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梧桐

十三棵梧桐

十三棵梧桐根據何大草創作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而成,該小說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和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

十三棵梧桐十三棵梧桐
片名:十三棵泡桐
導演:呂樂 Lu Yue
編劇:劉穎 Liu Ying
 呂樂 Lu Yue
主演:劉欣 Liu Xin
 趙夢橋 Zhao Mengqiao
 段文博 Duan Bouwen
類型:劇情
原著:何大草 He Dacao
片長:100分鐘
聯合出品:長春電影製片廠
 北京紫金長天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推薦指數:★★★☆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何大草創作的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而成,該小說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小鎮女孩何鳳與幾個男孩子之間難以言述的情感,和發生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何鳳是中學裡一個遭人白眼的“問題學生”:她留著“板寸”頭,穿著皮衣和陸戰靴,吉祥物是兩把冷冰凍的刀子。刀子和刀子,把青春染成了深色。她所在的高二·一班表面的平靜,隨著轉學學生包京生和金貴的到來而被破壞。富家子弟阿利成了被爭奪的羔羊,就像群雄逐鹿,充滿了緊張和對抗。何鳳和身邊的夥伴,嬌媚而神秘的朱朱,混血而天才的伊娃,還有強悍而陰沉的陶陶,魁梧而粗野的包京生,以及像印地安人一樣樸拙的金貴,都在那個汗膩膩的夏天,歡樂著、疼痛著。

導演介紹

呂樂。中國電影攝影師,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呂樂擔任畢業作品《紅象》的攝影之一,呂樂通過攝影機,充分展示了西南熱帶叢林的瑰麗風景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民風,特別是利用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已達到很高水平,影片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影響,呂樂開始在影壇暫露頭腳。

1984年,呂樂再度和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札撒》的攝影,這部影片台詞很少,電影語言在影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曾有專家高度評價該片的攝影,這標誌著呂樂開始邁進一流攝影師的行列。拍完《獵場札撒》後,呂樂有幸被荷蘭藉世界著名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選中,擔任《風(紀錄片)》的其中一組攝影工作,雖然伊文思最後沒有選用呂樂的作品,但經過這次合作呂樂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電影思維方式。1985年以後,呂樂先後擔任《淨土》、《天菩薩》等影片的攝影,並擔任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的導演和攝影,該片曾獲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1992年,呂樂擔任影片《畫魂》的攝影,該片在造型用光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突破,但忽視了影片場景轉換後所應該注意的風格的連貫性。1993年,呂樂擔任影片《活著》的攝影,該片的攝影風格追求一種生活化的隨意性,攝影機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光線的運用都是往自然光上靠。這種近似於西方好萊塢的攝影方式在該片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1995年,呂樂再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呂樂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並闖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這說明呂樂已經逐漸向國際級攝影師靠近。

1996年呂樂三度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有話好好說》的攝影,在該片中呂樂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鏡頭跟著故事走的攝影風格,鏡頭的變換使用可以說已達到極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爭議。《美人草》是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地上電影”。
與金獎擦肩而過

《十三棵泡桐》根據何大草的小說《刀子與刀子》改編,是呂樂的第三部導演作品。這部影片在只有初剪版時就受到了包括東京、柏林在內的多個國際重要電影節中國選片人的關注,東京電影節更是在影片送交電影局審查前就許諾該片可以獲得角逐本屆“金麒麟”最佳影片的機會。然而,最終影片與“金麒麟”擦肩而過。評審團將代表“銀獎”資格的評審會特別獎頒給了《十三棵泡桐》。據日本媒體報導,在六人評審團針對最佳影片的投票中,《十三棵泡桐》只比《OSS117之開羅諜影》少一票。

呂樂淡獎項重評論

為了參加本次東京影展,呂樂專門向電影《集結號》請了幾天的假,在頒獎典禮上,他和女主角劉欣一同從擔任評審的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手中接過了獲獎證書和獎盃,另外,組委會還將給予這部影片2萬美金的獎金。對於獲獎,呂樂看得並不重,他在臨行前還向記者表示,每個電影節的獎項裡面都會涉及到太多政治、文化甚至人情世故的因素,相比之下,他更在乎觀看過這部影片的普通觀眾和業內人士的評價。他在頒獎現場表示,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誠實地講述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日本影片爆出冷門

日本七家權威媒體在影展期間組成民間評審團為每一部參賽影片打分,結果得分最低的法國間諜喜劇片《OSS117之開羅諜影》獲得了“金麒麟”獎。評審會主席讓·皮埃爾·熱內表示,“我不喜歡法國電影,但是《OSS117之開羅諜影》是個例外。”然而這還不是本屆東京影展的最大冷門,從第十屆開始,每一屆都會有日本影片獲獎,但是今年日本影片最終卻一無所獲———雖然工藤夕貴和柳町光男占據了六人評審團三分之一的席位。

《父子》增補有驚喜

從2003年霍建起導演的影片《暖》獲得“金麒麟”最佳影片開始,東京便成了中國電影的福地,此後連續四年中國影片都有所收穫。2004年的《可可西里》獲得評審團大獎,2005年的《我們倆》和《雪花那個飄》分獲最佳女演員獎和最佳藝術貢獻獎。今年除了《十三棵泡桐》,在“亞洲之風”單元獲得最佳亞洲影片的香港影片《父子》按照章程也獲得了增補到競賽單元參加評獎的機會,最終《父子》奪得最佳藝術貢獻獎。

■獲獎名單

●金麒麟:《OSS117之開羅諜影》(法國)

●最佳導演:喬納森。戴頓&維萊莉。法瑞斯(《陽光小姐》)

●最佳男主角:羅伊。迪普伊(《冰球英豪》

●最佳女主角:阿蘭。阿爾金(《陽光小姐》)

●評審會特別獎:《十三棵泡桐》(中國)

●最佳藝術貢獻獎:《父子》(中國香港)

黑澤明獎:川昆(日本)

呂樂:用影片去表現成長的秘密

稱《十三棵泡桐》是“青春無志片”,認為成年人對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孩子存在誤讀

《新京報》:您覺得《十三棵泡桐》和之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十七歲的腳踏車》這些青春片有何不同?

呂樂:我覺得《十三棵泡桐》並不是一部青春勵志片,而是“青春無志片”,我想講述一個真實的關於成長的故事,也許它並不適合父母帶孩子,爺爺帶孫子去看。

《新京報》:這是不是意味著影片的主題存在著某些消極的因素?

呂樂:不能這么說。我覺得現在的成年人,對於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孩子存在很大的誤讀,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還要豐富,這就是成長的秘密所在,這部影片要做的就是去表現這些秘密。

《新京報》:和《美人草》相比,《十三棵泡桐》有什麼一脈相傳的東西?

呂樂:我個人一直比較關注殘酷現實的題材,從這個角度上說,兩部影片都在這個範圍內。《十三棵泡桐》關注的是殘酷青春。我所理解的少年時代就像原著小說的書名,它有兩把刀刃,一把是青春,敏感、衝動、新鮮,另一把是社會,兩者相互碰撞推動年輕人做出一些魯莽的事情。

《新京報》:為什麼將小說原著的《刀子與刀子》改成《十三棵泡桐》?

呂樂:作為一部電影的片名,《刀子與刀子》顯然太激烈了些,而“第十三棵泡桐樹下”正是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約會的地方,他們的中學就叫“泡桐樹中學”,我覺得這個名字跟故事貼得更近,也讓影片的青春氣息更濃一些。

《新京報》:為什麼會對影片是否得獎興趣不大呢?

呂樂:因為現在的獎項運作的成分太多了,即使是海外的這些大的電影節。所以我對得不得獎看得很淡。但是獎項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便於影片的市場推廣。對於《十三棵泡桐》這樣一部投資不高的現實題材影片而言,有了這個獎,對於影片日後的公映會有一些幫助

第1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專題
《十三棵泡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