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學原理

《區域地理學原理》是2016年7月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殿廷、叢東來、杜霞。

書籍信息

作者:吳殿廷叢東來 杜霞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圖書書號:978-7-5641-6559-8.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開本:16

版次:1/1

印張:22.5

字數:512千

上架時間:2017-01-11

圖書點擊數:208

價格:¥59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從區域系統的組成要素、功能類型、結構變化、矛盾衝突、空間關聯、戰略規劃、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探索區域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區域地理研究內容, 提煉總結出區域地理的五大基本原理,即人地關係原理、地域分異原理、效用極大化原理、尺度—規模原理以及複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這些原理既是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地理學、經濟學和系統科學基本規律在區域層面交叉融合的表現。本書還對區域的共性與個性、區域界線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區域發展目標的人本性與發展過程的可持續性,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矛盾衝突等前沿問題作出思考。本書適合於地理學、套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的師生使用,也可供發展改革、國土管理和區域規劃領域的從業人員參考。

編輯推薦

——國內外至今尚沒有公認的區域地理學內容體系和課程結構,很多院校也不專門開設區域地理課程。本書著力探索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地理實踐為依歸,提出了區域地理學的框架結構。

——本書提煉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的五大基本原理,即人地關係原理、地域分異原理、尺度-規模原理、效用極大化原理、複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等。這是一項十分有益的探索,必將推進相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本書從哲學的層面討論了區域地理研究的若干前沿問題,包括區域的共性與個性、區域界線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區域發展目標的人本性與發展過程的可持續性以及區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矛盾衝突等。

作者簡介

吳殿廷,男,1958年生,遼寧大連人,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馬克思主義重大理論建設工程(區域經濟學)首席科學家。專業方向:區域規劃與旅遊規劃。曾主持完成內蒙古自治區“九五”規劃、大連市跨世紀發展戰略、遼寧省國土規劃/總體規劃、西藏山南地區旅遊規劃等40多項科研項目,出版《旅遊開發與規劃》《水體景觀旅遊開發規劃實務》等教材和著作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論反向規劃》《西部地區旅遊開發模式》等250餘篇,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科研獎5項。現任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林業局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國家水利風景區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叢東來,男,1978年生,吉林長春人。哈爾濱學院理學院教師。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發展、旅遊規劃。先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黑龍江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和地方的研究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10篇、著作2部。

杜霞,女,1976年出,山東高唐人。棗莊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經濟與城市規劃,從事《經濟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城市問題》《世界地理研究》《經濟經緯》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北大核心和南大CSSCI收錄8篇,多次主持或參與各類教改課題和科研課題,並參與編寫《棗莊地理》《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等著作

圖書目錄

總序

序言

第一章 區域與區域地理學

第一節 區域——地理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區域既是地理研究的出發點也是其落腳點/二、區域地理學中的區域

第二節 區域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地理學及其特點/二、地理科學體系中的區域地理學

第三節區域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一、區域地理學的產生/二、近現代歷史中區域地理學的發展/三、區域地理學在重要國家的發展軌跡

第四節區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分科體系△一、研究內容/二、分科體系

第五節區域地理學的前景與努力方向△一、區域地理思維模式及其變化/二、當前區域研究的熱點和趨勢/三、加強區域地理學研究的一般對策/四、從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的改革與發展看區域地理學的具體對策

第二章地理要素、地理環境與區域系統

第一節地理要素△一、地理要素的綜合作用/二、地理要素的主次關係/三、地理要素的轉化與遞變

第二節地理環境△一、地理環境的分類/二、地理環境的特性

第三節地理位置與區位△一、地理位置/二、區位/三、地理位置與區位的區別和聯繫

第四節區域系統△一、系統和系統科學/二、區域系統的組成/三、區域系統的範圍與尺度/四、區域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第三章區域系統的特徵和類型

第一節區域系統的特徵△一、綜合性與整體性/二、空間性與地域性/三、層次性和嵌套性/四、動態性與開放性/五、自組織性與自適應性

第二節區域系統的類型△一、自然區域系統與人文區域系統/二、均質區域與結節區域

第三節區域類型的識別和劃分△一、均質性、均質地域和均質地域系統/二、均質度的定量描述/三、區域類型的簡單劃分

第四章區域系統的功能及其最佳化

第一節區域系統功能概述△一、系統功能的含義/二、系統功能與性能的關係/三、功能與元素、結構和環境的關係/四、區域系統的功能特性

第二節區域系統的生產功能△一、區域生產功能的客觀描述/二、生產功能的形成機制/三、生產功能的發展/四、生產功能的有限性——經濟承載力

第三節區域系統的生活功能△一、人口承載力/二、宜居城市建設/三、“美麗鄉村”建設

第四節區域系統的生態功能△一、生態承載力/二、生態足跡/三、生態服務

第五節區域系統的功能最佳化△一、區域系統的主體功能與輔助功能/二、區域系統功能定位

第五章區域系統的結構及其變化

第一節區域系統結構概述△一、區域系統結構的概念/二、區域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結構/三、區域社會—經濟結構/四、區域系統結構分析

第二節區域產業結構分析△一、產業結構的劃分/二、產業結構的演化規律/三、區域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對策與策略/四、中國產業結構演變的實證分析

第三節區域空間結構分析△一、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二、中國空間結構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區域發展中的矛盾衝突與最佳化控制

第一節區域發展中的PRED△一、人地系統動力學分析/二、人口與區域發展/三、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四、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二節區域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協同發展△一、區域發展/二、區域可持續發展/三、區域協調發展/四、區域協同發展

第三節區域系統的最佳化控制△一、區域系統控制模型/二、系統的控制方式/三、系統控制的實現

第七章區域差異、合作與區劃

第一節區域經濟差異及其變化△一、區域差異概述/二、區域差異的客觀基礎/三、區域差異測度方法/四、區域差異演化過程

第二節區域分工、合作與一體化△一、區域分工/二、區域合作/三、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三節區域劃分的思路與方法△一、區域劃分的基本思路/二、對均質區域劃分的進一步討論/三、對結節區域劃分的進一步討論

第四節中國區域的劃分△一、綜合自然區劃/二、中國農業綜合區劃/三、社會經濟區劃/四、主體功能區劃

第八章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

第一節區域開發論△一、區域開發的目的和任務/二、區域開發的主要類型和途徑/三、國內外區域開發的經典案例

第二節區域發展戰略論△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概述/二、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戰略/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四、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制度設計

第三節區域發展規劃論△一、區域規劃的概念與性質/二、區域規劃的主要類型/三、區域規劃的系統設計

第四節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中的關鍵問題△一、區域發展目標的確定/二、區域發展重點的選擇

第九章區域地理研究方法

第一節地理研究方法概述△一、地理定位研究/二、數學方法/三、遙感方法/四、系統方法/五、模擬方法/六、地理綜合研究方法/七、現代區域地理研究的典型過程

第二節區域地理野外考察與調查△一、區域地理野外考察/二、區域地理田野調查法

第三節文獻研究△一、文獻研究的主要任務/二、文獻來源/三、區域地理作品的撰寫

第四節區域地理信息系統方法△一、GPS——區域地理活動定位技術/二、RS——區域地理信息獲取的新技術/三、GIS——區域地理信息的管理與套用技術/四、DSS——區域發展決策支持系統技術

第五節區域之間的對比和評價△一、功效的比較和評價/二、區域比較和評價中常用的指標和指標體系/三、常用評價方法

/四、區域比較與評價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六節區域發展規劃中常用的方法△一、區域分析與規劃方法體系/二、區域結構分析方法——投入產出方法及其套用/三、線性規劃方法/四、決策對策方法

第十章區域主義和區域地理學基本定律

第一節區域主義和新區域主義△一、20世紀早期的“生態區域主義”/二、20世紀中後期區域經濟、環境保護及區域管治的探索/三、區域主義和新區域主義的對比評價

第二節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一、人地關係原理/二、地域分異規律/三、尺度—規模原理/四、效用極大化原理/五、複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

第三節區域地理研究中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一、“區域”的客觀性與區域界線的相對性/二、區域的共性與個性/三、區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矛盾衝突/四、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五、區域發展是否必須以人為本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表格來源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