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粗壯草本,常叢生;莖直立,高60-100厘米,常多分枝,入秋
變紅色,被長柔毛與曲柔毛。葉互生,全緣或有齒;葉無柄
,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9厘米
,寬5-11毫米,向上漸變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遠離的齒突或波狀齒,兩面被近貼生的長柔毛。花序長穗狀,生莖枝頂部,不分枝或有少數分枝,直立,長20-50厘米;苞片狹橢圓形、披針形或線形,長0.8-3厘米,寬2-5毫米。花近拂曉開放;花管長4-9毫米,內面上半部有毛;萼片長10-15毫米,寬1-2毫米,被伸展的長柔毛,花開放時反折;花瓣白色,後變粉紅,排向一側,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2-15毫米,寬5-8毫米;花絲長8-12毫米;花葯帶紅色,長3.5-4毫米;花柱長20-23毫米,近基部有毛;雄蕊8,花絲基部有一鱗片狀的附屬體;子房下位,1室,有倒垂的胚珠1顆,柱頭4裂,為一杯狀體所圍繞。柱頭深4裂,伸出花葯之上。蒴果堅果狀,狹紡錘形,長6-9毫米,徑2-3毫米,熟時褐色,具明顯的棱。種子1-4粒,有時只部分胚珠發育,卵狀,長2-3毫米,徑1-1.5毫米,淡褐色。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物學特徵
2001年在鄭州黃河沿岸對外來植物小花山桃草(Gauraparviflora)的生物學特性、地上生物量動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
①小花山桃草各構件的變化特徵為:莖山桃草 高、葉數和花序數在6月25日都達到生長高峰,隨後莖高、花序數繼續增長,葉數迅速降低.
②小花山桃草每株花序數為10.9枝.每個花序產134.23朵小花,產126.75粒種子,結實率為94.43%,不育率為5.57%.
③小花山桃草單株地上生物量、葉生物量、莖生物量在6月25日達到最大,花序生物量在7月20日達到最大.在生長初期,小花山桃草占樣方內所有植物生物量的78%,7月20日達100%.
④小花山桃草入侵可能與植株高大、幼苗期短、生長快以及具有較強的傳播和繁殖能力有關.
生長習性
分布於北美洲溫帶,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喜涼爽及半濕潤氣候,要求陽光充足、肥沃、疏鬆及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宜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場所,耐半陰。土壤要求肥沃、濕潤、排水良好,耐乾旱。耐-35℃低溫。
花型似桃花,極具觀賞性,供花壇、花境、地被、盆栽、草坪點綴,耐-35℃低溫。
生境分布
分布於北美洲溫帶。
國內引種分布:北京、山東、南京、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福建
繁殖
可分株繁殖,也可秋季播種。秋季播種,小苗需低溫春化,宜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場所,耐半陰。土壤要求肥沃、濕潤、排水良好,耐乾旱。發芽溫度:8℃至20℃、發芽天數12天至20天、生長溫度:15℃至25℃、生長天數一般秋天播種,第二年春夏開花。
栽培
山桃草一般培植為觀賞植物。栽培種包括有花朵接近全白色的至深粉紅色。一些栽培種的花瓣於黎明時是白色,但到了黃昏則是粉紅色的。它們在陽光普照下生長得最好,且在旱季下仍能生存。
山桃草已在澳大利亞歸化,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北京、山東、南京、浙江、江西等地也有引種,並在當地逸生。
套用價值
園林用途
花型似桃花,極具觀賞性,供花壇、花境、地被、盆栽、草坪點綴,耐-35℃低溫。適合群栽,也可
作插花。其他用途
分別用小花山桃草不同器官的水浸出液處理蘿蔔、小麥和白菜種子,對種子的萌發和α-澱粉酶含量進行了觀察和測定.結果表明:小花山桃草水浸出液對蘿蔔、小麥和白菜種子萌發具有抑制作用,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同一濃度不同器官的水浸出液對蘿蔔、小麥和白菜種子萌發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同一器官不同濃度的水浸出液對蘿蔔、小麥和白菜種子萌發亦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歷史文獻
考證:《植物名實圖考》載:“白蝶花生雲南山中。長葉抱莖,開大白花,三瓣品列(萼片),內復擎出白瓣(唇瓣),形如蜂蝶,雙翅首尾,宛然具足,大瓣下又出一尾(距),長三寸許,質既皓潔,形復詭異,秋風披拂,栩栩欲活。”並有白蝶花全株圖,圖文一致,所述及所示特徵均與本種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