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簡介
北高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興化灣南岸,全鎮總人口約13萬人,總面積5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7.5公里。鎮內五侯、鯉魚、牛尾“三山疊翠”,千畝圍墾、萬頃灘涂,田間阡陌,山水生態環境優越。境內涵港大道、黃北公路等多條主幹道縱橫交錯,湄渝高速設出口、莆田火車站公交直達、莆田機場也規劃選址北高,基本實現路網暢通,未來交通門戶地位日益顯現。
荔城區北高鎮,位於莆田市東南沿海中部,與寶島台灣相距174公里清·乾隆年間這裡被劃為“界外”之地, 土地稀缺且貧瘠,大部分人靠“打金打銀”為生,奠定了北高黃金珠寶首飾產業的歷史發展基礎。
目前北高鎮共有黃金珠寶首飾相關企業及個體經營戶616家,其中生產加工企業及個體戶311家,批發零售企業及個體戶305家。
改革開放近40年來,北高鎮人倚仗著老祖宗傳下來的黃金加工手藝走南闖北,用一把小錘子、一個鐵墩子、一把小天平秤,敲開了一條“黃金路”。據了解,北高鎮人經營的珠寶終端零售店遍及全國,數量達2萬多家,年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業內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國內經營黃金珠寶零售的從業者中,十個珠寶商有七個是福建人,而七個福建人中,有五個是莆田北高人。
行政區劃
350304103:~201坑園村 ~202院後村 ~203呈山村 ~204北高村 ~205東鄉村 ~206後積村 ~207汀江村 ~208汀峰村 ~209江邊村 ~210高洋村 ~211高峰村 ~212欄山村 ~213福嶺村 ~214渡嶺村 ~215吳城村 ~216山前村 ~217埕頭村 ~218埕前村 ~219前亭村 ~220沖沁村 ~221東皋村 ~222竹莊村 ~223美瀾村 ~224岱峰村
下轄村莊
坑園村 | 院後村 | 呈山村 | 北高村 | 東鄉村 | 後積村 | 汀江村 | 汀峰村 | 江邊村 | 高洋村 | 高峰村 | 欄山村 | 福嶺村 | 渡嶺村 | 吳城村 | 山前村 | 埕頭村 | 埕前村 | 前亭村 | 沖沁村 | 東皋村 | 竹莊村 | 美蘭村 | 岱峰村 |
歷史沿革
1958年屬笏石公社,1965年建北高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8.8萬,轄坑園、院後、呈山、北高、岱峰、汀江、汀峰、江邊、高洋、欄山、福嶺、渡嶺、吳城、山前、埕頭、埕前、前亭、沖沁、東皋、竹莊、美瀾、東鄉、後積23個村委會。
基礎設施
全鎮文化、教育、衛生普及,公路、供電、供水、通郵、通信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鎮24個行政村全部通上自來水,通水入戶率達95%以上,正在建設中的路幅60米的黃北第二通道及22萬伏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將從根本上打破制約該鎮經濟發展的瓶頸—水電路問題;正在進行墾區建設的省重點項目的澄峰圍墾工程,工程總投資1.39億元,圍墾面積1.02萬畝,竣工後可大力發展海洋養殖業;還有坑園工業園區和埕頭工業園區的規劃開發建設,將進一步提升工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正在規劃論證的莆田飛機場、美蘭碼頭,這些項目的逐步開工建設將使北高的陸、海、空交通運輸非常發達,北高也將成為荔城區乃至莆田市新的工業經濟重鎮。
境內有9米寬的水泥公路2條 ,即交戰公路和北海公路,寬5米以上的水泥村道5條,全鎮24個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全鎮中國小29所,其中中學3所,國小分3箇中心校共26所。
文化歷史
北高鎮的名勝古蹟有“美蘭夕照”、“沖沁晚煙”、後積的抗倭名將孔兆熙稱“大三爺”或“黑大臣”廟,還有五侯山的“仙女洞”,宋代名臣蔡襄創建的玉皇廟及“五峰寺”、“古佛寺”等。
1991年,莆田縣北高鎮後積村也發現一塊殘碑,原豎立於該村頭北通後程口的古道上西側,其地原是一片巨石累疊的石崗,碑立於有3級台座之上,通高20多尺。50年代民眾開山鑿石,石崗現在成為小土丘,碑台座已毀,碑石移充鋪橋石板,截去上段,殘高137厘米(寬64厘米),刻文存“光(下半字)明大力智慧”、“一(至字底橫)真摩尼光佛”,石面風化嚴重。
旅遊景點
五侯山,位於莆田興化灣南側,綿延笏石、北高及東嶠等鎮,海拔約400多米,為莆田沿海第一高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五侯山從不同角度仰看山體,所得形狀不一,因其形狀酷似巨型筆架,得名筆架山;而從正面望去,則有五座山峰,故稱五侯山;另從壺公山東北側遠望,山體有如雙髻,故又稱雙髻山。秋高氣爽之日登上山巔,居高臨下,極目平海、湄洲、興化三灣和南北洋平原,眼前豁然開朗,海灣港口、原野田疇、林木溪流,織成一幅瀕海地區的山川風物巨畫,自成格局,自有風情,不禁令人逸思勃發,興味盎然。
五侯山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是一處休閒、健身及旅遊避暑的絕好勝地。山間有古廟、洞岩多處,以“仙女洞”風景最佳。莆仙四大祈夢勝地:春莆禧、夏天雲、秋仙女、冬九鯉,其中“秋仙女”正是五侯山上的“仙女洞”,鑲嵌在崖邊的天然巨石之上,下臨萬丈深淵,周圍蒼松掩映,怪石嶙峋,奇秀驚險。每年秋季,八方香客紛至沓來,尋幽探勝,求卜祈夢,絡繹不絕。
教育概況
全鎮中國小29所,其中中學3所,國小分3箇中心校共26所。
經濟情況
北高鎮依地緣地貌自然形成兩塊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西片以北高為中心,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主要副業有建築業、石材加工、石雕、草竹編、機磚燒制;東片以埕頭為中心,傳統特色產業——金銀珠寶首飾加工業及附帶產業為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2007年財政收入7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27元,擁有規模以上企業6家,年均產值21058萬元。
2009年 1 -1 2月,全鎮工業總產值49329萬元,完成年計畫46800萬元的105.4%,比增3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0528萬元,完成年計畫40000萬元的101.3%,比增50.99%,實現銷售產值40289萬元,產銷率達99.4%);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95萬元,完成年計畫30000萬元的100.7%,比增23.6%;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538萬元,完成年計畫34350萬元的100.01%;財政總收入1313萬元,增長率40.6%(其中:國稅收入463萬元,完成年計畫250萬元的185.2%,地稅收入850萬元,完成年計畫800萬元的106.2%)。總之,2009年該鎮的經濟運行態勢比較好,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完成並有部分超額區委、區政府下達的任務。
2009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9329萬元,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0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0528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538萬元,財政總收入13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30元。
2016年北高鎮實現產值26.20億元,比增13.5%。
發展現狀
自2002年建區以來,北高鎮在荔城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傳統產業為依託,以項目為載體,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和腹地優勢,推動了農業、經濟、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的全面快速發展。目前以欄山和埕頭兩村分界為界線,全鎮初步形成了三個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域,橋西片以北高為中心,發展城郊型農業、建築業、石材石雕加工、草竹編、服裝、鞋業等多業並舉的經濟格局;橋東片以埕頭工業小區為中心,發展傳統優勢產業——金銀首飾加工業;臨海片以澄峰圍墾墾區和沖沁圍墾墾區為主體,發展水產養殖業,建設海上經濟走廊。
地區領導
吳金煌 :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黃國安: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郭文焰: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交通、公路工作;聯繫人大辦、交管站、公路站。
林振偉:黨委計生副書記;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機關後勤工作;聯繫黨政辦、計畫生育管理辦公室(計生辦、計生服務所、計生協會、計生綜合行政執法隊)。
鄭金鳳:黨委專職副書記;分管宣傳、統戰、僑務、精神文明、衛生整治、新村建設、村建、城建、旅遊工作;聯繫宣教辦、衛生院、村建站、城建中隊。
林樹波:黨委政工副書記;分管政工、黨建、組織、工青婦群團組織、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檔案方誌工作;聯繫組織辦、黨建辦、工會、共青團、婦聯。
朱金秀:黨委綜治副書記;分管政法、綜治、司法、安全、武裝、民政、殘聯、殯葬改革工作;聯繫綜治辦、司法所、安監辦、派出所、邊防站、武裝部、鎮治安巡邏隊、社會事務辦。
黃慶騰: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生產、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動物防疫、海洋漁業;聯繫農業服務中心(包括農技站、農機站、水利站、經管站、牧醫站、林業站)、農體協、渠道站、海洋漁業站。
鄧進貴: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安定穩定、信訪、效能建設;聯繫紀檢監察、效能辦、信訪辦、信訪投訴中心。
林臏雄:黨委組織委員;分管:黨建、組織、人事、社青工作;聯繫組織辦、黨建辦、老乾站、關工委、機關支部、工資辦。
林秋妹:黨委宣傳統戰委員;分管宣傳、統戰、文化、教育、體育、宗教工作;聯繫廣電站、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站)、宣教辦、商會、中國小、祠堂宮廟審批工作、文明辦。
梁光飛: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雙擁;聯繫武裝部。
張志翔:副鎮長;分管土地、財貿、統計、項目、企業、礦山、招商引資;聯繫土地所、財政所、供銷社、工商、地稅、信用社、農行、企業站、項目辦、屠宰場。
劉國耿:科技副鎮長;分管:科技科協、郵電通信;聯繫郵政分局、電信分局、移動通信站、供電所、自來水廠。
人文傳說
民間傳說
明正德君游五侯山時,從北麓下山走到一個村莊。這天,天氣炎熱,正德君一路辛勞精疲力竭,如饑似渴,看到這裡有口井,便取水暢飲解渴。他覺得這井水既清涼又甘甜可口,就興致勃勃地給這井取名“福井”。以後,村民們就把村名叫“福井”。大約在明末清初,四面八方的人肩挑貨物來福井買賣,遂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墟。
嗣後,福井小集市不知不覺地被遷往西外四里處的崑崙山下的“開文書院”(清嘉慶15年建)附近。
書院前面有一棵邦枝樹,終年茂密蔥蘢,有葉無花,據說葉子能治腸道疾病。肩挑而來的貿易集市就靠近邦枝樹周圍,商貿生意日益繁榮。久而久之,人們就在周圍搭架涼棚,後又蓋起稻草或蘆葦茅屋,遂成一條小街,人稱“街頭”,那裡的店鋪也叫“街頭店”(與莆田方言“肩頭店”諧音)。
北高書院
北高中心國小內有“朱子廟”,旁邊有座“北高樓”(解放後為鎮政府所在地),其意乃取北部的煙嵐山高於南部的崑崙山,因而得名。“街頭”集市不斷發展後,人們就漸漸不用“街頭”的名稱,而易名為“北高”,乃憑藉“北高樓”而美稱其名。從前這一帶是“萬人冢”,夜間神嚎鬼哭,一片淒涼不堪。自從“街頭店”落座於此後,熱鬧代替了寂寞,驅散了“神鬼”。廟宇書院,商貿集市,一派生機。傳說,煙嵐山為“鳳穴”,鍾靈毓秀,地靈人傑。曾有“七科八舉”之盛名,震撼四方。之後,竟被太守岳正用三支鐵釘鑽釘在山頂上,結果“鳳”被剌死,“風水”被毀破,從此,這裡再也沒有達官貴人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