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帝廟戲台

北關帝廟建戲台,從“伎坊”脫胎分離而成獨立演出場所,為揭陽第一座戲台。 北關帝廟戲台稱“金鑒台”,戲台正中掛“人鑒”匾額,含意深長。 北關帝廟戲台,既具戲劇演出功能,又是古戲台建築之典範,極富戲劇文化蘊涵。

”揭陽古有“戲縣”之稱。明代中期,戲劇演出興起,至清代後期盛行,蔚然成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考古發掘漁湖新寨一座古墓,出土明代嘉靖手抄南戲《琵琶記》劇本。清代光緒十四年版《揭陽縣誌》載:“談陳三一曲,里巷市井,翕然共好。”意思是說,每當談起《荔枝記》(劇中有“陳三磨鏡”情節,後劇名改為《荔鏡記》,為潮劇傳統劇目),里巷市井皆津津樂道,讚賞稱好。戲劇演出須有場所,明代榕城禁城後和雙峰寺側,均有“伎坊”之設。“伎坊”即戲班學戲兼演出場所的戲劇機構。北關帝廟建戲台,從“伎坊”脫胎分離而成獨立演出場所,為揭陽第一座戲台。《揭陽縣誌》載:“乾隆四十二年,知縣劉業勤因前基址狹隘,捐買附近鋪屋廣而深之。”北關帝廟戲台,於清代乾隆年間,進行擴建增修,改為灰木結構,台面寬敞,前後二層,前為演出舞台,後作演員化妝和樂隊伴奏,功能完備,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型戲台”。
北關帝廟戲台稱為“金鑒台”。唐太宗贊魏徵語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喻鑑戒,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唐代張九齡認為,此出自皇帝之口的殷鑑,真是金玉良言,比金子還要寶貴。有感於此,遂發“金鑒傳千秋”之語。北關帝廟戲台稱“金鑒台”,戲台正中掛“人鑒”匾額,含意深長。戲台少不了楹聯,供人觀賞。佛山祖廟戲台聯云:“傳來往事成金鑒,譜出高歌徼紫霄。”清代光緒年間,揭邑俊彥陳德裕為“金鑒台”撰聯云:“戲台演出,形色聲容皆俱;歷代金鑒,男女老少齊觀。”此聯掛於戲台柱上,眾口傳誦,歷久不磨。
北關帝廟戲台,融合明清建築風格和潮州傳統工藝特色。舞台正中掛“人鑒”匾額,左右側木雕戲屏,題材與關帝有關。如:桃園三結義、關公夜讀《春秋》、過五關斬六將等。戲台雕樑畫棟,方窗圓牖,古樸典雅。頂脊飾嵌瓷“雙鳳朝牡丹”, 寓意吉祥。嵌瓷始創於明代萬曆年間,清代盛行,是富有潮州特色的民間工藝,別具一格的建築裝飾藝術。潮州民間藝人在灰泥做成坯後,未乾時用灰泥與桐油調和,把不同顏色的瓷片貼上上去,成為久不褪色的嵌瓷裝飾,璀璨奪目,熠熠生輝。戲台脊頭飾灰泥彩塑“猛將結陣”,即武將陣前交鋒的人物造型,形象傳神生動。正好和戲劇演出“武打戲”的戰鬥場面吻合。戲台脊頭飾“猛將結陣”人物造型,成為潮州屋頂裝飾用於戲台之範例。北關帝廟戲台,既具戲劇演出功能,又是古戲台建築之典範,極富戲劇文化蘊涵。北關帝廟戲台為粵東地區現存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古戲台建築之一,與清代建於揭西縣棉湖保生大帝廟戲台,合稱揭陽廟宇戲台“雙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