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家村[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安陽街道十八家村]

十八家村[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安陽街道十八家村]
十八家村[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安陽街道十八家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十八家村位於瑞安市城區東南0.80公里處。東與橋村接壤,南與東山辦事處上埠村毗鄰,西與白岩橋村相連,北與塘根村交界。 十八家村原是個偏離交通線,較為落後的古老村莊。村民以單一種植業為主。80年代初,村民李壽奶創辦第一家塑膠編織廠,年產值近10萬元。於是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逐步形成。當時,中共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才用一副對聯概括十八家村:"戶戶承包,無需人人種田;家家辦廠,亦能畝畝高產。"一批勞力從種植業轉向第二、第三產業,做到工、農、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基本信息

沿革

村始建於南宋祥興年間(1278~1279),據《李氏家譜》載:元仁宗(1312~1320在位)時,有李姓始祖自十三都壟頭遷至白岩陽定居,因"李"字析為"十八子",稱為十八家。明嘉靖時(1522~1566)屬清泉鄉十一都;清康熙間(1662~1722),分置上路頭、沙崗陽等自然村。後因戰亂及瘟疫,人口銳減,只剩下白岩陽一村。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屬清泰鄉,1935年屬永豐鎮,1961年屬隆山人民公社,現屬城關鎮隆山辦事處。1992年,有231戶,986人。耕地322.23畝。飛雲江大橋1989年建成後,104國道公路南北穿村而過。

發展狀況

十八家村概況 十八家村概況

1984年,隆山編織廠、塑膠薄膜廠、低壓塑膠薄膜廠等企業相繼創辦,年創利潤計36.40萬元。稍後,全村從事塑膠的家庭工業迅速發展,年均收入5萬元以上的占17.45%,3~5萬元的占38.40%,3萬元的占40%。1988年工業總產值達2300多萬元,素以"農業大戶"著稱的十八家村,跨入了"工業村"的行列。村委會成立工業生產領導小組,由村長任組長,配備專職會計、出納,協助家庭工業、聯產企業辦理簽訂契約、匯款等事宜,並對各企業定期進行賬目審查、質量監督,促進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疏通、拓寬信息、業務渠道。同時,利用非耕地建立工業區,為聯戶、家庭企業解決廠址,並增設530千伏安變壓器。80年代後期,有村辦集體企業2家、聯戶企業和家庭企業100多家,產品以塑膠薄膜、塑膠機械為主。據1989年統計,塑膠高、低壓薄膜機組124台,機械車床11台。 塑膠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曾一度被譽為瑞安"塑膠薄膜專業村"。近年,又從塑膠產品轉產橡膠鞋等產品。1990年創辦的海濱膠鞋廠,年產值突破100萬元。1987年村投資創辦停車場1座,占地17畝,從業人員50多人,1992年人均收入超萬元。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2600多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8.10%。

農業優勢

戶戶承包無須人人種田

十八家村依山臨河,平疇相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素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產蔬菜,是瑞安城區東郊主要產糧村之一。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每年從集體積累、企業管理費中提取1 3資金,投入農業建設。自1981年以來,共投入農業發展資金65萬元。1983年,村經濟聯合社的農業管理機構,對農業提供了系列化服務,把農田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全村農田統一經營服務科學地銜接起來,對全村302畝農田實行農場式管理和"八個統一"的系列化規範服務。各項生產資料(包括種子在內)由村經濟聯合社同土地承包者簽定契約,提供統一服務,費用由農戶自負。插秧、收割和施肥等農活,由村經濟聯合社統一經營指導,每年施肥都請區農技人員先作土壤分析,按各片田塊對氮、磷、鉀肥的不同需求,提供合理的肥料搭配和使用方法。因而糧食生產連年穩定發展,1988年創平均畝產972.50公斤的新紀錄,為溫州市同期最高水平。

家家辦廠亦能畝畝高產

近幾年,村又投資建造環田機耕路4條,長2500米;整修7處排灌機埠,新建落井水泵6個,購置抽水機船1艘,形成田田相連,溝溝相通的一條龍排灌系統,又建造農田配電房,架設安全電灌網路。全村變壓器總容量從原來25千伏安增加到1000千伏安,成為工農業用電標準村。1990年集資10餘萬元購置大型聯合收割機、耕作機各1台,把農業生產推向機械化行列。1992年糧食畝產1007公斤,全年農業總收入35萬元。村集體擁有固定資產150萬元,流動資金40萬元,1992年人均收入2662元。

精神文明建設

村鎮建設趨向城市化

1949年前,十八家村僅有幾條1米多寬彎曲狹窄、高低不平的石頭路。村民住房低矮零亂,沿路茅坑相接,如遇大雨,污水便四處流溢,蚊蠅滋生,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有"養囡勿嫁十八家,吃吃鹹菜湯,茅坑滿村莊,晴天有泥粉,落雨有水井(水窪),生產缺成本,農民雙腳蹬"的諺語。80年代以來,村民生活不斷改善,集體經濟積累增多,村黨支部、村委會根據全村實際情況和市規劃部門設計的總體規劃,編制十八家村發展總體規劃,拆除房屋97間、豬牛欄49間、茅坑42個。鋪澆4條水泥路,長1465米,寬6米;修築3座橋樑,總造價為40多萬元;同時新建的4條主街道,下埋排污管,道路兩旁種上法國梧桐300多棵,並安裝路燈。鋪設長850多米的自來水管。村區設有16個垃圾箱,又把原住房四周的零星閒地、曬穀場等107畝土地,作為村民建造新房的宅基地。近年共建造四層以上的新樓房90多間。村容村貌大為改觀,趨向城市化。

精神文明更上一層樓

村黨支部、村委會重視文化教育工作。1982年,被評為瑞安縣掃盲先進單位,1987年被評為溫州市掃盲先進單位,1990年實現無盲村。1986年,村設立廣播室,喇叭入戶率67%。同年創建青年民兵之家,訂閱圖書、報刊,購置活動器具,豐富青年人的業餘生活。1989年,村創辦成人教育學校,先後培訓機械裝配工39人,維修工117人,噴膜操作工153人。1990年,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均為100%,普及率為98.17%,達到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四項省定標準。1991年創辦幼稚園1所。村每年投入的教育事業費占集體總收入的3%。同時,村黨支部、村委會重視計畫生育工作,自1986年來,無早婚早育、計畫外生育現象。1990年,被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計畫生育合格村。近年又建立老年人活動室,為老年人提供活動休息的場所,65歲以上老人每月發給養老補貼30元。全村實施人身保險等11種保險。1992年被瑞安市人民政府列為村級建立專職治安聯防隊的試點村。1986年被評為瑞安市創建文明村先進單位。1987年被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同年,被評為溫州市全面工作先進單位。1991年村黨支部分別被評為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先進黨支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