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倉皇會

北倉皇會

由北辰區文化廣播電視局、中共北辰區委黨史研究室及北辰區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編撰,霍貴興、楊國珍主編的《北倉皇會》一書,是一部集資料性、知識性、故事性、可讀性為一體的大型民間文存。

作品簡介

《北倉皇會》一書是由北辰區文化廣播電視局中共北辰區委黨史研究室北辰區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編撰,霍貴興楊國珍主編的民間文化系列叢書。
該書分為“北倉皇會概況”、“各道花會簡介”、“花會的興衰與傳承”以及“附錄”四部分,全書共15萬字,配有圖畫照片百餘幅,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以記載北倉村的皇會活動為主,同時也兼顧附近、周邊地區,記述了北辰區歷史上在假日裡進行表演的各種花會形式。
正所謂國有史,邑有志,民間有情。世代以來,勤勞淳樸的北辰人,在這片蘊藏著深厚歷史文化的熱土上,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也留下了炫麗多彩的民間文化。而許多反映地方民情的資料信息檔案里查不到,典籍也鮮有記載,大都散落在民間,因而這些地情資料更顯彌足珍貴。物換星移,許多資料隨著親為親歷者的過世和歲月流逝而消失,搶救史料、傳承文化的工作愈發顯得刻不容緩。近年,北辰區規劃分局原局長、北倉村人趙師泉歷經數年不辭辛勞,奔走於北辰及周邊地區的農戶家中,走訪、蒐集有關北倉皇會的各類實物和口碑資料,繪製了63幅極具地域特徵和歷史價值的藝術畫卷《北倉皇會圖》,並在此基礎上又撰寫了《北倉皇會》初稿。它們形象地向人們展現了根植於北辰民間沃土的藝術之葩,為弘揚北辰歷史文化、傳承北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北辰區文化和史志部門主動進取,深入挖掘,繼趙先生之後對《北倉皇會》進行了精益求精的補充、勘誤、考證和後期編輯製作,力求達到資料性、知識性、故事性、可讀性的統一,使其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質的飛越,向全區人民獻上了一份關於北運河兩岸傳統花會的文化大餐。
該書於2016年2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編者:北辰區文化廣播電視局
中共北辰區委黨史研究室
北辰區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主編:霍貴興楊國珍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萬豐路300號2棟B座
責任編輯:徐傳洲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9×1194mm1/16
印張:17
版次:201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298.00元

作品導讀

一、廟會、花會與皇會
(一)皇會由“娘娘廟會”演變而來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其形成與發展和當地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一般在寺廟的節目或規定的日期舉行。活動地點多設在廟內或其附近,包括祭神、娛樂和購物等多項活動。不同廟會的規模大小、隆重程度、影響力強弱各不相同,在天津一帶,當數“海神天后娘娘”廟會最為隆重、熱烈。
“海神天后娘娘”廟會又叫“娘娘會”或“天后聖會”,民間口傳源於元明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後更名為“皇會”流傳至今。
天津皇會最初是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誕辰吉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每年這一天,虔誠信仰天后娘娘的農商官紳都要舉辦迎神賽會,以求驅災賜福。這實際上是一次民間表演技藝的會演。所有參加活動的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文藝節目的出節目。據說康乾兩朝皇帝在南巡過津途中,為迎接聖駕不僅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有時還會奉命舉行“娘娘會”儀式,並御賜黃馬和龍旗,故而“娘娘會”逐漸易名為天津“皇會”。其後,尹兒灣娘娘廟會也改稱為“皇會”,即“北倉皇會”。
但並非所有“娘娘廟會”都能發展為皇會,如沽北的小街也修建了娘娘廟,也有“娘娘廟會”,但並沒有演變為皇會。形成皇會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其形成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二)花會是皇會的主要表現形式
北倉皇會除了祭祀娘娘活動外,花會表演是重頭戲。
皇會的內容豐富多彩,可謂“百戲雲集”。其會檔(種類)一般分為3類:一是服務性質的會,如淨街會;二是儀仗性質的會,如門幡會;三是表演性質的,如槓箱會、法鼓會、小車會、高蹺會等,但主要形式還是各類鄉村民間花會。北倉皇會除了祭祀娘娘活動外,花會表演絕對是重頭戲。1946年,在北倉最後一次皇會中,就有92道花會參加表演。可以說,在清代及民國年間,皇會是民間花會進行大規模展演、舉行大型比賽的一個載體和一個平台。
新中國成立後,“皇會”退出了歷史文化舞台,但民間的花會活動則因廣大民眾喜聞樂見而傳承至今,勢不可擋。
二、北倉皇會形成的基礎
歷史上,北倉乃京津御道的重要驛站,京杭大運河千帆競渡的必經之路;元、明、清諸朝皇糧儲運的倉廒重地,倉督大使、西沽巡檢使(津北地區治安官員)曾常駐於此;同時也是南北物資津門交流的重要場所,以及文人墨客往來唱和的聚首之地。由於北倉自古就是津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故而北倉皇會才得以出現,並盛極一時。
(一)位置優越交通暢達
北倉乃漕運倉儲重地自金泰和五年(1205年)北運河通漕,特別是元代至年間,在北倉相繼建“直沽廣通倉”“永備北倉”和“廣盈北倉”,北倉漸成儲積之地。明代,北倉又建尹兒灣百萬倉,清初又建北倉廒,成為當時天津最大的皇倉。倉廒坐東朝西,占地25萬平方米,建有倉房48座,每座5間,共240間,總庫容量40萬石。每年數百萬石漕糧在北倉截卸,再改用駁船轉運通州,帶動了北倉一帶搬運業和運輸業的發展。當時在北倉村南設有官鹽碼頭,漕船卸下漕糧後,裝上官鹽運往南方。這裡駐紮著倉督大使衙門,並設秩正七品大使,負責管理海河以北(張貴莊至楊村)的倉廒。因此地屬倉儲要地,北倉之名逐漸遠播,名聲大振。由於此處是“皇倉”,在這裡舉辦“皇會”也就順理成章了。
北倉借“糧倉”的便利條件,逐漸成了賑濟救災中心。據清雍正三年(1725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176年間不完全統計,朝廷前後42次截漕糧1224.6萬石。除兵米陵糈用糧,主要用於備賑和平糶。每遇天災年份,清朝廷都要在北倉設立粥場,每日就食者達千人。輕災,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賑逾5000人。重災,如光緒十九年(1893年)冬賑達1.2萬人。
北倉乃水、陸交通樞紐北倉村地處北運河畔,是明清時期的漕運碼頭、重要渡口和倉儲重地,是上京下衛的必經之地,在北倉后街北頭還設有騾馬驛站。清末,京山鐵路在北倉建有北倉火車站。民國年間,京津公路建成通車,使北倉的交通更加發達便利。
(二)經貿發達實力雄厚
明清時期,北倉村受漕運影響,經濟活躍。南來北往的船隻,帶動了北倉的商貿交易,也促進了北倉地區飲食業、服務業、運輸業的發展。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北倉有居民1543戶,其中務農戶749戶;從事非農業生產的達到794戶,占總戶數的51.46%。時北倉有商店221家、作坊287家、商販126家、船戶65家、鄉紳60家、其他職業35家,是天津縣北鄉規模較大的七鎮之一。即使農戶家庭,一般也有人在天津市內或外埠學徒或經商。且在農閒時也多出去打零工,或做小買賣。當時北倉初一、初五有集市,四面八方、十里八鄉的商賈在集市上進行商品交易;且每天早晨均有早市,供應各式早點、蔬菜、日用品等。
解放前後,北倉前後兩條街上的買賣、店鋪、作坊,雖然不如清代有漕運時那樣繁榮了,但仍有160多家。綜合商店、各類專業商店門類齊全,雜貨店、廣貨店、文具店、電料行、面鋪、飯館、果子鋪等應有盡有,客棧、轎坊、槓房、棚鋪、當鋪、理髮店、腳踏車鋪等服務行業樣樣齊全,鐵鋪、銅鋪、棺材鋪、大車店、油坊、酒坊、紙牌作坊、煤球場等手工業,涵蓋了當時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集鎮上的商家不但門類全,而且數量多,如有雜貨鋪10家、紙牌作坊10家、面鋪9家、飯館4家、熟食(饅頭、蒸餅、燒餅)店8家、客棧8家、水鋪10家、豆腐坊6家、藥鋪4家、轎坊4家、理髮鋪4家、肉鋪3家、棺材鋪3家、大車作坊3家、當鋪2家等等。走街串巷的小販從早到晚絡繹不絕,賣老豆腐、鍋巴菜的,賣麵茶、糕乾、烏豆、藥糖、大仁果、青蘿蔔、糖堆兒的,種類繁多,什麼都有,叫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變戲法、耍猴的“鐺—鐺—鐺”的鑼聲,扎馬尾籮的“玲嘁—玲嘁—玲玲嘁”的喚板聲,小爐匠“鐺鐺”的敲鑼聲,賣老豆腐的“梆—梆—梆”的敲梆子聲,理髮匠“嗡—嗡”的喚頭聲,賣布頭的“嘣棱—嘣棱—嘣棱嘣棱”的撥浪鼓聲,匯成一片繁華熱鬧的景象。這種繁榮景象體現出北倉一帶居民的富有和經濟的繁盛。
北倉人在天津市內及塘沽、小站、鹹水沽,以至北京、唐山、張家口、興隆、宣化、包頭、上海、南京等地都有買賣。在天津衛,北倉的買賣遍布各個街區,僅“北門裡”一條不到300米的街上,就有北倉人開的10家“金店”:“三元金店”(主人藍寶琛)、“天成金店”(主人史永祥)、“三義金店”(主人王三爺)、“洪元金店”(主人王福祥)、“泰和金店”(主人藍德榮)、“振元金店”(主人王家)、“天興德金店”(主人張思)、“鳳祥金店”(主人陳洪君及其叔伯兄弟陳伯倫)、“正陽金店”(主人柴家)、“天昌金店”(主人是大老趙家)。北倉人在天津市開的銀號(私人銀行)也有好幾家,如寧遠堂陳伯倫家開的“聚元銀號”,在長春道董家開的“振記銀號”,在東馬路大老趙家開的“元泰銀號”,以及董舉人家開的“平易銀號”。
各商鋪、銀號、商號、商行、作坊等為北倉各道花會提供了足夠的活動資金,是出皇會的資金保障。

出版社介紹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思賢文學》雜誌社、《作家村》雜誌社、《藝術蟲》雜誌社、《藝術+》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本社國內特約編審處是中國文化出版社授權設定大陸地區唯一的代理機構,全權代理出版社在內地的圖書組稿、編審及出版業務,辦公地址在北京和天津地區。本社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各地特約編審處是本社在各城市的特約代理機構,業務受國內特約編審處協調統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