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問漁

卓問漁

卓問漁(1916-1997),中共黨員,男,漢族,大學文化,貴州省黔西縣打鼓新場今金沙縣城關鎮人。

簡介

問漁少年時在黔西就學時就隨名師周臨川,熊佐禹學習中國畫,頗有造詣,在貴陽讀書期間,經引薦投師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著名國畫家呂鳳子,專攻花鳥,兼習山水、人物畫。1937年,問漁畢業於四川藝專。抗日戰爭爆發,問漁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鬥爭,以畫筆為武器,創作了大型畫《工農商學兵,一直來救亡》等大量宣傳畫,積極宣傳抗日。1946年在重慶國立藝專工作,瘟在重慶,自流井、富順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其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解放後,問漁回到貴州,參加貴州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1951年任貴州省中蘇友好協會主任。以後,問德潛心國畫藝術,創作了大量謳歌社會主義、愛祖國、愛人民的作品,多次參加省、全國作品展並獲獎,1959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為與貴州著名畫家王漁父、宋吟可、方小石等齊名的名畫家。尤以畫牡丹擅長,被譽為“卓牡丹”。

經歷

十年文革中,問德備受磨難,被下放畢節安排在電影院售票,後調地區農業局等的機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問余得以平反,恢復黨籍,以花甲之年重新拿起畫筆。以描述人生的滄桑與沉浮,重啟表現國粹的“牡丹”,象徵祖國走向繁榮昌盛,至晚年,筆耕不斷,意氣尤銳。

90年代初,離休後的問德回家鄉定居自建綠竹風勁、花草繁茂的“竹居”,時住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書法家王萼華先生題名出聯。園內幽靜芳香,文氣過人。

問漁還是著名詩人,平身詩作多與畫同存,以畫名詩,如一幅牡丹畫上題詩:“雅奢韻致寫天香,閱盡風塵鬢滿霜,有道求榮神可助,螢光一閃屬空亡。”問漁對家鄉情懷獨鍾,作詩“過戴家堡”:年年總以惜花忙,採菊歸來袖滿香。古寺鐘聲催枊塞,東山月上影蒼涼。牧童叱犢出幽徑,墟里炊煙接大荒。小澗清流添美韻,一懷詩趣過蒲塘。”詠梅:幾經風雨斗嚴寒,猶刺枝頭幾點丹,時令頻催體魄老,結成梅子也心酸。”

1997年12月25日,金沙縣歷史以來最具成就的畫家問漁與世長辭,臨終留下:“我一生坎坷,但愛黨、愛國家,愛中國畫,從未害過人,死可瞑目”的遺言,這亦是黨和人民對問漁的人生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