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

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

2004年,車換生家收了200斤小麥,600斤洋芋。 或許是為了平衡無所不在的悲傷,“十四家”的故事也結束在2010年的“春天裡”。 2009年,車虎生家重新開始養豬,家裡養有9頭豬。

基本信息

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
作者:陳慶港(作者)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第1版 (2011年8月20日)
平裝: 31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39942636, 7539942630
條形碼: 9787539942636
商品尺寸: 22.8 x 16 x 2.2 cm
商品重量: 422 g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對我國西部十餘個貧困家庭長達十餘年的跟蹤採訪,用大量圖片和文字形成《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2000-2010)》,向我們生動而真實地展現了這些貧困家庭和西部貧困人口不屈服於自己的貧困命運,以及為了擺脫自己的貧困命運而作出的種種長期不懈努力和在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堅韌和頑強。作者通過這些家庭的變化,讓我們看到,在這十年里中國農村貧困地區所有貧困家庭的變化,看到了中國數以千萬計的貧困人口正在擺脫貧困、以及他們走向富裕的這一史詩般的偉大歷史過程。

編輯推薦

《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2000-2010)》一部描述中國西部農民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當今中國西部農村的縮影,中國時代變遷的陣痛和農村裂變的傷痕,文字和攝影的俱佳讀本,用四季還原真實的鄉土生活。

專業書評

吃土豆的人
——讀陳慶港的非虛構作品《十四家》
張海龍
“我想清楚地說明那些人如何在燈光下吃土豆,用放進盤子中的手耕種土地……老老實實地掙得他們的食物。我要告訴人們一個與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點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會喜歡它或稱讚它。”
——文森特·梵谷
看陳慶港的《十四家》,我總想起梵谷那幅名畫
——《吃土豆的人》。
那幅畫有一種沾著塵土的、未剝皮的新鮮土豆的顏色。畫上有骯髒的亞麻桌布和燻黑的牆,一盞吊燈掛在粗陋的檁樑上,向周圍發出一圈昏黃的光。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一張狹小的餐桌邊吃土豆。他們有著骨節粗大的手,有著宜於在沉重勞動中喘息的鼻。他們面對土豆做成的簡單食物,所有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一副安於天命、逆來順受的神情。
梵谷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我想清楚地說明那些人如何在燈光下吃土豆,用放進盤子中的手耕種土地……老老實實地掙得他們的食物。我要告訴人們一個與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點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會喜歡它或稱讚它。”
就這點而言,慶港的書也一樣不會讓人一下子就喜歡或是稱讚。但是,他的出發點並不是討好誰或是博取稱讚,他只是要把那種震驚原封不動地傳遞給你,哪怕你會覺得渾身不適,哪怕你會感到疼徹心肺。
《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這本大書,寫的就是這群“吃土豆的人”。
因為食物稀缺,所以“吃”這種日常行為在貧困地區仍然神聖,所謂“民以食為天”。
在書里,慶港多次提到了“洋芋”這種食物。“洋芋”就是土豆,在整個西部都是這個叫法。我們來看看“洋芋”對那些“窮人”有多重要——
2004年,車換生家收了200斤小麥,600斤洋芋。年底鄉里給兩袋麵粉;
2004年,蔣傳本家地里收了5000斤洋芋,500斤燕麥;
車應堂拉磚翻車,得救以後,車應堂坐了一會後,一口氣把乾糧袋裡的半邊饃和四個燒熟的洋芋吃完。兩條腿又有了知覺,來了勁,就先用兩手撐地,慢慢站起來;
結婚那天,羅天全一早出發,中午到了小妹家。羅文秀做了苞谷飯,還有烤洋芋和酸湯,招待新女婿;
郭霞翠打壽材那幾天,天上沒有雲彩,山上也沒有風,太陽照著,暖和和的。木匠赤著臂膀,在家門口乾活。郭霞翠為木匠每天做三頓麵食,不和洋芋;
……
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巧合,“窮苦農民”成了梵谷和陳慶港“命中注定的主人公”。
梵谷這樣形容那些“窮人”——“他們看上去就像野獸,男人和女人,都是農民,都有張黑色、土褐色、被太陽曬焦的臉,他們倔強地在土地上勞動。他們低聲說話,抬頭時候露出人類的臉。他們是真正的人。晚上他們回到窩棚里啃黑麵包,喝水。他們的勞動使得別人可以省去播種的辛勞,為了生活,他們努力地收割,卻只是維持生計。”
仔細去看,梵谷筆下的農民與陳慶港鏡頭中的農民如此相似,他們的眼神,他們的氣質,他們的猶疑,他們的軟弱,他們的無奈,他們的驚恐,他們面對土豆時的神情與態度全都如出一轍。在這蒼茫的人世間,這些“窮人”們從來都是老老實實在土地上耕種,老老實實地掙得他們的食物,對生活別無奢望,日日勞作,卻連維持自己生存的基本需要都很難滿足。
除了無可抵擋的貧窮,壞運氣也幾乎伴隨著每一戶家庭——
2001年農曆正月,李文福到河南打工,被人拉到離鄭州不遠的中牟黑磚窯里,幹了四個多月,沒有拿到一分錢;
2003年,上初三的郭春燕患神經衰弱,不能再上學,在宕昌縣看病,前前後後花了1900多元錢;
2003年冬天,郭成松肺部感染,得上肺炎,治病花了500多元錢;
2004年正月,蔣厚忠癲癇病發作;
2004年3月,王想來再去內蒙古打工,10月回,到醫院治腿,因費用高,放棄治療;
2004年6月,翟益偉老婆李萍會在浙江黃羊礦洞裡揀礦石時被埋;
2004年6月,高波得了結核性腦膜炎,治病花了2000多元錢;
……
這是為什麼?哪裡出了問題?難道勞而無獲就是他們的命運?
果真如此,你所說的曙光究竟又是什麼意思呢?
為了完成“中國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狀況調查”這一宏大的采訪命題,陳慶港在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數次前往西部貧困地區,行程數萬公里,從山西、陝西,甘肅一直到貴州、雲南……他用大量圖片和文字記下那種粗糲的生存圖景。
但是,僅僅記錄“活著”這么一種狀態顯然非他所願,因為“活著”本身並不能夠作為最高價值而存在。他其實是想追問這時代的對錯,想探究所謂貧困命運的真相,並努力尋找一切變化的可能。他內心一直有種衝動,就是讓這種“重物”激發靈魂的豐盈,讓我們生起一點惻隱之心,去和那些“吃土豆的人”對視片刻,他們需要關注。
他和鏡頭姿態謙卑,只是沉默記錄,絕不冒昧打擾。他只用最平實的手法來呈現,像端一盤土豆一樣,雙手把影像端在你面前,告訴你,這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另一側面。在他的圖片和故事裡,有他的喘息和心跳,有他的全部誠意——沒別的,就請看看這些窮人吧!真的,就請你看看這些窮人的生活吧!
他像村裡的會計那樣給我們一筆筆算賬:2004年,二荒菁村人均年收入,人民幣370元,糧食285斤。就這么簡單的兩個數字,已足夠讓我們噤聲不語。你知道的,這筆錢和這點兒糧食,在城裡什麼都不是,還不抵一頓飯,卻是那些人們忙碌整整一年的酬勞。
讀他的書,你只需誠實,只需熱淚盈眶,只需芒刺在背,只需骨鯁在喉
你知道,世界從來都因對比而存在:死生、悲歡、貧富、輕重……
因為對比,才能發生轟擊般的相遇和關口前的質詢。
2011春晚,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吼出一首《春天裡》。
或許是為了平衡無所不在的悲傷,“十四家”的故事也結束在2010年的“春天裡”。
陳慶港有意按照“夏秋冬春”這樣的四季為縱軸,拎出“2000、2004、2007、2010”四個年份為橫軸,讓生活的指示線一路向上,總算讓故事在結尾的春天裡略微明亮起來——
2009年農曆七月,車應堂家拆舊屋建新屋,十月搬進新屋;
2009年,車換生打工掙了9000多元錢,這一年車換生幹了200多天工,是他打工以來乾工最多的一年。2010年正月,新屋開工。新屋有四間,磚牆瓦頂,坐北朝南。年底完工;
2009年,車虎生家重新開始養豬,家裡養有9頭豬。2010年農曆三月二十二,車虎生家買了一台價值6680元的農用三輪車。
這十四戶家庭任何一點好的變化,都足以讓陳慶港欣慰。他能藉此看到這十年里中國農村貧困地區更多的變化,看到中國數以千萬計貧困人口正在擺脫貧困的全部努力。有時,他也會問自己,這十年的跟蹤紀錄最大的意義在哪裡?關注貧窮能給這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國家構築怎樣的價值?
現在,他鄭重作答:正是貧窮才奉獻了富裕,今日之繁榮與他們密不可分。
忘記他們,整個世界才會真正老無所依。

媒體推薦

止庵:這本書注定是要載入史冊的,裡面珍藏著我們最不能忽視的面孔。
白燁:民間還少有這樣執著的人,可以還原整個西部真實的面貌。
李敬澤:用心靈去拍攝的人,文字一定也有攝魂勾魄的魅力。
邱華棟:用獨到的視角觸摸生活底層,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生存。

作者簡介

陳慶港,國際新聞荷賽獎獲得者、《真相》一書作者陳慶港潛心10年,深入中國西部農村,用攝影人的敏銳和洞察力,潛心記錄最真實的農民生活,還原中國西部農村的時代變遷和農民的生存狀態,帶來最強烈的心靈震撼!本書圖文並茂,裝幀精美,其詳實飽滿的資料無疑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珍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研究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

目錄

第一章 夏,2000
第二章 秋,2004
第三章 冬,2007
第四章 春,20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