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橋商周建築遺址博物館

十二橋遺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十二橋路,是十二橋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為商代周(公元前1700-前771年)建築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十二橋遺址博物館建設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關心、支持下已開始規劃。

十二橋遺址是一處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主體文化年代為商末至西周,即十二橋文化時期。十二橋遺址以保存較為完好的商代大型宮殿式木結構建築和小型乾欄式木結構建築群為顯著特徵,保存有大量與之相配套的建築構件,出土了大量具有明顯的區域考古學文化特色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獸骨、卜甲和銅器等文化遺物。(其中宮殿式木結構建築基礎,是我國西南地區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乾欄式建築群是我國商代木結構建築中迄今所知地面部分結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以十二橋遺址為中心的十二橋文化,是四川地區繼三星堆文明之後,古蜀文明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十二橋遺址採用了巨大的獨木加以搭建,獨木分為地梁和立柱,上面都遺留有用工具加以砍、鑿、鋸、削的痕跡,加工精細。遺址總共出土了五根地梁,它的橫截面呈方形,因為一端被壓在現代建築物之下,僅露出地面的部分便長達8.5米,可以由此推測當時它的長度可能達到或超過10米。在每根地樑上面,都開鑿有位置均等的方形或者圓形的孔洞,有的孔洞內還殘存有立柱的殘痕,這些孔洞當中方形孔大者長約71厘米、寬32厘米,圓形孔大者直徑可達40厘米,可以由此推測上面原有的木構建築規模是何等巨大,絕非一般的民居。此外,和這處大型建築遺址配置的,還有一些小型的“乾欄式”建築的遺蹟,構造方式是在地面上先立柱,再在其上搭板建屋,類似的情況在臨海靠河的現代民居中也還可以見到。
十二橋遺址的考古地層已經發掘出來的部分從上至下可以劃分為13層,其中最下的一層(即第13層)為商代地層,表明商代這裡已經是一處規模巨大的木構造建築物,但遺憾的是由於地下水位太高,13層以下的地層已經無法繼續發掘清理,所以這齣已知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時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十二橋橫跨成都市琴台路旁的西郊河,連線蜀都大道。1949年,國民黨特務將30多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殺害於通惠門的十二橋。後建“十二橋烈士陵園”。1985年,十二橋附近還發掘出了商周大型遺址,“十二橋遺址”成為成都文化的一張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