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貨幣論

這時,國際商品的套購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其結果會使外幣匯率上浮,本幣匯率下浮。 相反,當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時,本國物價則會下跌,而會通過國際商品套購機制,使本幣匯率上浮,外幣匯率下浮[1]。 由此,匯率的貨幣論又分出了兩個模式,一種模式稱為國際貨幣主義的匯率模式,該模式假定商品市場的調整足夠迅速、靈敏,因此國際商品套購機制將發生作用。

亦被稱為國際貨幣主義匯率理論。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詹森(H.G.Johnson)、蒙代爾(R.A.Mundell)等於70年代初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這個理論強調貨幣市場均衡對匯率的決定性作用:當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時,本國物價會上漲。這時,國際商品的套購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其結果會使外幣匯率上浮,本幣匯率下浮。相反,當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時,本國物價則會下跌,而會通過國際商品套購機制,使本幣匯率上浮,外幣匯率下浮[1]。匯率的貨幣分析法源於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在一大批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的全面分析、論證下,如今匯率的貨幣分析法已成為匯率理論中一個最為強勁的分支。按照貨幣分析法,一國貨幣市場失衡後,國內商品市場和證券市場會受到衝擊,在國內外資產間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設下,國際商品套購機制和套利機制發生作用,一直到貨幣市場均衡的恢復。而匯率也就一直處於由此產生的變化中,直到最後出現均衡匯率時為止。但是,在調整過程中,國際商品套購機制與套利機制的反應速度或調整速度不一定一致,哪個機制的調整速度快,哪個機制才能直正發揮作用。由此,匯率的貨幣論又分出了兩個模式,一種模式稱為國際貨幣主義的匯率模式,該模式假定商品市場的調整足夠迅速、靈敏,因此國際商品套購機制將發生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