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半山一帶,清屬仁和縣,民國元年(1912年)屬杭縣,1927年新置杭州市,地域分屬湖墅區、皋塘區和杭縣。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現轄區的原草庵鄉屬艮山區;石橋、瓜山、皋亭、潮王鄉屬拱墅區;康橋、義橋、獨城、半山鄉屬杭縣。
1952年11月由石橋、草庵、橫塘、瓜山、皋亭、潮王鄉建立上塘區。1954年2月由草庵鄉的沈家村,艮山區弄口鄉的全陽、馮家、將軍、錫箔村新建全馮鄉,屬上塘區。1956年4月,上塘區撤銷,所轄7鄉除橫塘鄉部分村併入筧橋鄉外,其餘合併為石橋、東新、瓜山3鄉,屬杭州市郊區辦事處。杭縣所轄4鄉合併為康橋鄉。1958年4月杭縣撤銷,康橋鄉劃歸杭州市塘棲區。東新、石橋、瓜山鄉劃歸新置的筧橋區。同年10月,石橋、東新2鄉改建為石橋、勝利(1959年9月改稱東新)、潮王3個管理區,屬筧橋人民公社;康橋鄉改建為康橋、半山2個管理區屬四維人民公社。1959年2月,全境屬新置的半山聯社。1959年5月,半山管理區併入康橋管理區;瓜山鄉劃歸浙麻人民公社,改稱瓜山農業大隊。6月浙麻公社撤銷,瓜山農業大隊改稱瓜山管理區劃歸四維人民公社。1960年1月,半山聯社與拱墅聯社合併為錢塘聯社。東新、石橋管理區隨筧橋公社劃歸江乾區,瓜山和潮王管理區,分別從四維和筧橋公社劃歸拱墅農村人民公社。1961年4月,錢塘聯社撤銷改置餘杭縣。石橋、東新管理區合建為石橋人民公社(1967年1月改稱紅衛公社)隸屬江乾區;瓜山、潮王管理區合建為上塘人民公社,隸屬拱墅區;康橋管理區改建為康橋人民公社,隸屬餘杭縣,同年10月劃歸拱墅區。1969年紅衛、上塘、康橋3公社劃歸新置的杭州市郊區,1977年郊區撤銷,上述3公社劃歸西湖區。
1978年8月,以西湖區康橋公社的半山、金星、沈家橋大隊,餘杭縣崇賢公社工農大隊,拱墅區拱宸橋街道所屬半山橋、劉文村等8個居民區,籌建半山區。1979年6月,建立杭州市半山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5月,改稱杭州市革命委員會半山區辦事處,正式對外開展工作。1981年6月,成立半山區人民政府。1983年10月,紅衛、康橋、上塘公社和石橋街道由西湖區劃入半山區。1984年4月,由半山區直轄的半山、金星、沈家橋、工農4個大隊及半山橋等12個居民區先置半山街道,隨即改置半山鎮。是年5月至7月,紅衛、康橋、上塘公社改為石橋、康橋、上塘鄉,所轄各生產大隊均改為行政村。1985年2月,石橋街道更名東新街道,同年7月,康橋鄉改為康橋鎮。1985年末,半山區轄東新街道、半山鎮、康橋鎮、石橋鄉、上塘鄉,計有25個居民區,36個行政村。
1990年1月17日民政部批覆,撤銷杭州市拱墅區、半山區,設立新的拱墅區。以原拱墅區、半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拱墅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杭州市湖墅北路珠兒潭。
行政區劃-1985年末
地理位置
半山區位於杭州市東北部,東與江乾區接壤,西與西湖區、拱墅區毗鄰,南與下城區相連,北接餘杭縣。南北長13.67公里,東西寬8.4公里,總面積64.8平方公里。
轄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略成板塊狀傾斜。平原面積544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84%。丘陵面積104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16%。
主要山嶺有老虎山,海拔139.6米;半山,海拔284.2米;黃鶴山,海拔311米;皋亭山為全區最高峰,海拔361.1米。
河流
境內有河道68條,總長144.98公里,主要河道有:
京杭運河 北由余杭縣進入半山區康橋鎮義橋,沿半山區西緣往南經西楊村、謝村至上塘鄉的瓦窯頭流入拱墅區,境內長約5.6公里,平均寬度120~170米,最寬處200米。
新河 東起杭州鋼鐵廠,西至京杭運河。1957年開鑿,原名杭鋼進水河,1981年更名為新河。河長4.5公里,寬20~40米。
康橋新河 東起半山鎮陳家浜沿山港,西至京杭運河,因流經康橋鎮得名。1957年開鑿,河長4.5公里,寬15~30米。
沿山港 西起康橋鎮謝村,經橫村汊港東抵半山鎮金家堰,北經沈家浜流入餘杭縣,為京杭運河支流。河繞半山、黃鶴山麓而行,故名沿山港。全長55公里,寬10米,可通船。
上塘河 又名上塘運河,開鑿於隋大業元年至六年(605~610年),初為江南運河南端,經柳浦通浙江。元末張士誠新開武林港至江漲橋段為新運河,江南運河改道,上塘河為江南運河支流。境內長10.68公里,寬30~70米。互相貫通的支流有杭筧港、顏家漾、楊家村河等。
勝利河 東起上塘鄉八丈井村東上塘河,西至京杭運河。1972年開鑿,長2.3公里,寬20米。
東新河 南起石橋鄉打鐵關村上塘河,經西文村由褚家橋再入上塘河,長5.5公里,寬15.8米。
街道鄉鎮
東新街道 位於半山區南部,處石橋鄉域。轄9個居民區,5103戶,20,460人,有街巷42條。境內有杭州制氧機廠、杭州重型機械廠、機械電子工業部第二設計研究院等部、省、市屬企事業單位90餘家,有4所中、國小,3家電影院及幼稚園、職工醫院、文化站等設施。街道辦事處駐東新路116號。今下城區東新街道。
半山鎮 位於半山區北部,面積20.58平方公里。轄12個居民區,4個行政村,5834戶,25,835人,其中農業人口5294人。有街巷18條,320國道貫穿南北。境內有杭州鋼鐵廠、杭州玻璃總廠、杭州牛奶公司等省、市屬企業57家,有醫院、衛生所3所,中、國小9所,幼稚園6所及電影院,文化館等設施。1985年,有耕地249公頃,鎮、村工業企業28家。鎮政府駐太平寺。今拱墅區半山街道。
康橋鎮 位於半山區西北部,面積11.85平方公里。轄1個居民區,10個行政村,有3250戶,13,668人。其中農業人口11,763人。全鎮地勢較低,河流縱橫,有7處內河航運碼頭。杭長鐵路成半弧形穿境而過。境內有半山發電廠、杭州加氣混凝土廠等省、市屬企業7家,及浙江水電技工學校、浙江航運技工學校,有中、國小11所,衛生院1所。1985年,有耕地555公頃,鎮、村工業企業62家。鎮政府駐康家橋。今拱墅區康橋街道。
石橋鄉 位於半山區的南部,面積20.2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有4819戶,15,662人,均為農業人口。有紹興路、東新路、石橋路等幹道,滬杭鐵路穿越境區。境內有杭州紡織機械廠、杭州汽輪機廠等部、省、市屬企(事)業90餘家,中、國小13所,衛生院1所。1985年,有耕地796.67公頃。鄉、村工業企業78家。鄉政府駐東新路長木橋。今下城區石橋街道。
上塘鄉 位於半山區的西南部,古運河的東畔,上塘河縱貫全境,面積12.11平方公里。轄3個居民區,11個行政村,3910戶,15,921人,其中農業人口9043人。境內有紹興路、沈半路、舟山路等幹道,有杭州碳素廠、杭州電梯廠等省、市屬企業10餘家,有浙江廣播電視專科學校、浙江地質學校等部、省屬大、中專學校8所,中、國小5所,衛生院1所。1985年,有耕地476.4公頃,鄉、村工業企業57家。鄉政府駐小橋頭。今拱墅區上塘街道。
風景名勝
古橋樑
半山橋 原名依錦橋,橫跨上塘河,台階石拱橋,長34.8米,寬6.6米,高7.6米,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因該橋北依半山,故名半山橋。
石橋 原名古通濟橋,為台階石拱橋,長13.1米,寬2.3米,高3.7米,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因該橋基為半山山腳岩石,故稱石橋。
東新橋 又名古松老橋,上塘河單孔石拱橋,長25米,寬3.6米,高6.8米。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曾重修,因位於東新關,故名東新橋。
歡喜永寧橋 又名李王橋,上塘河單孔石拱橋。長47米,寬6.5米,高7.5米,橋棟安有石獅8隻。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系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景點
半山 盛時有舊桃源、雲錦台、打網山、亞父山、金鵝頂、結集岩、梳妝檯、游龍洞、浴龍池、噴玉泉、馮氏井、羅紋石十二勝景。杭人有四時賞花習俗,所謂“西湖探梅,半山觀桃”。舊時半山生產泥貓,養蠶人家至半山無不購泥貓而歸,謂可避鼠。1985年,建成的半山公園,依山而立,視野開闊,田野風光,工業新貌盡收眼底,遠眺可見錢江南岸青山。
黃鶴山 半山區諸山中僅次於皋亭山峰,主峰311米。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曾隱居於此。
文化遺址
1958年和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半山水田畈、范家角一帶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有房舍遺址,水溝坑,灰坑痕跡和3個墓葬及植物種子、陶器等。水田畈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建設半山過程中,出土諸多文物,有四千多年前的黑釉陶、商周戰國時期的陶器,西漢兩晉時期的青瓷等。據記載,半山周圍還有不少古墓葬。馬嶺山、仙家山等地已發現三國、唐、宋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