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駒傳

千家駒傳

《千家駒傳》是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連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千家駒,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講師,廣西大學教授。歷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顧問,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民盟中央副主席。著有《中國的內債》、《新財政學大綱》、《中國貨幣發展簡史》等。

千家駒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浙江省金華地區首位中共黨員。他師承胡適,與吳晗有“五同”之誼。周恩來曾告誡他不要鋒芒畢露,毛澤東曾與他探討中國革命的前程,蔣介石曾對他進行勸駕與封殺;他差一點被軍閥政府槍斃,“文革”中跳崖自殺又被救起;他在全國政協大會直抒胸臆而博得空前掌聲;他著作等身,鄉親為之建了藏書閣;他一生服膺馬列,皓首之年卻在異國“皈依佛門”;逝世前兩年,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其賀壽……

《千家駒傳》在如實記載千家駒一生的同時,也對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胡耀邦、陳雲、薄一波、江澤民、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往還,與老舍、翦伯贊、范長江、金仲華、鄧拓等至交的深情厚誼,以及對振興中國經濟、教育的疾呼等,作了生動的描述。

作者簡介

朱連法,浙江省武義縣人,因“文革”而國小輟讀,後從浙江農業大學社會文化專業畢業,從事民眾文化和旅遊管理工作至今。發表文學作品、學術論文50餘篇,逾200萬字。與他人合著出版《民眾文化管理學》、《民眾文化學》,為中央電大中文系群文專業基礎教材,後者獲政府最高獎——國家文化部群星獎金獎。著有《新沸點——武義旅遊業發展研究》(合著)、《大玩家·留住芳華》、《江南古村落·風水郭洞》、《江南古村落·太極俞源》、《江南古村落·八卦諸葛》、《趣談溫泉與養生》、《品味武義》、《悅讀武義》、《民國上將湯恩伯》等,另編著《評讀武義三十年》。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書香之家

單門獨子,“千家一駒”

就讀中國小

與吳晗義結金蘭

金華八縣首個跨黨分子

“合會”資助上大學

第二章 北大熔煉

步入風雨飄搖的學府

遭遇“清黨”

失禮於教育總長

被捕入獄,槍口餘生

鑽進“象牙之塔”

“五同”之誼的吳晗

示威南京城

出任北大非常學生會主席

周旋特務學生

“搗蛋分子”巧過畢業考試關

第三章 知遇胡適

“千家駒是誰的筆名?”

處女作《中國的內債》問世

與吳半農合譯《資本論》

短命的民權保障同盟

陶孟和所長大發雷霆

主編《農村周刊》

初登大學講壇

胡適證婚

第四章 熱血救國會

投入南京抗日救國洪流

馮玉祥聽課

避難青島

論戰梁漱溟

第五章 “客卿”廣西

就聘廣西大學

周恩來告誡:不要太露鋒芒

展才於經濟建設研究

主編《中國農村》月刊

輪流主編《國民公論

未能到任的中山大學教授

與陳璧君的“兩面之緣”

第六章 流亡香港

初入避風港

家遭浩劫

神秘的資助

患難中的友情

第七章 顛沛桂林

蔣介石的“勸駕”與“封殺”

交友葉挺將軍

地下黨再伸援手

昭平與何香凝為鄰

創辦《廣西日報》昭平版

平械鬥和辦中學

第八章 再避港灣

拜訪李濟深

獨創經濟通訊社

敬慕馬寅初

為民盟奔忙

奔赴解放區

第九章 艷陽歲月

西柏坡拜見毛澤東

受聘人行高級顧問

聆聽劉少奇“剝削有功”論

參加籌建新政協

相伴陳雲上海之行

榮任中央私企局高官

周總理約談起草“私企條例”

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

陳毅埋單

第十章 “過關”出國

毛主席說:“你們要過好土改關”

“三反”,周總理保他一次性過關

赴朝慰問志願軍

訪問蘇聯“老大哥”

出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第十一章 “反右”狂瀾中

整風運動的趕潮人

響噹噹的反右運動“左派”

“反黨綱領”闖大禍

漏網之魚的“右派”的言論

未曾上交的“自我檢查”

第十二章 “文革”洗禮

成為吳晗的“黑幫分子”

紅衛兵抄家

香山“鬼見愁”跳崖

扣上“叛徒”的帽子

愛妻長辭

“你有嚴重的政治問題未交代”

令人啼笑皆非的幹校生活

讀書的黃金時代

第十三章 雨後天晴

致信鄧小平:斯人不出,如蒼生何

報章又見千家駒

心繫教育

胡耀邦的親筆覆信

與薄一波談整頓文風

深圳市發給第0001號聘書

小結古稀年

第十四章 皓首尚直言

出訪美國、日本

再吐重視教育之心聲

雅園留住話

蘸著血淚寫春秋

暢唱丹心正氣歌

留居美國,皈依佛門

去國仍憂思

八甸老翁披婚紗

第十五章 歸去來兮

江澤民準他自由來去

老夫再作“黃昏頌”

寶島之行

作壘就豐碑

李瑞環賀壽

參考文獻

千家駒世系圖

千家駒年表

千家駒著作一覽表

後記

前言

20世紀初葉,日後聞名遐邇的一批聞人在浙江中部的山區小縣——武義相繼出世:湯恩伯,1900年出生於武義縣湯村,後來成為民國上將;潘漠華,1902年出生於武義縣上坦村,是名噪一時的湖畔詩人;徐英,1907年出生於武義縣水碓後村,21歲便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方悴農,1913年出生於武義縣陶宅的一個農民家庭,是著名的農業科學家,年逾95歲仍身強體健;潘絮茲,1915年出生,和潘漠華同村,工筆畫一代大師;葉一葦,1918年出生於武義縣城,著名篆刻藝術家,如今90高壽仍在著書立說。

本傳傳主千家駒,出生於1909年,也是武義“名人集降現象”中的一員。他是金華地區首位中共黨員。周恩來曾告誡他不要鋒芒畢露,毛澤東曾與之探討中國革命的前程,蔣介石曾對之進行勸駕與封殺;他差一點被軍閥政府槍斃,“文革”中跳崖又被救起,在全國政協大會直抒胸臆而博得空前掌聲;他著作等身,鄉親為之建了藏書閣;他一生服膺馬列,皓首之年卻在異國“皈依佛門”直至去世前兩年,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其賀壽……

歷經改朝換代風雨的千家駒,一位讜言赤子,在近一個世紀充滿著傳奇色彩,其人生歷程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精彩書摘

就讀中國小

千家駒的母親,是舊社會一個悲慘而偉大的母親的典型。她出生在武義城南20里的郭洞村一個貧農家庭,未讀過書。她曾告訴兒子家駒,她這條命是撿回來的。

母親何氏,諱舍耕。她出世時,由於家窮難養,生父本想把她溺死。那個時候,重男輕女,溺嬰之風甚盛,一些貧苦人家生下女孩,即行溺斃。幸有鄰居力勸,說這事有損陰德,父母才把她留養起來。她長大後,以通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嫁到了縣城幹家。

那時,一般婦女都要纏足,視“三寸金蓮”為美女的重要標誌。農家女何舍耕從小要上山下田勞作,雖也裹過腳,但未裹成“三寸金蓮”,故被人稱為“大腳婆”;加上她性情剛強,脾氣急躁,因而,婚後越來越不合丈夫心意。先天性“兔唇”的乾照古,自愧貌醜,才娶了她;後經過補唇整容,便拋棄了結髮之妻。

何舍耕有普通勞動人民刻苦勤勞的優良品質,她以自己超常的辛勞與奉獻,承擔起侍奉公婆、撫育二女一子的重任。儘管丈夫棄她而去,她依然視承傳幹家香火為己任,對兒子家駒悉心撫養,生}白他有半點閃失。她疼愛兒子,勝過她自己的生命,兒子4歲時才斷奶。

1914年,她把5周歲的兒子送進縣城皂角廟國小讀書。這已是新式學堂,不再念《三字經》,讀的是“人、手、足,狗、牛、羊”。安徽籍的王熾康老師,為他們教了《孟子》、《古文觀止》等課文。

當時學制,初小讀4年,高小讀3年,家駒在1918年進入壺山高等國小。那時,武義還沒有中學,這所高小就是武義全縣的“最高學府”了。

校長徐耀光先生,是武義縣首屈一指的鄉紳,德高望重;他的兩個兒子都在北京行醫,其中一個還留學過日本,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耀祖光宗的大事。

徐校長學問淵博,讓千家駒至老未忘。他記得開學的第一天,徐校長親自給他們上課,講《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句話,就整整講了一個多鐘頭。

家駒入壺山高小的第二年,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與科學的五四新文化席捲著中國大地,浙中小小的武義縣城也或多或少地受到震動,“不亦說乎”的影響力逐日減弱。

天資聰穎的千家駒,自小愛好讀書識字,記憶力甚強,雖未被稱為“神童”,也是學校里的佼佼者。十二三歲時,他已開始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無一不讀,手不釋卷。他對《紅樓夢》卻沒有興趣,書中纏綿悱惻的男女之情,他還難以領會與理解;但在進入大學後,最讓他人迷的古典小說,卻是《紅樓夢》,連做夢也與寶玉、黛玉在一起。

在母親看來,不好好學習課文,把業餘時間都花在破舊的古書里,自然是不可輕饒的。為了阻止兒子看小說,她不知罵了他多少回。目不識丁的她,只知道這些小說是“閒書”,小孩子看不得,要兒子整天讀《論說精華》(母親訛成《論說金華》)、《論說文范》等,這是當時升考中學必讀的參考書。

未滿12歲的千家駒高小畢業時,母親張羅著讓他去金華投考中學。

以產火腿著稱的金華,在前清為府治,民國成立後,取消“府衙”,以大行政區轄八縣。轄區內只金華設有一所省立中學、一所省立師範及美國教會辦的一所成美女子中學。有的縣雖有縣立中學,但教學質量很差,金華八縣的國小畢業生,要升學的,只得集中到金華考試。這跟過去科舉時代八縣童生都到金華考秀才,幾乎沒什麼兩樣。

從武義到金華,當時只有70華里崎嶇不平的山道。有錢人家可以坐轎子,貧窮人家只得靠兩條腿走路。武義有江通金華,有小船往來其間,漲水時一天可到,但枯水時得行三四天,不如走旱路可靠。一天走70里路,對於一個不滿12周歲的學童來說,是一件很不輕鬆的事。

1921年暑假,在同鄉的帶領下,千家駒結伴而行。他們起早摸黑兩頭烏,走得腳底起泡,兩腿酸痛,終於抵達金華。投考省立第七中學,竟一舉而中。返家報喜後,母親為之準備行裝。買不起皮箱,只得用竹籠替代,裝滿被服,僱人挑著,一起再到金華。千家駒進了中學,一住就是半年,寒假才得以回家。

在第七中學,千家駒唯讀了一年,便轉學到金華第七師範學校。原因是中學的學費太貴,包括住宿費、一伙食費、學雜費、講義費等,一年得七八十元左右,家裡支付不起;而師範學校則有公款補助,學雜費全免,一伙食費只要交半價,一年有三四十元便夠了。不過,中學讀4年畢業,師範則要讀5年。

千家駒父親棄家外出後,每月僅向家裡提供10元生活費,母親要養活一家四口和培養子女,十分艱難。勤勞的母親整天在家做鞋子和供佛用的寶錠,賣給雜貨店,以供家用,而供應一年七八十元的學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於是,母親到處托親戚朋友說情,才把家駒轉到了師範學校。

與吳晗義結金蘭

在第七中學的一年中,千家駒遇上了兩個日後名聲顯赫的人。一個是湯恩伯,一個是吳晗。

本書篇首所提的湯恩伯,年長千家駒9歲,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學。就在赴考前夕,他路過金華,七中的幾個武義同學招待了他。聚會中,同鄉們說到千家駒如何刻苦用功,但因被父親所遺棄,家中貧困,生活極為儉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