約18.56平方公里。

空間結構

園區遵循生態優先,組團發展戰略,形成“一心、一軸、兩帶、三園、五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一心:集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體育、醫院、教育科研等一體的核心綜合服務中心。

一軸:綠水灣北路的城市功能發展軸。

兩帶:由蘭溪公園景觀帶和晶溪濕地景觀帶組成,與老山國家森林公園、三橋綠色廊道共同構築縱橫交錯的特色生態骨架。

三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

五組團:高檔別墅居住組團、中央居住組團、中高檔居住組團、政策性居住組團、高校教育居住組團。

目標思路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

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積極培育科技研發和科技產業轉化機構的發展,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尋求國內和國際合作,形成集技術創新、產品研製和設備製造於一體的科技創新型發展區;鼓勵中水、餘熱和工業剩餘產品的利用,促進園區內部工業企業間形成工業化代謝和共生關係的低碳經濟發展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通過工業企業的控制引導嚴格控制污染源頭,通過生態網路系統的建設提高園區生態環境品質,將園區建設成為生態產業發展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備,環境優美,商住功能齊全,集產、學、研為一體的高科技產業集聚的現代高科技新興綜合城鎮;成為南京市新興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孵化基地。

發展目標

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在15平方公里土地上打造出生態優美、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工業園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的示範園區,成為5年產出過百億,財政收入過10億元,最終可以容納12萬人口就業的全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

合作情況

南京是海峽兩岸經貿交流人氣最旺、互動最多、成效最好的熱點地區之一,每年來寧台胞達20多萬,是中國台商最集聚的省會城市,台資已成為南京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生力軍。截止2008年底,在寧台資項目2500多個、台資企業1000多家,台商投資占全市利用外資總量的1/6,涉及光電、機械、化工、研發等30多個行業。

園區優勢

區位優勢獨具

科工園位於南京市東北郊的烏龍山路,南京長江大橋下游南岸,沿區內主幹道五公里可進入市區路網,毗鄰亞洲內河第一大港--南京港新生圩外貿港區,該港海關商檢等涉外服務機構一應俱全,擁有萬噸級泊位9個,千噸級泊位7個和萬噸級筒11個。緊靠園區邊的繞城公路和滬寧高速公路和4條國道相連,科工園和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與南京長江二橋聯成一體,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路。

科技優勢獨秀

南京現有各類大專院校48所、科研院所463個,其數量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僅列北京、上海之後,位居第三。目前園區已和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多所大學建立聯繫。南大還在園內設立了600畝的精細化工園。

資金優勢獨有

南京科工園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4200多個開發區中為數不多的四個上市公司之一。開發建設資金充裕,銀行信貸信譽很好,在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4月23日與科工園“三位一體”的新港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7·84元發行價在南京成功地向社會公開改造A股5000萬股,募集資金3·8億元,5月6日在上交所隆重上市。日前已成為江蘇省的龍頭股。

政策優勢獨特

作為全國兩個國家級海峽兩岸科工園之一,科工園享受國家級高新區的一切優惠政策,同時,作為高新區的區中園,她對高科技方面的特定產業、特定項目的政策將比高新區更優惠。

功能定位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的功能定位是:融合科技、產業、文化、生態、生活為一體,集聚“高端科技、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客戶、高端人才”,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打造一座智力密集的科學城、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和諧便捷的宜居城。

早在1995年,國務院就批覆設立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但當時發展機遇尚不明顯。如今,隨著南京跨江發展戰略的順利推進,藉助有利的區位條件,依託周邊發展資源,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的全面建設時機已經成熟。

未來,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將立足兩岸經貿合作,建設成為:南京面向台灣企業投資的國家級視窗;寧台合作高端產業的轉移對接平台;園-城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知識型園區;以高科技及套用科技(包括電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信息科技和電訊)為主題的研發與生產力轉化基地、新興產業集聚區。

總體布局

總體格局:沿江發展、帶狀組團

未來的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將充分利用濱臨長江的優勢,沿長江的北岸形成四個產業功能組團,既可保證各組團與南岸的南京CBD有便捷的聯繫,也都具備良好的濱江景觀面。

除了工業外,每個組團也將安排商務辦公、居住、培訓教育等相關服務功能,形成都市化的工業城區。各組團之間則通過公共開放功能帶連成一體。

規劃理念:生態、生活、生產、生長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的規劃理念是:打造綠色的“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活”質量,促進創新的“生產”組織,形成活力“生長”的空間模式。

“生態”:通過內部水系、環境組織與外部長江濕地公園、老山風景區融會貫通,形成園區的生態本底。

“生活”:以捷運站點為核心,形成半徑為500米的中心服務圈層,並形成半徑為1500米的生活工作圈層。

“生產”:依託生態、生活的良好支撐,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模組。

“生長”:生態、生活和公共服務等功能,以DNA雙螺旋結構的動力核心方式,形成貫穿各產業功能組團的服務功能帶,並可延伸生長,帶來園區的生命活力。

空間組織:彈性產業模組,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南京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將為企業的運營和生產提供多樣化的空間選擇。每個產業功能組團由多個不同規模的產業模組構成,便於不同空間需求和不同產業類型的企業進行選擇。產業模組在整體園區空間內部也可自由組合,企業類型的安排並不局限於某一組團,可視需求靈活選擇。在運營上,企業根據能力,選擇獨立開發運營其中的某個或者多個模組,亦可獨立開發運營整個組團,或者也可以選擇租用樓宇。

未來南京台灣科技工業園將重點鼓勵以下類型的企業來開發產業模組:光學製品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高端電子組件製造、IT數碼動漫創意、現代物流商務

環境營造:人性化生態園區,激發創新思維

園區的環境營造將以人為本,為在此生活和工作的企業人士提供人性化的氛圍和環境,培育可以激發創新思維的環境土壤。

引入自然山水景觀:將南部的長江、濱江濕地以及北部的老山風景區,通過七里河、城南河等自然水系,與園區內部的水體融合一體,延伸園區景觀的內涵。

園林式產業區環境:在產業區的環境中,以園林式的風格營造休閒雅致的工作氛圍,舒緩現代工作節奏帶來的緊張情緒,提高企業人士的工作效率。

公共開放交流空間:構築尺度合適、環境宜人的公共活動空間,促成創新型人才的交流,激發思維,交流信息。

發展構想

以研發基地為先導,促進關聯產業集聚

通過富士康研發基地的前期建設,增強園區的研發能力,並可為其它後繼入園的製造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相關的製造企業在入園後,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產品技術開發的前期成本。相信這些前期建設,可為關聯企業的集聚提供有效的成長支持。

提供完善和高質量的配套服務功能

在整體上,園區將為企業提供生產和生活配套的各類服務功能,並在每個生產組團形成獨立或者綜合的模組。

生產配套服務模組的功能有:金融服務、人才育成、現代物流、諮詢設計等;生活配套服務模組的功能有:高尚居住、商務公寓、商業購物、醫療衛生、休閒娛樂等。

營造台灣創業人士熟悉的生活氛圍和環境

根據交通條件和前期入園企業的空間分布情況,園區將選擇其中一個或若干功能模組,作為進園創業的台灣人士生活和休閒的集中地。在這個功能模組的建築空間布局、建築風格、配套服務功能的類型和組織等方面,均參照台灣類似成功科技園的做法,以適應園區內創業、發展的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亦便於找到熟悉、親切的氛圍和環境。

建立高標準的現代市政基礎設施

在滿足大陸產業園區建設標準的基礎上,園區將按照未來現代企業運營和開發的需要,建立高標準的市政基礎設施,提供有效、可靠、環保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

採用綠色循環的資源、能源利用方式

園區內部的建造和運作的過程,將引入綠色循環的理念。具體的主要措施包括:採用節能的建築材料;太陽能、電能等清潔能源的普及套用;在園區內的交通限制普通能源交通工具,推廣採用清潔能源的公共運輸工具;採用高效的新技術,套用於廢物的綜合回收和循環利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