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背景
北關有回民定居,始於明代。據北關《馬氏族譜》載:吾祖世居開封,闖王放水河決開封時,先祖馬登尤舉家遷至考城。
初建
據《重建清真寺碑》載:明崇禎年間,由馬登尤之子馬尚智捐施土地,在考城建寺一座。寺址在今寺南數百米。
修繕重建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城內馬、張、金、楊等數姓回民民眾奉獻乜貼,對清真寺進行重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黃河決堤,城內寺俱毀。是年,城內回民在城東重建一寺(寺址在今寺年300米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真寺遷至今址。“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房屋被占用。1980年,清真寺恢復開放。後由回族民眾集資對望月樓、門樓進行了重建。
規模建制
民權縣北關清真寺建有禮拜殿、卷棚、南北講堂、水房、三門和內宅一所。寺院占地8畝余。現寺占地3畝,有禮拜殿3間,卷棚3間,望月樓1座,北屋3間,南屋5間,水房2間,門樓及門面房7間。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寺院建築物屬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格式,庭院寬敞,殿宇整潔。天井中奇花異草芬芳,古樹參天。禮拜殿前懸掛清代大書法家李運科所書“無像寶殿”四個大字的巨幅匾額。匾額含蓄奧妙,書法蒼勁有力。
歷任阿訇
北關清真寺歷任阿訇有:袁壁、馬連昌、陳萬善、蘇振環、丁啟順、何恩軍、吳德真、石萬聚、王殿祥、李文明、白玉清、何恩榮、閻紹瑞、李志才、白清連、丁可才、王長獻、蓋丙順、金夢士、石貴明、丁廣治。
地理交通
北關清真寺,座落在民權縣北關鎮南門裡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