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朱村

北朱村

北朱村位於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耕地面積1974畝,人口868人。全村人均純收入達3300元。

基本信息

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北杜鎮北朱村

北朱村位於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北杜鎮鎮政府西側2公里處,是渭城區北杜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 轄有四個村民小組,全村耕地面積1974畝,人口868人。1993年,在鎮政府的大力協調下,建成了進村柏油路,2006年底,又投資30萬元將柏油路更換為水泥路,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的生活,為實現強村富民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實現全村經濟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鎮黨委、政府在村委會換屆中,大膽嘗試“經濟能人當村官”,推選出全鎮有名的致富能人朱永平任支部書記,企業家朱大群任村主任,帶領民眾奔小康。新一屆兩委會成立後,調整工作思路,召開全村幹部民眾大會,集中民眾之智,共謀發展大計,確定了“規劃先行,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發展思路,以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為突破口,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盼望的事入手,提出了利用5年時間使全村實現現代化,布局合理化,街道硬化,村莊綠化,環境清潔化,家居舒適化,服務社會化,管理民主化,農民知識化等“九化”建設。在生產上,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一方面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雜果種植,現全村雞存欄22000隻,種植蘋果、桃等經濟作物213畝,建成大棚蔬菜基地一個。另一方面依託地理優勢,集中開發沿路土地,打造商業區,激活全村經濟,不斷拓寬農民收入渠道,200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3300元。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郭城鎮北朱村

基本概況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朱姓建村,以姓命村名朱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辛安公社的朱村重名,遂改為北朱村。
本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7′,北緯37°02′。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東南與南山西頭村毗鄰,南依林寺山北麓,西北與河南村接壤,北與郭城五村土地相接。
全村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6.7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20世紀末,蘋果成為本村的經濟支柱。 2002年,全村有280戶,760人。有周、姜、方、李、王、於、孫、尹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周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41-1949年全村參軍36人,參加子弟兵團支援前線的20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犧牲11人,其中周洪喜的兩個兒子周京元、周京璋,均為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1年本村青年姜學齋,歷時兩年研製成功的吉紋齋錫鑲紫砂茶具,被外交部定為國賓禮品。先後被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禮品饋贈國際友人。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全村有耕地96.7公頃,山嵐20公頃。糧食畝產只有60公斤左右,總產9萬公斤左右。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到5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9公斤,總產31.7萬公斤。 1956年,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栽植第一批青香蕉蘋果。1983年、1987年,繼續擴大栽植面積。1993-1997年進入盛果期,果品收入達50萬元左右。2000年,全村有果園20公頃,果品總產達30萬公斤,收入30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21萬元,其中農業240萬元,林業8萬元,畜牧養殖業70萬元,其它3萬元。
第二產業改革開放後,第二產業得到發展,湧現出吉紋齋工藝品廠等有名的個體企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0人,收入201萬元,其中工業81萬元,建築業12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發動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77人,收入265萬元,其中運輸業145萬元,商飲業60萬元,服務業6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9年,本村建起國小,時有學生148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7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2002年,村民中有農藝師1人、技術員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村民食不飽腹,為生活所迫闖關東的就有26人,沿街乞討的10多人。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28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50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74輛,占總戶數的60%以上,機車120多輛,彩電240多台,冰櫃60多部,電話80部,手機30多部,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由中共黨員周善令、周德珠、姜洪蘭成立黨小組,周善令任組長。1943年5月成立黨支部,周德榮任村黨支部書記,李榮貴任副書記,於淑英任組織委員,時有黨員9人。之後,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作海、周善令、周玉亭、姜洪喜、姜平、姜孟芝、周京山、周德洪、周京堂、周順理、周京理、周京利。2002年,全村有黨員28人,分為2個黨小組。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5月,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治安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立朋、方桂德、周玉亭、周仁祿、周洪環、方春忠、周仁山、周玉彬、周德洪、周京文、周京利、姜孟芝。 1976-1996年,本村曾三次榮獲縣(市)文明村、標兵村光榮稱號。

↑張道英與另一戶村民合住的一處小院是目前該村最為完整的清代一進單體四合院。

←像這樣一進三四合院前五十七米長的甬道,只有這一處了。

這是張道清家1953年由政府頒發的房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