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簡介
北宋皇陵區,在河南鞏縣嵩山、 洛河間丘陵上。計八座皇陵 ,前述望柱,各種人物、動物石刻,列於帝後陵者,有550件,加上陪葬之親王、大臣墓,總數可達千件以上。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及圓雕那有。
宋陵神道石刻,上繼唐、五代藝術風格,又有宋代獨創的藝術特點,是全國範圍內最大的宋代石刻藝術群,具有重大的藝術、歷史、科學價值。 宋陵所用石材,多取自今偃師市南部山區。現存的宋陵採石場遺址,位於大口鄉四道溝溝口附近的二條山谷內,谷內石壁上,可以看到因採石所造成的斷面以及大大小小的採石坑。另刻有採石題記六處,字跡多剝蝕難辨,僅有三處保存有宋代年號。 刻立於宋代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永泰陵採石記”碑,保存於今偃師市緱氏鎮原永慶寺舊址上,它詳細地記述了修建永泰陵時採石的時間、規模、用工數量及民夫、兵卒採石的艱辛狀況。
石刻特點
1、造型質樸,氣魄不大,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
2、表現手法細膩,塑柱的紋飾, 或是各種人物的冠服佩飾,由精心刻劃。
世俗風貌
宋陵石刻數量多,保存完好,僅現存在帝後陵前的石刻望柱、各種動物和各類人物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親王、大臣墓,總數達千件以上。這些石刻,形象多樣,線刻、浮雕及圓雕無不俱備,擺脫了傳統的神秘色彩,體現了世俗生活的風貌,
集中反映了北宋石刻藝術的風貌和大型陵墓石刻的發展脈絡。
異域風情
人物造像中的精品,當屬馴象人和番使,以面貌和服飾特徵表現人物不同的民族和身份。宋永定、宋永裕、宋永泰三陵的石象身披錦繡,背置蓮花座,長鼻委地,體態宏偉,生動傳神。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鍘,腕有鐲,戴大耳環,其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番使,面目服裝各異,他們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 玉函等方物,象徵著各少數民族政權要臣服於大宋皇朝之意。
藝術珍品
其他石刻也多有可點之處,宮人雙肩削瘦,束髮簪珥,女性的特徵惟妙惟肖;內侍體態微胖,神情拘謹,手執體現其身分的球仗和拂塵;武士身軀高大,形象勇猛,或拄劍肅立,或手執斧鉞;文臣執笏在前,武臣拄劍在後,反映了北宋抑武揚文的官制序班;石虎尊嚴而高貴,石羊柔順而淑美;華表(望柱)為方基蓮花座,六棱或八稜柱身,柱頂為合瓣蓮花。帝陵柱身為纏枝牡丹雲龍紋,後陵柱身為翔鳳紋,線條流暢,結構謹嚴,是難得的雕刻藝術珍品。
氣魄漸失
根據各類石刻的形態和裝飾的變化,可將宋陵石刻分作前夕中、後三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二陵。瑞獸圖案失去了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文氣十足,而威風日稀, 正如趙宋的江山一樣。
代表作品
昂首奔獅
宋陵石刻造型渾厚,雖力感稍差,不如唐陵的神態生動,氣勢雄偉,但表現手法細膩,華表紋飾和人物的冠服飾等均精心刻劃,別有一番韻味。永熙、永定、永裕三陵的奔獅是石刻中最成功的作品。它們披鬃卷尾,昂首舉步,神態豪邁而莊嚴,忠誠地守衛著帝後的安寧。
馴象人和客使
馴象人和客使,是人物造像中的上品。面貌和服飾特徵表現出人物的不同民族和身份。永定、永裕、永泰3陵的馴象人長髮捲曲及肩,以帶束髮,額飾寶珠,臂有釧,腕有鐲,戴大耳環,異國裝束暗示了象所從來之國度。諸陵客使,面目服裝各異,手捧寶瓶、珊瑚、蓮花盤、犀角、玉函等方物,說明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
望柱
望柱是集各種裝飾花紋於一身的雕刻品,它下部施方基蓮花座,中間為六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蓮花結頂,柱身飾減地平或陰線刻纏枝牡丹及雲龍(後陵為翔鳳)圖案,線條流暢,結構謹嚴。
人物造像
宋陵石刻可分作前、中、後3期。前期約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包括永安、永昌、永熙、永定4陵。各類人物造型較粗壯,帶有晚唐遺風。中期約當11世紀前半葉,包括永昭、永厚2陵。人物造像由粗壯逐漸變為修長,文臣靜雅,武臣也有“儒將”風度。晚期約當11世紀後半葉至12世紀初,包括永裕、永泰2陵。瑞獸圖案失去了活潑神情,腹部兩側增飾雲朵及水波紋,著意渲染其神秘色彩。人物皆作修長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