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行[唐朝詩人王建所作詩]

北邙行[唐朝詩人王建所作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邙行》猶言北邙之歌。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漢魏以來,王侯公卿貴族的葬地多在於此,後因此泛稱墓地。雲門大師有洛陽之行,見城內車水馬龍,人頭攢簇,而城外(邙山)墳冢壘壘,墓草芊芊,不由得感慨萬千,遂作這首七言古風。以規諫人們不要貪圖富貴,迷戀功名。此詩多用比喻,寫得形象生動,發人深省。

作品原文

北邙行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天涯悠悠葬日促,岡坂崎嶇不停轂。

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輓歌山下宿。

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

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於松柏樹。

澗底盤陀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

誰家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

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台。

注釋譯文

北邙: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陽之北,故名。東漢、魏、晉的王侯公卿多葬於此。漢梁鴻《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唐沉佺期《邙山》詩:“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紅樓夢》第一回:“三劫後,我在北邙山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號。”

洛陽: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西部,市區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97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於市東,其南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隴海鐵路、焦枝鐵路交匯於此。

歸葬:人死後將屍體運回故鄉埋葬。《史記·管蔡世家》:“悼公死於宋,歸葬。”唐韓愈《董府君墓志銘》:“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許歸葬。”《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他今求的他太翁骸骨歸葬,也算了過一生心事。”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作為母系大家族的成員,其中還包括出嫁死後必須歸葬於本氏族的男子。”

岡坂:較陡的山坡。《後漢書·耿弇傳》:“自行精兵上岡阪,乘高合戰,大破之。”

轂: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

銘旌:豎在靈柩前標誌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絳帛粉書。品官則借銜題寫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另紙書題者姓名粘於旌下。大斂後,以竹槓懸之依靈右。葬時取下加於柩上。《周禮·春官·司常》:“大喪,共銘旌。”唐李白《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清蔣士銓《臨川夢·哱叛》:“銘旌字,誰結個靈堂掛?”郭沫若《滿江紅·天外人歸》詞:“高樹銘旌三叩首,跪參飛彈孤哀樣。”

盤陀:指不平的石塊。宋陸游《小園》詩:“倦就盤陀坐,閒拈楖栗行。”清曹寅《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之一:“香海橫流事特奇,盤陀安穩勝須彌。”

作者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