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
為了打造陽東教育品牌,實現教育強鎮目標,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在基本滿足教學用房的基礎上,99年投入70多萬元,建好科學樓,用以設定教師辦公室及各種功能室,2002年,投入12萬多元,添置了多媒體電教平台,為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信息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去年12月,政府又投入近百萬元建好了建築面積千多平方米的宿舍樓,現已竣工並通過驗收,使16位教師受惠,初步實現了教者有其居的夢想,為留住與吸收優秀人才創造了最大的優勢;2003年元旦,又投入6萬多元,築好了運動場的地下水道,保證了校園的流水暢通;今年七月,我校根據市、縣主管教育的領導的意見,又投入近10萬元,改造兩幢教學樓,更換了室內的窗戶,增設了安全防護網,還粉刷了外牆,使整個校園煥然一新。這一切的變化見證了黨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的重視與支持。
師資力量
學校組建了一個嚴謹、務實、團結、奮進的堅強領導班子。學校重視教師培養,組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學科配套、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擁有一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和縣、鎮級骨幹教師,師資力量雄厚。全校教職員工85人,其中專任教師78人,學歷達標率100%,而且基本實現了國小教師學歷大專化,有18名教師學曆本科化。教師以校為家,愛生如子,團結協作,安教樂教善教。
辦校特色
學校確立了“依法辦學,求真務實,育人為本,科研興校,以質立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把學校辦成現代化、高質量、有鮮明辦學特色的一流學校”的辦學目標,“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鞏固提高,穩步發展”的工作思路,並以“管理機制創新”、“師資建設”和“校風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初步形成辦學特色:在育人方面,形成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特色;在教學方面,形成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面向全體、分類施教、高質培育”的特色;在科技藝體教育方面,形成了“活動門類比較齊全,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學生全員參與、人人有特長”的特色。目前,學校有省級科研課題1個、縣級科研課題4個。
辦學成果
學校開辦以來碩果纍纍,顯示出強勁實力和持續後勁,是陽東縣的視窗示範學校。師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均取得優異成績,學校集體和師生個人獲縣級以上各種榮譽、獎勵達1586項,師生論文、作品在縣級以上獲獎或發表458篇。連年來小考成績名列全鎮前茅,排在縣的前列。學校先後被評為陽江市一級學校、陽江市綠色學校、廣東省紅旗大隊。
相關榮譽
近幾年,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依法治校、依規治教、嚴謹治學、以人為本,著眼學生的身心發展,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規範與適應社會發展的健康心理,注重知識與能力並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塑造又紅又專的新一代。由於目標明確,管理規範,我校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六年級畢業水平測試綜合成績在縣排第三位,語文科排縣的第一位;今年的畢業水平測試,綜合成績在鎮排第二位,語文科仍是排在第一位;去年我校參加市、縣組織的全校性體操比賽,分別獲縣一等獎,市二等獎;今年4月,林喜嬌老師的優秀課例《四季》獲省的三等獎;歐小群、關登林老師組織學生開展《水的來源》綜合實踐的科研課題獲省的三等獎;司徒容珍老師的《標準實驗教科書拼音教學點滴》和林喜嬌老師的《注重識字教學的趣味性》課改論文分別獲國家級的二等獎、三等獎;在市、縣級獲獎的教育教學論文一大批;主科的教研專題都在縣級立項。由於成績顯著,我校連年被評為縣的標兵學校、雙文明建設先進集體、教學成績顯著單位。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走近市一級學校。
人才培養
我校重視最佳化教師隊伍建設,是培養各種人才的搖籃。95年,關志健成了我鎮第一代南粵教師育人優秀教師,97、98年,梁兆鋒、吳海霞也相繼獲此殊榮。2001年,鍾翠園長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幼兒教師。近兩年來劉昌汝、范仕琴、梁彩金、林嫦、譚淑華、利嬋、譚倩等老師分別獲得市、縣的教師育人優秀教師或先進班主任。關志健、譚國振、麥惠恆、范平志、利環記等年輕有為的學校領導也是在中心校的紅爐煉就出來的。在教改的浪濤中,范仕琴、林顏妹、關登林、歐小群、利環記、陳慧嫻等老師經過努力拚搏,脫穎而出,積極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了有鮮明的個性的教學風格,撰寫的教學論文、教學案例分別獲得省級的獎勵。全校教師在良好氛圍的影響下,爭先創優,展現了新世紀教師的才華和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為創教育強校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未來展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征程,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並沒有陶醉在以往那驕人的業績里,而是以百倍的豪情,高昂的鬥志,在各級領導的指導幫助下,在劉昌汝校長為首的團結奮進的校領導班子率領下,勇立潮頭,高揚改革創新的大旗,按照“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把學校做強、做大、做優,努力打造學校優質特色的品牌,發揮名校的示範作用、視窗作用和輻射作用,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