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倉山保·北苗山”。1941年隸屬博萊縣;1945年萊蕪縣恢復原建制,遂歸萊蕪縣;1951年隸屬第九區苗山鄉;1958年隸屬苗山區苗山鄉;同年10月屬苗山人民公社;1984年屬苗山辦事處;1985年屬苗山鎮。
村莊四面高,中間低,不到莊前,不見莊。因此北苗山村有藏龍臥虎之地之說。村民自古就有抵禦外侮的光榮傳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村民積極參軍,踴躍支前。村民組織的擔架隊曾參加過淮海、渡江戰役。先後有五位烈士為國捐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村民始終不辱先人,造福後代。1963年在當時全公社各村的協助下,動工修建壩長400米,頂寬4米,高15米,庫容量近300萬立方米的北苗山水庫,於1966年3月竣工,並配套開挖東西兩條灌渠。由於“文革”開始,西灌渠未完工。東灌渠曾發揮效益多年,今遺存渡槽50米。自1971年以來,村民改河造地,大搞水利建設,努力改變生產條件。到1990年,全村擴大耕地面積近400畝,村北修建大型揚水站一座(已拆),開挖機井2眼,建高標準水池2座。1991年到1993年,投資6萬多元,投工3.8萬個,動用土石4 2萬方,架設動力線800米,埋設地下輸水管2000多米,蓋機房2間,增設了二級提水站,解決了500畝旱田用水。從1995年到2001年藉助山區開發優勢,先後開發“豬臉地”500畝,修建小型水庫四座,有效地改善了花生種植條件。村民的經濟收入有了新的增長。
從1980年起,村民依託205國道,發展個體經濟,先後發展了飯店、油坊、大修廠等十幾家個體經營業戶;同時村民通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開發種植黃煙、生薑、藥材等經濟作物。北苗山村又新上長石加工業,生意特別紅火。村民的經濟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日益豐實。2001年沿205國道規劃的居民樓拔地而起,村民的住房等生活條件向城市靠近。
自古以來,村民就重視文化教育。從過去的私塾到義務教育,村民全力相助。北苗山國小三遷校址,學校規模不斷擴大。人才輩出。明朝萬曆年間的李官(李巡按)官居監察御史。香港絲路天山貿易集團總裁、鄉土鄉親作者王永之(王剛)即是與北苗山村完成國小學業。建國後,岳岱衡任國家旅遊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中國國際旅遊總社副總經理、中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天鵝國際旅遊公司董事長等職。在外地工作副縣級以上的領導幹部7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人,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先後考取研究生2人,本科生15人。
北苗山村自明朝洪武年遷此建村,總計600餘年歷史。勤勞、淳樸、富於創造的北苗山村民在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踏踏實實地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如今村民與時俱進,攜手共創未來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